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游記
自常熟市區驅車20分鐘,便來到了大名鼎鼎的沙家浜。六十多年前,新四軍“江抗”的36名傷病員養傷來到了陽澄湖畔的沙家浜,當地人民為保護傷病員與敵人斗智斗勇。這便是京劇《沙家浜》的故事原型。令人想不到的是,這出京劇《沙家浜》帶動了一個使當地經濟全面發展的“朝陽產業”———旅游業。9月16日到10月16日,常熟將舉辦首屆沙家浜旅游節。為了迎接節日,沙家浜景區的大門正在翻修。雖說過了立秋,可天氣依然悶熱。售票處前,前來觀光的游客打著傘,操著各地方言抱怨著氣溫,可游玩的興致卻絲毫沒受影響。“沙家浜鎮原名橫涇公社。自從京劇《沙家浜》在全國唱紅后,這里的農民就自發辦起了‘橫涇地區抗日斗爭展覽’。”進入展覽館,導游小姐開始講解。上世紀80年代初,許多新四軍老戰士來到沙家浜尋訪當年的足跡,旅游愛好者紛紛慕名而來。為了方便游客,當年的村干部帶領村里的小伙從鄉供銷“搶”來了緊俏的18根毛竹,連夜動手鋪筑起了一座進入蘆葦蕩的便橋。有年夏天,當地中小學教室、空置的廠房、附近村莊的民房都成了臨時旅社,最多一天竟接待了1.73萬人次。上海《新民晚報》驚呼:“大上海擠垮了沙家浜!”如今,沙家浜已發展為占地2500多畝、聞名遐邇的旅游名勝區。電瓶車在小路間穿行,蘆葦的清香在空氣中飄散。一些游客收起遮陽傘,在竹林中漫步,還有的游客泛舟蘆葦蕩,船娘的歌聲清脆迷人。說起蘆葦蕩,說到搖船人,就不能不說到金發根。他是沙家浜蘆葦蕩風景區承包手搖船的第一人。6年前,風景區叫他來承包手搖船,老金并不情愿。可才搖了一星期的船,老金發現生意特別好,有時一天能掙200多元。“邊唱山歌邊搖船,一年好賺二萬塊,蠻開心的。”今年60歲的金發根樂呵呵地說。如今,風景區里的手搖船已從2條增加到70條,每位搖船農民的年收入達到1.4萬元。電瓶車開到影視基地門口停下了,導游小姐眨眨眼說道:“春來茶館就在里面,哪位有興致可以來段‘智斗’,背景都是現成的。”一句話說得大家笑了起來。七星灶、八仙桌,要不是少了個阿慶嫂,真讓人懷疑是不是身在戲臺。2005年,沙家浜影視基地建成后,當地農民又有了一個“風光”的就業機會———上電視。去年三月,電視連續劇《沙家浜》在基地開拍,需要大量群眾演員,報酬是每天20元。要做一回電視里的人了,當地婦女興奮不已,翻出了壓在箱底的土布衣服、圍兜、頭巾,過了把電視癮。據統計,當地有1115人次參加了《沙家浜》一片的拍攝。聊天、劃船、拍照留念,抬手看表才發現,早過了午飯時間。“沙家浜不光有好看的、好玩的,還有好吃的。”導游說道。沙家浜有個沙奶奶酒家,老板娘倪文琴是沙家浜的外來媳婦。前年,景區北部還沒完全建好,非常冷清,而她卻執意在那里投資租下景區最大的酒家,并取名“沙奶奶酒家”。隨著各景點的日益完善,北區逐漸熱鬧起來,喝茶就餐的客人越來越多。一到秋天,能同時接待500人的酒家座無虛席,螃蟹、螺螄等水鄉特產客人吃了還要帶,把倪文琴樂得合不攏嘴。沙南村的顧阿月,一提起水產養殖就開心:“我包了100多畝水面,螃蟹畝產120斤,以市場最低價30元一斤算,扣掉成本,全年凈賺25萬元,套養魚,還能收益十來萬。”自2001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后,沙家浜人充分利用獨特的自然資源,從“紅色游”延伸開來,發展了體味蘆葦蕩、江南田野風光的“綠色游”和賞金秋風光、品陽澄湖大閘蟹的休閑美食“金色游”。鎮黨委書記朱亞輝說,在紅色旅游紅遍全國的今天,“沙家浜”三個字就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今年1—7月份,沙家浜風景區接待游客35萬人次,同比增長49%,實現旅游自營收入1539萬元,同比增長65%,預計到年底全鎮可實現旅游總收入1.75億元。離開沙家浜時正是下午,一天中最熱的時候,還是有不少游客陸續買票參觀。當年那一出戲唱響了沙家浜,而今天的沙家浜人,卻把這出戲唱下了舞臺,唱富了全鎮。可以想象,到9月16日沙家浜旅游節開幕時,沙家浜又會唱出怎樣的大戲!
關鍵字: 新四軍 旅游業 朝陽產業 沙家浜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