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新四軍紀念館座落在江蘇省鹽城市建軍東路北側,于1986年10月建成對外開放。共分群雕、碑林、展廳、園林四個景區,占地一百多畝。進入紀念館大門,廣場東西兩側屹立著“英勇戰斗和“擁軍支前兩組高大的紅色花崗雕塑。橋頭兩旁各有一座用整塊漢白玉 雕成的少先隊員塑像。中心廣場正中聳立著由李先念題寫的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碑,碑前有噴泉。兩側碑廊分別陳列著老一輩革命家以及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和港澳臺知名書法家作品的石碑120余塊。展覽大廳北面將建為游覽景點。紀念館的展覽大廳是一座現代化的建筑物。醒目的藍白相間的“n4a臂章圖案,鑲嵌在展廳正門上方,兩側旗形的花崗石陰雕畫,藝術地再現了新四軍與八路軍在白駒獅子口勝利會師和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的歷史場面。第一展廳:主要展出盧溝橋事變后,日軍在華暴行和全國人民抗日怒潮興起,國共談判達成協議, 將南方8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的歷史背景、新四軍在漢口誕生, 改編后的新四軍第一、二 支隊東進江南, 創建抗日根據地;新四軍第三支隊堅持皖 南敵后抗日;新四軍四、五支隊挺進皖東、創建津浦路東、路西抗日根據地;新四軍第六支隊及八路軍一部開創豫皖蘇邊;獨立游擊隊開辟鄂豫邊抗日根據地;八路軍南下 新四軍北上,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史料。第二展廳:主要陳列“皖南事變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華 中新四軍與八路軍統一整編為新四 軍7個師;以及成立中共中央華中局、加強華中黨的領導和建設,保衛和 建設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歷史資料。第三展廳:分別陳列新四軍第 一師和蘇中抗日根據地、 新四軍第 三師和蘇北抗日根據地, 開展反掃蕩,反“清鄉,保衛根據地積極進行戰略反攻, 擴大解放區的歷史資料和文獻。第四展廳: 展出新四軍第二師和淮南抗日根據地、新四軍第四師和準北抗日根據地,堅持敵后抗戰,實現黨的一元化領導, 鞏固和擴大淮南、準北抗日根據地的史料和實物。第五展廳:展出新四軍第五師和鄂豫邊抗日根據地, 在空前嚴重的日偽頑夾擊與自然災害下, 堅持抗戰完成對武漢的包圍,積極開展局部反攻,配合八路軍南下支隊 發展鄂、豫、皖、湘、贛,以及新四軍第七師和皖江抗日根據地,堅持斗爭、鞏固發展抗日根據地的史料和實物。第六展廳:系統反映新四軍第六師和蘇南抗日根據地, 反“清鄉、反“清剿,在日偽頑夾擊中抗擊日偽、鞏固發展抗日根據地;新四軍第16旅向南發展,挺進浙西,開辟蘇浙皖邊抗日根據地 新四軍第一師主力南下,成立蘇浙軍區,以及抗戰勝利后,新四軍編入華東野戰軍,為全國人民解放事業繼續奮斗的歷史。新四軍紀念館展廳,根據各抗日根據地的不同內容,采取了不同的陳列手段,每廳所反映的內容 是新四軍各師的活動情況, 尤其是每個師都有一面寓豐碑之意的石質浮雕旗幟,形成各師的整齊統一,各師展版均以長城的墻體為背景,既象征新四軍的堅強與根據地的穩固,又保持著與第一展廳以長城造型相響應的聯系。另外,在各師的展覽內容中,還增設了有特殊或重大意義的場景,如反映新四軍代軍長陳毅為 顧全抗日大局舍家棄子的大型超寫實雕塑《陳毅托子》,一師的“火燒竹籬笆,四師的“捉放 韓德勤,六師的“陽澄烽火等實景造型,都為顯示新四軍這座華中人民的抗日長城,起到了特殊 宣傳效果。新四軍是英雄的搖籃,人才的搖籃,她為中華民族培育了為數眾多的杰出人物。位于展覽大廳二樓第二、三廳中部的“將帥館,陳列著340位從新四軍中成長起來的、1955年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將帥們的生平照片,這些將帥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南征北戰,英勇奮斗,為全中國的獨立和解放作出了重大貢獻。另外,新四軍紀念館還設有新四軍資料館和音像館,為廣大觀眾和文史工作者提供服務。建館以來,全國各地有關部門、學者、專家,紛紛來新四軍紀念館查閱資料、交流學術觀點。紀念館除做好正常接待工作外,還為各地軍史、黨史、學術、教育部門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圖片,提高了歷史資料的利用率。建軍廣場,位于鹽城市區中心的建軍中路和解放路交匯處。在廣場圓型花園中間,矗立著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 張愛萍題寫了塔名。黑色的花崗石塔基上,用青銅澆鑄的新四軍戰士,騎著戰馬,身背大刀,昂首凝視東方,再現當年鐵軍東進的雄姿。這座紀念塔已成為鹽城市的標志。從建軍廣場西行1.5公里左右,即可到達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泰山廟)陳列處。1941年7月,日偽軍對鹽阜區發動瘋狂的夏季大“掃蕩,時為新四軍重建軍部駐地的泰山廟,遭到敵機野蠻的轟炸,破壞十分嚴重。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盤踞在泰山廟的偽四軍軍長趙云祥及其殘部,憑借泰山廟制高點,與我軍作最后的掙扎,下令將廟內部分未塌的廂房拆毀,取下所有木料,在廟后的土墩上構筑碉堡數座,使這座古老的廟宇徹底被毀,僅留下殘垣一片。1984年4月,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對具有重大紀念意義的新四軍重建軍部的原址---鹽城泰山廟予以重新修復。 修茸一新的泰山廟,于1986年10月新四軍重建軍部45周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從此,這里既是接待南來北往的游客的名勝景地,更是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課堂。經批準修復后的新四軍軍部舊址,保持了原廟的風格,分前后大殿、東西廂房以及山門圍墻等,主要以展現新四軍軍部舊貌為主。大門前,立有國務委員、國防部長張愛萍的手書“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的石碑。大殿,是新四軍軍部作戰室,是當年華中各抗日戰場的總指揮部。在作戰室的東南角,有一張磚支的板床,一張小桌和一部電話機,這是軍司令部值班室。軍部的參謀們日夜不停地與各戰場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作戰室中央,是幾張八仙桌拼成的會議桌,上面放著馬燈、水碗,四邊放著木凳。就在這種艱苦的環境里,新四軍的指揮人員依靠古老的通訊工具,運籌著華中各抗日戰場瞬息萬變的形勢,指揮著大江南北每一場重要的戰斗。藏經樓樓下,正中是軍部會議室,在這里,曾召開過華中局高級干部會議, 作出過許多重要決策。東房間是劉少奇政委的臥室,西房間是陳毅代軍長的臥室,兩位領導人的房間擺設極其簡陋,各有一張舊床,一條灰粗布棉被,一張木椅和一張辦公桌,桌子上放著油燈和電話機。劉少奇的《我們在敵后干些什么》以及陳毅的《新四軍在華中》等文章,就是在這里寫成的。藏經樓兩側的東西廂房現為“新四軍烈士生平陳列館和“新四軍與鹽城陳列室。新四軍軍部舊址的修復和文物史料的陳設,再現了新四軍軍部在陳毅代軍長、劉少奇政委領導下,運籌帷幄、指揮華中抗日根據地廣大軍民堅持抗戰的情景。今天,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作為中國人民抗戰史上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和見證物,已經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座意義重大的歷史遺跡。
關鍵字: 作戰室 八路軍 新四軍 新四軍紀念館 根據地 泰山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