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鎮--千燈
去千燈完全是忽發奇想,因為事先毫無思想準備,啟程已經是下午3點半了。 對于江南古鎮、小橋流水也看了不少,不覺得稀奇了,又不是攝影發燒友,所以也不會為了拍些作品而跑到幾十里之外的古鎮去。 根本就是想出去轉轉,隨便哪里,也許潛意識里是想給平淡的生活增加一點跳躍的音符? 沿著機場路向東行駛,過了斜塘,照例是要過一個收費站的。(每次經過這個收費站,我都覺得不能理解。如果走機場路去上海,在江蘇和上海的分界處設個收費站,還屬正常,但是我就是從蘇州市區到昆山下轄的小鎮去啊,還沒出蘇州呢,也要交錢。) 不知道這是不是不合理的現象,或許這種現象太多了,以至于人們都見怪不怪了。 閑話少說,還是轉入正題,千燈的歷史非常悠久,等下你通過我的照片就能感受得到。 這個古鎮的名字也的確很有意思,傳說吳越爭霸時期從蘇州一路造烽火臺,造到這里正好是一千墩,所以小鎮取名千墩,后來取其諧音為千燈。 下面這座橋是位于古鎮入口的恒升橋。它邊上的停車場很寬敞,而且不收費。廣場的南邊有一個售票處,不過進鎮是不收錢的,只是看景點要買票,聯票是30元/人,可以看顧炎武故居、千燈館、典當行等。古鎮的民居依河而建,錯落有致。河水靜靜地流淌著,給小鎮增添了無數的靈氣。 延佛寺,看到上面的條幅了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進去看看。尚書茶樓,依橋而建,這個建筑看上去實在很煩瑣,不過有時間的話,坐在里面喝喝茶感覺一定很不錯。千燈的石板街應該是最有名的,我看了介紹說這條石板街是江蘇省內保存最長、最完整的石板街道。寂靜的小巷 余氏典當行。古代的當鋪為什么是這樣一幅高高在上的姿態呢,個子矮的人根本都看不到掌柜的長什么模樣啊,還有大門上那個銅門扣,也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樣子。(看上去象個獅子,可是額頭上卻分明有個“王”字,而且它的頭上還是陰陽螺絲。) 此時已是日落西山,本來很熱鬧的小街上行人漸漸散去,許多店鋪也打了烊。 不知道這是不是人們所說的古鎮的一線天,你看,對街的屋檐都幾乎相連了。 附近的居民把水潑在了青石板上,讓我產生了無限的遐想,如果在某個雨天,撐一把油紙傘,走在這青石板上,那不就是一首詩嗎。 顧炎武故居。顧炎武是我國清末明初的思想家,他那句“天下興旺、匹夫有責”的名句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在蘇州金雞湖的湖東,就矗立著顧炎武的雕像。不過我來千燈之前,并不知道它還是顧炎武的故鄉。 故居對面的屋檐上,坐著兩個滿臉喜氣的娃娃,栩栩如生。不禁讓我想到一首古詩:“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老婆婆坐在自家門前的矮凳上,與她后面的老屋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也許在她的眼里,我亦是一道移動的風景吧。 她面前擺著個小攤,開始以為是蘿卜絲餅,一問才知道是蝦餅,買來嘗嘗,味道還不錯,就是蝦少了點。這個是偶然發現的,前面的是孔明鎖,后面那個是什么,你知道嗎?據說是純手工制作。 那人給我們演示了一下,我一看,“咳!這不就是我們小時侯玩的陀螺嗎?” 那人糾正道:“這可不是陀螺,它叫地琴。” 仔細聽,它果然是會發出聲音的。有點意思,5元/個,你覺得怎么樣? 我一向喜歡美食,到了小鎮,自然少不了對這里的小吃多看幾眼,現在城市里已經很少能看到這些有特色的小吃了。 第一幅圖片是千燈影劇院,應該也有些年頭了,如果能買些小吃到里面去看場老電影,不也是一件美事嘛。 左邊的兩幅圖片是萬三蹄,這是周莊的特產,現在很多古鎮都有的賣,在這里是16元/斤。 右邊的是小鎮人自制的龍須面,1.5元/斤,這在蘇州也不稀罕,但是它用黑板很藝術的畫了個招牌,卻是比較獨特的。 左邊是南瓜糕,0.8元/個,很誘人的金黃。 旁邊的叫大糕,也是現做現賣的。順便說一下,這里的梅花糕只要1元/個,我很想嘗一嘗,可惜我們去的太晚,已經賣完了,這三只大糕還是別人預定了的。看來這家的生意很好啊。 阿婆菜,應該是雪菜做的咸菜吧,小鎮的人真有創意,給咸菜也起了這么親切的名字。 最后一個要特別介紹了:襪底酥。雖然現在襪底酥到處都有,但這可是千燈的特產,新鮮出爐的哦,1元/3個。這也是我母親最喜歡吃的點心,等下次帶她來這里看看。 在千燈,除了那些名勝古跡和小吃,還有一些古樹分散在小鎮的各個角落。 紫薇,這個看上去跟那位《還珠格格》里的漂亮嬌小的紫薇好象沒法比哦。臺灣相思樹石楠樹白蠟木瓜樹 小鎮的這些古樹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們大都是200-300年的樹齡了,古樹垂垂老矣的樣子十分符合這座古鎮的風格。我最喜歡那棵叫做“白蠟”的古樹,盡管已有300年的高齡,但是看上去依然象年輕人一樣蓬勃向上,充滿了活力。 離開古鎮的時候,天色已經暗下來了,戀戀不舍中再回頭看看,這時一只姿態優美的仙鶴出現在我眼前。仙鶴自古就是吉祥和諧的象征,古鎮的人們讓她守望在那里,是賦予了她十分美好的期望啊!
關鍵字: 發燒友 小橋流水 機場路 江南 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