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環秀山莊
環秀山莊位于景德路262號,面積僅為3畝,宋時為景德寺,清乾隆時建為私家園林。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園內地盤不大,園外無景色可借,造景頗難。但因布局設計巧妙得宜,湖山、池水、樹木、建筑,得以融為一體;而於假如山一座、池水一灣,更是獨出心裁,另辟蹊徑,兩者配合,佳景層出不窮。望全園,山重水復,崢嶸雄廳;入其境,移步換景,變化萬端。湖石假山占地僅半畝,而峭壁、峰巒、洞壑、澗谷、平臺、磴道等山中之物,應有盡有,極富變化。池東主山,池北次山,氣勢連綿,渾成一片,恰似山脈貫通,突然斷為懸崖。而于磴道與澗流相會處,仰望是一線青天,俯瞰有幾曲清流;壯哉,美哉,恰如置身于萬山之中,全山處理細致,貼近自然,一石一縫,交代妥貼,可遠觀亦可近賞,無怪有“別開生面、獨步江南之譽。環秀山莊建于清代。東晉王珉曾建宅于此,后舍宅為景德寺。明嘉靖年間先后改為學道書院、督糧道署。萬歷中為申時行宅。明末清初裔孫申繼揆筑蘧園。清乾隆年間為刑部員外郎蔣楫宅,蔣氏建有quot;求自樓quot;,并于樓后疊石為山,掘地三尺,有清泉流溢匯為池,名泉為quot;飛雪quot;。其后相繼為尚書畢沅宅、大學士孫士毅宅。孫氏宅園中疊有一座假山,存留至今,系疊山大師戈裕良杰作。道光二十九年,汪為仁購建汪氏宗祠,立耕蔭義莊,并重修東北部花園,名為頤園,又稱環秀山莊。后經咸豐、同治年間戰事,園多毀損。光緒中重修。及至1949年,僅存一山、一池、一座quot;補秋舫quot;。1953、1979年,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兩度維修假山,并重建quot;半潭秋水一房山quot;亭。1984年6月至1985年10月,由市園林局和刺繡研究所共同出資,進行較大規模的整修。蘇州園林設計室設計,蘇州古典園林建筑公司施工,工程總投資60萬元。恢復了quot;環秀山莊quot;四面廳、有谷堂、問泉亭、邊樓等,建筑面積754平方米,新砌、整修圍墻200余米,輔砌地面246平方米,并加固假山,疏通quot;飛雪泉quot;,清理水池,補栽樹木。環秀山莊占地面積2179平方米。園景以山為主,池水輔之,建筑不多。園雖小,卻極有氣勢。特別是戈氏所疊假山,堪稱一絕,占地不過半畝,然咫尺之間,千巖萬壑,環山而視,步移景易。主峰突兀于東南,次峰拱揖于西北,池水繚繞,綠樹掩映。山有危徑、洞穴、幽谷、石崖、飛梁、絕壁,境界多變,一如天然。主峰高7.2米,澗谷長12米,山徑長60余米,盤旋上下,如高路入云,氣象萬千。戈氏疊山運用quot;大斧劈法quot;,簡練遒勁,結構嚴謹,錯落有致,渾若天成。金松岑《頤園記》贊曰;quot;凡余所涉匡廬、衡岳、岱宗、居庸之妙,千殊萬詭,咸奏于斯!quot;陳從周稱譽道;quot;環秀山莊假山允稱上選,疊山之法具備。造園者不見此山,正如學詩者未見李杜,誠占我國園林史上重要一頁。quot;此山為清乾隆時疊山名家戈裕良所建,能逼真地模擬自然山水,在一畝左右的有限空間,山體僅占半畝,卻構出了谷溪、石梁、懸崖、絕壁、洞室、幽徑,建有補秋舫、問泉亭等園林建筑。以質樸、自然、幽靜的山水,來體現委婉含蓄的詩情,通過合理安排山石、樹木、水體,體現深遠與層次多變的畫意。全園布局是池東為主山,使人有在一疇平川之內,忽地一峰突起,聳峙于原野之上的感覺。山雖不高,卻如巨石磅礴,很有氣派。主山分前后兩部分,其間有幽谷,蔭山全用疊石構成,外形峭壁峰巒,內構為洞,后山臨池水部分為湖石石壁,與前山之間留有僅一米左右的距離內,構成洞谷,谷高5米左右。一山二峰,巍然矗立,其形給人有懸崖峭壁之感。其間植以花草樹木,倍覺幽深自然。山腳止于池邊,猶如高山山麓斷谷截溪,氣勢雄奇峭拔。構置于西南部的主山峰,有幾個低峰襯托,左右峽谷架以石梁。站在石梁仰望,仰則青天一線,俯則清流幾曲,形成活潑生動的園林藝術空間效果。池在園之西、南,盤曲如帶,又有水谷二道深入南、北假山中,蜿蜒深邃,益增變化。水上架曲橋飛梁,以為交通。北面之補秋舫,前臨山池,后依小院,附近濃蔭蔽日,峰石嵯峨,是為園中幽靜所在。 環秀山莊鑿池引水,富有情趣,使得山有脈,水有源,山分水,又以水分山,水繞山轉,山因水活,咫尺園景富有生機。環秀山莊今在蘇州刺繡博物館內,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97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關鍵字: 園林建筑 堪稱一絕 委員會 文物保護 環秀山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