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江蘇學政文化旅游區
學政文化旅游區是整個學署的重心,面積共有2.65公頃。其中又分為學政衙署遺址、古民居、學政文化廣場和雪浪湖景區四個區。1、“天開文運牌坊站在這里,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學署的整個布局。她是以學政文化旅游區為中軸,向后延伸至學署后花園中山公園的生態休憩區,中軸的東邊是游樂活動區。 在我們眼前的便是遺址區的頭門“天開文運牌坊。江蘇學政衙署于明萬歷42年(1614年)在中山公園(當時稱“清機園)前建設了學政衙署。各位請看這抽象的粗石牌坊,橫匾上書“天開文運四字,特集大書法家、政治家康有為的北魏體,意思是“天降大任,文運勃興。左右兩邊的橫聯:“文章有神浩氣貫長江南北,風雨不動歡顏開廣廈萬千,是光緒皇帝的老師一林天齡在江陰任學政的時候寫的,現由我們江陰籍中國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先生(漢簡隸書)所書。林天齡,福建長樂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江陰任學政。這是他掛在衙署大堂抱柱上的楹聯。意思是,你必須有博大的胸懷、高尚的情操,才能寫出橫貫大江南北的文章,做官后不能因利益影響自己的氣節,要體諒百姓的苦衷,多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下聯則借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之意。兩邊的四個石柱上寫著“文章司命,風教總持。這八個大字原來在衙署廣場的東西轅門上,當時上至文武官吏下至百姓都不允許乘轎、騎馬進入,必須從照壁外面繞道而進。另外廣場上豎有兩根高大旗桿,大旗上寫著“欽命江蘇督學部院字樣。如今這八個大字蒼勁有力,依然顯示了當年學政衙署的莊嚴與肅穆氣勢。歷史遺產的保護并不意味著復古,而是歷史作為一種精神遺產以一種新的形態被延續下來。2、儀門舊的學署十三進格局是按照風水理論中的穿宮九星法營造的布局,坐北朝南。如今的學署遵循原本的布局,在學政衙署古建筑十三進格局中,儀門的雕梁畫棟是僅存的古建筑。3、學政衙門大堂大堂是十三進格局中儀門后的一進,它“北負萬壽山,西連雪浪湖,界廣福寺,雖歷經兵燹,但學政們勤于增修,到清道光年間,大堂連同東西兩旁的考棚一次能容納1498名考生。改擴建的大堂采取鋼結構玻璃影壁的建筑形態,鋼和玻璃這種現代科技的融入,是學政文化區的一大創新,體現了“釋古而不復古的造園理念,它為學政文化區賦予了新的生命。這里陳列了124任學政的簡介,歷時292年。江蘇學政是明清兩代管理全省科舉和學務的重要官員,這里有我們熟悉的宰相劉羅鍋劉墉,南菁書院的創辦者黃體芳等。明清兩代的江蘇學政,一般由朝廷特派選翰林出身的官員擔任,每屆三年。三年中,要對全省八府三州進行考試。學政的職位相當于省教育廳廳長,但它的權限還要比教育廳長大的多.學政在當時是與巡撫平級,且不受巡撫節制,學政的奏折是直呈皇帝的。這是清代江蘇學政衙署的平面圖、依照那時的學政衙署應設立在省城,而江蘇卻設在了江陰。據史料記載,明萬歷年間衙署未設在省城,在當時全國只有三處衙署:安徽太平府、陜西三元縣、江蘇江陰。江陰學政衙署要接納來自8府3州的考生,由此可見學署在當時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一般省份的學政衙門大多設在省城,但為什么江蘇省又何以會把學政放到江陰來呢?江陰只是一個小小的縣城.何以會把學政放到江陰來呢?江陰只是一個小小的縣城,何以成為學政衙署所在地呢?這主要是因為江陰地理和交通的便利。江陰既處在南京和上海之間,是江蘇四方的正中位置。也位于長江下游江面最狹窄處,方便渡江。同時江陰交通發達,經濟繁榮。歷史上以商港、紡織業著稱。早在宋代,江陰就是重要商埠,為全國11個市舶司之一。江陰身處江南水鄉,舟船遠比車馬重要,早在宋朝《太平寰宇記》稱之為“三吳襟帶之邦,百越舟車之會了。而且,當時江陰人文盛,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泰伯季子化育之鄉,江陰成為學政的首選之地也就不足為奇了。
關鍵字: 中山公園 古建筑 所在地 文化區 旅游區 江蘇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