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孔望山
今天,我們開發區第一小學的蒼梧晚報小記者在報社的叔叔、阿姨帶領下來到了孔望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座山就是因為孔子曾在這里登山觀海而得名的。大家心情特別高興,一路說說笑笑,不知不覺來到了孔望山的天然石洞——海蝕洞。專家老師說,它是由海水長年累月地侵蝕而成,因為三千多年前,這里還是大海呢。導游老師說它叫龍洞,因為它跟龍的傳說聯系在一起。好像龍在這里晚上睡覺,白天出去游玩。龍洞上面有很多歷史名人游覽時留下的題字,有各種字體,特別是隸書,有漢隸風骨。老師說,這里像是個大的書法展覽,我們在這里能夠欣賞到許多名家高手的大作。龍洞西邊有一個潭,叫浴龍池,當然是龍洗澡的地方。我看那里的水黑乎乎的。爸爸說這水不流動會變腐。這里的水不流動,我不知龍怎么在這里洗澡。 目睹了這龍的臥室和浴池,我們的興趣更高了。不知不覺,又來到了下一個景點,這是一塊巨石雕刻成的大象,長鼻子,大耳朵,小眼睛,真是栩栩如生。同學激動地跑過去,又摟又抱,又爬又摸。導游老師又講了一大串與佛有關的故事,我也記不住幾句,倒有一個書生偷油條故事很好玩,那書生被跟蹤而來的主人打了一扁擔,在地上現了原形,成了一只大蟾蜍,這只貪嘴的癩蛤蟆,被打的地方在下巴,所以這只少了下巴的家伙,到現在還蹲在離大象十幾米的下邊草叢中呢。 我們來到了摩崖石刻,這里是孔望山最有研究佛教價值地方了。聽專家說,這里的石刻要比敦煌的時刻早二百多年呢,石壁上刻有許多佛經故事,“舍身喂虎”我看了有點像,其他的很不容易分辨,只能聽導游老師的解說了。這些石刻是我們連云港的驕傲,它說明佛經是從海上傳入內地。大家在這里照了很多像,我們采訪了作專家,問了許多問題。我明白了這里的歷史要比花果山古老的多。 離了摩崖石刻,我們開始爬山,雖然山不高,卻也陡峭,爬得我們一個個汗流浹背的。正在我感到腰酸腿疼時,來到一個亭,導游老師說,它叫飄然亭。你聽這名字叫的,我真是要飄飄欲仙了,想必是登山的人都有這種感覺吧。你看,涼風習習拂面,山色盡收眼底。豈不真要成了神仙?說到成仙,還真有從這里乘船出海成仙的。所以,這聽又有一個名字叫“乘槎亭。”這“槎”字典上的解釋是木筏的意思。孔子說過,我的道若行不通,就乘個木筏飄蕩于大海。他終于沒有這樣做,他回去寫了一部書叫《春秋》讓后人都知道他的思想。我爸爸說,這“乘槎亭”名字的由來大概跟孔子的這句話有關。爸爸在這里還寫了幾句順口溜:“飄然一亭立山顛,聞客乘槎已成仙。我輩登臨舉目望,漫嗟滄海變桑田。”說的是隨著時光的流逝變化之大。 離了飄然亭,走不多遠,就到了孔子觀海處。在一塊巨石上立著孔子和他的兩個最得意的弟子子路、顏回大理石雕像。孔子須發飄飄,精神矍鑠。兩個學生溫良謙恭。他們面向遠處的大海出神,可能還在想著“道不行,吾將乘槎浮于海”的事吧。有一個導游說:“據最新考證,孔子是韓國人……你知道他為什么觀海么?他可能是在尋找回家的路……”他的話當即受到我爸爸的強烈地批評,“孔子是我們讀書人的祖師爺,怎么可以是外國人呢?簡直是胡說八道。我們是龍的傳人,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是孔圣人的門徒,讀的是圣賢書,怎么可以連老祖宗的出身都忘了呢?” 為了讓我們永遠記住自己的祖先,我們特地在孔圣人的塑像前背誦《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背出我們的驕傲,誦出我們的自豪,我們的聲音在叢林中激蕩,我們的聲音在山谷中回響。爸爸又寫了一首詩:“祖師像前誦詩經,林木踏節石有聲。龍根龍種龍文化,自有先賢育后生。” 孔望山是文化的山,知識的山,是我們文化的根。登孔望山就像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
關鍵字: 開發區 海蝕洞 登山 蒼梧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