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獅子林
2005 01 09 晴 游覽完拙政園,我就近來到獅子林。我知道獅子林里面并沒有真的獅子,但是卻以眾多用太湖石堆砌成的神似石獅子而聞名天下。 獅子林原來的的大門坐東朝西,門洞兩邊有獅子林的游覽圖和簡要介紹。一進門,是一個大的石板鋪就的庭院,庭院南邊可以看到有一座照壁,而照壁前聳立有四棵參天銀杏樹,銀杏樹又名公孫樹,緣于祖輩種樹,一直要到孫子輩才能結果有收獲,并且銀杏樹的壽命非常長,一般可以成活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另外庭院中還有種植有兩棵槐樹,槐樹枝條下垂,樹冠如傘。現在獅子林的進門就在庭院北部一座坐北向南的大堂,大堂有一扇黑漆漆的大門和一階高達幾十厘米的門檻,門邊有抱鼓石一對,上面雕有獅子戲球和劉海釣金蟾。 進門的大廳其實是以前的貝氏祠堂,貝氏就是當今著名的建筑大師貝聿銘的家族。 門廳內東西兩側各有兩條入廊,廊口上部分別有磚額,寫有“景范”和“仰韓”,表明是對宋代名臣范仲淹和韓琦的景仰。范仲淹就是曾經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北宋政治家,而韓琦則是一位剛正不阿的政治家,曾和范仲淹在陜西與范仲淹并肩抵抗西夏,當時被人以“韓范”并稱。穿越“景范”和“仰韓”長郎,前面是一個石板天井,走過天井就可以到達正廳,正廳比較有特點的是欄桿上的雕刻和窗花,欄桿上刻有鳳凰牡丹圖案,正面有十六扇落地長窗,窗上刻有海棠花,蝙蝠捧壽圖案。大廳正中懸掛著一巨幅國畫《蒼松圖》,枝干遒勁、翠葉映日,氣勢磅礴。細看此畫,松有五棵,暗中隱示獅子林曾經又名五松園之意,國畫上方有一匾額,上書“云林逸韻”,字體結構勻整,雍容典雅。廳中還有一副天然幾,幾上石供一座,大理石插屏和古花瓶各一。前有供桌和太師椅;桌前又有四張茶幾,六把太師椅分左右放置,中間是大型圓桌和四張石鼓凳。全套家具是依正廳的格局定做的,整體家具雍容華貴。兩邊墻上還懸掛有兩屏大理石,大理石花紋朦朦朧朧,似霧非霧,引人入勝。能在這里被主人接見的客人地位也是非常顯赫的。 出大廳西行,就見是一個小花園,有磚額“春華”,經此可以去燕譽堂或者穿過圓洞門到燕譽堂前庭院。圓洞門上方前后各鑲有磚額“入勝”,“通幽”,提醒游人迷人的花園就在前方。堂南廊左右門上方也有磚額“讀畫”和“聽香”,指的是庭院內的粉墻前的花壇石筍,太湖石峰好似天然生成,自然入畫。值得一提的是,庭院中的地面全是用鵝卵石和瓷片砌成的構成五蝠捧壽字樣,取意福壽吉祥之意。走進廳堂,中間懸掛有“燕譽堂”匾額,名字取自《詩經》:“式燕且譽,好爾無射”之句,這里的“燕”,意為安閑;“譽”,意為歡樂。 廳中的家具陳設和正廳相似,只是東西兩墻上各開有八角形窗,還有橢圓形衣鏡和一座重錘式立鐘,好像是民國時期的典型配置。這個廳還是一個鴛鴦廳,何謂鴛鴦廳,我在拙政園中已經介紹過,就是用屏風或掛落將一個大廳分成兩個部分,一般是分成南北兩部分,從內部看兩個廳相連,但是各個廳的門窗圖案,家具布置,懸掛的匾額則完全不同,主要適應在不同季節在不同的廳中活動。通常情況下,一般外室主要接待貴賓,而內廳則作為親屬,密友會客小聚之用。 走出燕譽堂,向北就是半亭,半亭因靠墻只建了一半亭子故名,廳上有對聯一幅: “相賞有松石間意,望之若神仙中人”。如果細細品味,可以感到蒼松石峰間的真意,看到此情此景,仿佛覺得與神仙為伍。廳中有彩色玻璃花格窗,窗下有一方磚,俗稱“金磚”,明嘉靖年代制。半亭和小方廳相連,進入小方廳,之間左右各有大型空窗,東面窗外是臘梅,在背后粉墻的映襯下就是一幅天然的臘梅圖。而西窗窗外則是城市山林,生機一片。 以窗洞,門洞作為畫框,觀賞外面景色可以稱為“框景”,是中國園林藝術的巧妙手法。唐代詩人杜甫“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就是詩人正在欣賞窗框中現成的景色。框景中的景觀是立體的,當游人移步時景色隨之轉移,就是移步換影,窗中景觀還會隨季節和天氣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兩個窗洞左右墻上掛有國畫畫屏,分別畫有牡丹、荷花、菊花和臘梅。廳中也有對聯一幅“石品洞天,標題海岳;鐘聞古寺,境接啷繯”。 出小方廳,南門還有一幅對聯:“紅藥當階,越鄂相輝堆繡被;青峰架石,郁林遙望迓歸舟”。這里有兩個典故,上聯紅藥亦指芍藥花,春秋時楚王弟鄂君子皙乘舟,操舟女以歌聲表示愛慕之情,鄂君以繡被蓋之成歡;下聯則指三國時吳人陸績任廣西郁林太守,為官清廉,當乘船回鄉時,因行李太輕無法乘船渡海,于是載巨石壓艙,后此石被帶回蘇州家中,明代時巨石上被刻上“廉石”兩字。目前此石存于蘇州石刻博物館。 出小方廳,即見庭院中的九峰獅。此峰突兀聳立于粉墻前,乍眼一看,石峰表面凹凸不平,渦空遍布,平白無實。但仔細細看之下,好似九個小獅子在戲耍。觀賞此石必須配合個人的想象,好像看空中云朵變化,盡在像和不像之間。此庭院兩側各有半亭各一,中間的空間就是為了突出這個九獅峰。峰后粉墻上有四面漏窗,分別是琴棋書畫浮雕,這樣的漏窗在其他地方很少見。東半亭內有“宜家受福”磚雕,西半亭是封閉式的,名為對照亭。內有對聯一幅:“題詩雅有高人和,吹笛閑尋野鶴聽”。 轉過方廳,過西走廊,前方就通向指柏軒,是一座大型的樓房,軒內正中上方懸有匾額“輯峰指柏”, 筆力雄厚。匾下則是一幅巨幅國畫《壽柏圖》,畫中有紅梅,古柏和湖石。指柏軒前是一個大庭院,庭院西側有一小樓,名換見山樓,取名于晉代陶源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但是這座假山緊貼下樓,從假山下有鉆山小道通向小樓二樓,可以說是依樓筑山或依山建樓。見山樓的大小僅有指柏軒的十分之一,主要是為了突出指柏軒的高大,并且不與假山爭高低。 走過指柏軒庭院,院前有一小石橋,過了小石橋就進入大假山。進入大假山就進入到獅子林的精華部分。獅子林之所以得名就是因為這一片用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大假山,這片假山是我國古典園林中現存最著名的假山群。假山上有很多太湖石峰和石筍,石峰間生長著松柏。 整個山體是由太湖石架空疊成,磴道上下于嶺、峰、2005 01 09 晴 游覽完拙政園,我就近來到獅子林。我知道獅子林里面并沒有真的獅子,但是卻以眾多用太湖石堆砌成的神似石獅子而聞名天下。 獅子林原來的的大門坐東朝西,門洞兩邊有獅子林的游覽圖和簡要介紹。一進門,是一個大的石板鋪就的庭院,庭院南邊可以看到有一座照壁,而照壁前聳立有四棵參天銀杏樹,銀杏樹又名公孫樹,緣于祖輩種樹,一直要到孫子輩才能結果有收獲,并且銀杏樹的壽命非常長,一般可以成活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另外庭院中還有種植有兩棵槐樹,槐樹枝條下垂,樹冠如傘。現在獅子林的進門就在庭院北部一座坐北向南的大堂,大堂有一扇黑漆漆的大門和一階高達幾十厘米的門檻,門邊有抱鼓石一對,上面雕有獅子戲球和劉海釣金蟾。 進門的大廳其實是以前的貝氏祠堂,貝氏就是當今著名的建筑大師貝聿銘的家族。 門廳內東西兩側各有兩條入廊,廊口上部分別有磚額,寫有“景范”和“仰韓”,表明是對宋代名臣范仲淹和韓琦的景仰。范仲淹就是曾經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北宋政治家,而韓琦則是一位剛正不阿的政治家,曾和范仲淹在陜西與范仲淹并肩抵抗西夏,當時被人以“韓范”并稱。穿越“景范”和“仰韓”長郎,前面是一個石板天井,走過天井就可以到達正廳,正廳比較有特點的是欄桿上的雕刻和窗花,欄桿上刻有鳳凰牡丹圖案,正面有十六扇落地長窗,窗上刻有海棠花,蝙蝠捧壽圖案。大廳正中懸掛著一巨幅國畫《蒼松圖》,枝干遒勁、翠葉映日,氣勢磅礴。細看此畫,松有五棵,暗中隱示獅子林曾經又名五松園之意,國畫上方有一匾額,上書“云林逸韻”,字體結構勻整,雍容典雅。廳中還有一副天然幾,幾上石供一座,大理石插屏和古花瓶各一。前有供桌和太師椅;桌前又有四張茶幾,六把太師椅分左右放置,中間是大型圓桌和四張石鼓凳。全套家具是依正廳的格局定做的,整體家具雍容華貴。兩邊墻上還懸掛有兩屏大理石,大理石花紋朦朦朧朧,似霧非霧,引人入勝。能在這里被主人接見的客人地位也是非常顯赫的。 出大廳西行,就見是一個小花園,有磚額“春華”,經此可以去燕譽堂或者穿過圓洞門到燕譽堂前庭院。圓洞門上方前后各鑲有磚額“入勝”,“通幽”,提醒游人迷人的花園就在前方。堂南廊左右門上方也有磚額“讀畫”和“聽香”,指的是庭院內的粉墻前的花壇石筍,太湖石峰好似天然生成,自然入畫。值得一提的是,庭院中的地面全是用鵝卵石和瓷片砌成的構成五蝠捧壽字樣,取意福壽吉祥之意。走進廳堂,中間懸掛有“燕譽堂”匾額,名字取自《詩經》:“式燕且譽,好爾無射”之句,這里的“燕”,意為安閑;“譽”,意為歡樂。 廳中的家具陳設和正廳相似,只是東西兩墻上各開有八角形窗,還有橢圓形衣鏡和一座重錘式立鐘,好像是民國時期的典型配置。這個廳還是一個鴛鴦廳,何謂鴛鴦廳,我在拙政園中已經介紹過,就是用屏風或掛落將一個大廳分成兩個部分,一般是分成南北兩部分,從內部看兩個廳相連,但是各個廳的門窗圖案,家具布置,懸掛的匾額則完全不同,主要適應在不同季節在不同的廳中活動。通常情況下,一般外室主要接待貴賓,而內廳則作為親屬,密友會客小聚之用。 走出燕譽堂,向北就是半亭,半亭因靠墻只建了一半亭子故名,廳上有對聯一幅: “相賞有松石間意,望之若神仙中人”。如果細細品味,可以感到蒼松石峰間的真意,看到此情此景,仿佛覺得與神仙為伍。廳中有彩色玻璃花格窗,窗下有一方磚,俗稱“金磚”,明嘉靖年代制。半亭和小方廳相連,進入小方廳,之間左右各有大型空窗,東面窗外是臘梅,在背后粉墻的映襯下就是一幅天然的臘梅圖。而西窗窗外則是城市山林,生機一片。 以窗洞,門洞作為畫框,觀賞外面景色可以稱為“框景”,是中國園林藝術的巧妙手法。唐代詩人杜甫“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就是詩人正在欣賞窗框中現成的景色。框景中的景觀是立體的,當游人移步時景色隨之轉移,就是移步換影,窗中景觀還會隨季節和天氣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兩個窗洞左右墻上掛有國畫畫屏,分別畫有牡丹、荷花、菊花和臘梅。廳中也有對聯一幅“石品洞天,標題海岳;鐘聞古寺,境接啷繯”。 出小方廳,南門還有一幅對聯:“紅藥當階,越鄂相輝堆繡被;青峰架石,郁林遙望迓歸舟”。這里有兩個典故,上聯紅藥亦指芍藥花,春秋時楚王弟鄂君子皙乘舟,操舟女以歌聲表示愛慕之情,鄂君以繡被蓋之成歡;下聯則指三國時吳人陸績任廣西郁林太守,為官清廉,當乘船回鄉時,因行李太輕無法乘船渡海,于是載巨石壓艙,后此石被帶回蘇州家中,明代時巨石上被刻上“廉石”兩字。目前此石存于蘇州石刻博物館。 出小方廳,即見庭院中的九峰獅。此峰突兀聳立于粉墻前,乍眼一看,石峰表面凹凸不平,渦空遍布,平白無實。但仔細細看之下,好似九個小獅子在戲耍。觀賞此石必須配合個人的想象,好像看空中云朵變化,盡在像和不像之間。此庭院兩側各有半亭各一,中間的空間就是為了突出這個九獅峰。峰后粉墻上有四面漏窗,分別是琴棋書畫浮雕,這樣的漏窗在其他地方很少見。東半亭內有“宜家受福”磚雕,西半亭是封閉式的,名為對照亭。內有對聯一幅:“題詩雅有高人和,吹笛閑尋野鶴聽”。 轉過方廳,過西走廊,前方就通向指柏軒,是一座大型的樓房,軒內正中上方懸有匾額“輯峰指柏”, 筆力雄厚。匾下則是一幅巨幅國畫《壽柏圖》,畫中有紅梅,古柏和湖石。指柏軒前是一個大庭院,庭院西側有一小樓,名換見山樓,取名于晉代陶源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但是這座假山緊貼下樓,從假山下有鉆山小道通向小樓二樓,可以說是依樓筑山或依山建樓。見山樓的大小僅有指柏軒的十分之一,主要是為了突出指柏軒的高大,并且不與假山爭高低。 走過指柏軒庭院,院前有一小石橋,過了小石橋就進入大假山。進入大假山就進入到獅子林的精華部分。獅子林之所以得名就是因為這一片用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大假山,這片假山是我國古典園林中現存最著名的假山群。假山上有很多太湖石峰和石筍,石峰間生長著松柏。 整個山體是由太湖石架空疊成,磴道上下于嶺、峰、谷、坳之間,時而上,時而下,有時穿洞,有時越橋,高高低低,左轉右繞,進入假山猶如進入迷魂陣一般。在這片假山中共有四條游路,第一條從小橋東洞口到臥云室北洞口;第二條從小橋西洞口到竹修閣洞口;第三條從臥云室西北洞口經小橋東池岸到棋盤洞口;第四條從臥云室西北洞口至棋盤洞,回到臥云室北洞口。這些山洞錯綜復雜,互相纏繞,重重疊疊,盤枝錯節。游人鉆進這些山洞后,往往不容易再鉆出來,當然最后還是可以鉆出來的,但是如果想將四條不同的線路全部不重復的走一遍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了。傳說,當年乾隆皇帝就在這個大的假山從中鉆來鉆去轉了兩個時辰還是沒有走出去,甚至神仙在這里也得迷路。 相傳呂洞賓和鐵拐李到獅子林中游玩,在林子中七轉八彎迷路走不出去。鐵拐李走起來一拐一瘸,最后坐在石頭上直喊累,連連呼喚呂洞賓將他出去。呂洞賓說:“我們下一盤棋決定輸贏,誰輸就將贏的人馱出去。”說完就用寶劍在石頭上刻畫出棋盤。鐵拐李一邊下棋,一邊想著如何出去,結果棋下輸了,只好向呂洞賓求饒,呂洞賓這才將鐵拐李馱著駕云飛出去。他們下棋的山洞從此就叫做“棋盤洞”。 從此后鐵拐李每次路過蘇州就會按下云頭,專程到這里來看假山,努力想找到走出假山的路。沒準那天你來獅子林游玩正好會碰到前來尋路的鐵拐李。其實獅子林假山上最出名的是山頂上的巨型太湖石,這些太湖石形似獅子,名喚獅子峰,很像舞獅。獅子峰周圍有含暉、吐月,含暉在東面,猶如巨人站立,左腋下有穴孔,腹部又有四個穴,如果站在峰后,可以見到光線從穴空中微微透出;吐月在西,陡峭且尖銳,如果在傍晚時分,可以見到月亮漸漸出峰頂慢慢爬出。 假山是臨湖而筑的,在假山上隔湖可見北面的花籃廳,這是一種小型的廳堂。門前有一巨幅屏門,上刻《松壽圖》,圖中有松、竹、蘭、芝。畫上有匾額,上書“水殿風來”,兩邊有對聯:塵世閱滄桑,向昔年翠輦經過,石不能言,疊嶂奇峰還似舊;清談祗風月,于此地碧 酣飲,花應解語,凌波出水其爭妍。屏前有琴桌,桌旁兩邊各有落地花瓶,瓶高有1米多。 花籃廳的西北側是古五松園,據資料記載,清代時期,獅子林中的確有五棵參天古松,故當時亦稱獅子林是五松園,但目前獅子林中已沒有古松。我國以五松命名的地名還有幾個,例如泰山上有“五大夫松”,傳說當年秦始皇登臨泰山時正好碰上天降大雨,秦始皇只好藏身在一棵松樹底下,后來為了獎勵這棵松樹的護駕之功,被秦始皇封為大夫松。此外,北京也有一處地名叫做五棵松。五松園西面是一座小亭,叫做“真趣廳”,為什么叫做真趣廳,還要說到乾隆皇帝。據說當年乾隆游玩獅子林時,就站在現在真趣廳的地方,他看到這里假山重疊,小橋流水,興致勃勃,情不自禁揮毫寫下“真有趣”三個字。當時陪同乾隆皇帝游覽獅子林的蘇州籍狀元黃熙看到皇上寫下這三個字,認為太俗,如果傳到外面會被老百姓笑話,于是向乾隆皇帝提出認為皇上寫的“有”字的確龍飛鳳舞,是曠世決無的奇世瑰寶。乾隆皇帝如此聰明,自然明白黃熙用意,心領神會,當然非常大度,順水推舟就將“有”字撤去。于是御匾就變成“真趣”。御匾下也有對聯:“浩劫空蹤,畸人獨遠;園居日涉,來者可追” 出真趣廳西行數步就到石舫。蘇州園林中往往有石舫點綴湖中,寄予游跡于江湖野外之意,拙政園中就有一個比較大的石舫。這里這個是一仿真石舫,尾艙兩層,可登高眺望園內景觀,站在石舫平臺上南望,但見臨池山石起伏,曲橋和拱橋劃分湖面,景色迷人。 石舫北面就是暗香疏影樓,此樓的起名取自林逋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梅貴在稀疏貴在斜伸,最忌密且直,疏梅之影橫斜倒映在清淺的水面上,黃昏時分月上枝梢,有暗香浮動,真是非常醉人的意境。你站在這里南偏西望去,可見西邊樹叢中飛翹的屋檐,那就是問梅閣。石舫南面隔湖可見湖中有一曲橋,曲橋中部有一玲瓏剔透的小亭,喚名湖心亭。上曲橋,進湖心亭,可觀看湖中全景,向南隔湖則是一石拱橋,東南向就是最大的假山群,向東是花籃廳,向西可觀瀑布和聽濤亭,瀑布共有五疊,跌落飛濺,故湖心亭中有懸匾“觀瀑”。湖心亭是觀瀑最佳處,并且湖心亭本身也是整個湖景的焦點,環湖游覽時,湖心亭始終是游人的視線焦點,湖心亭內有對聯: 曉風柳岸春先到,夏日荷花午不知。意味二月里柳枝最早萌發,曉風拂動垂柳,表明春天先到岸邊;夏天荷塘花香四溢,即使是烈日當頭,也不會感到酷熱難當。連接湖心亭的九曲橋和南面的石拱橋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一鐵一石,一直一曲,一平一拱,一輕巧一厚重,兩座形成鮮明對比的橋又共同劃分水面。兩座橋相互呼應,相得益彰,變換橋的不同造型,讓游人跟著改變視線,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景色欣賞。離開湖心亭,來到聽滔亭,亭內有懸匾“聽滔”與湖心亭中“觀瀑”遙相呼應。廳內四扇窗,窗上刻有浮雕,分別是杏林春暖,荷凈納涼,東籬佳色和山家清供。 聽濤亭南面相臨的是問梅閣,閣內最大特色是所有的內部陳設,桌子和凳子都是梅花狀,地面有梅花紋。這里是西面中心景觀,閣外種有梅花數枝。沿走廊再向南數十步還有一個小亭,亭名“雙香仙館”,何謂雙香?即指亭外近有山上的梅花香,遠有池中的荷花香。夏日,荷花香遠益清;冬季,梅花暗香浮動。此處冬夏兩季能夠享受到兩種清香。荷花和梅花的清香都是純潔的,能夠給游人以高尚的享受并給予心靈的凈化。雙香仙館南行東折就是扇亭,亭內地面,小桌和窗戶都取扇形。再向東就來到正氣亭,為紀念南宋著名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亭內有一石碑,上刻文天祥草書《梅花》詩:靜虛群動息,身雅一心清;春色憑誰記?梅花插座瓶。 詩句體現了文天祥高潔情操,也為后來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留下了鋪墊。 離開正氣亭,向東有兩條走廊,正向東是御碑亭,北側的走廊通向修竹閣,閣前是一端復廊,東西兩側分別有不同形狀的窗,西墻的窗是六角形窗,東墻是圓形窗,兩側窗全都是六個,這樣,游人在復廊內行走時,兩側透過漏窗就可以觀賞到不同的景觀,真是別具匠心。修竹閣名取自《洛陽伽藍記》“庭列修竹,檐拂高松”。 獅子林最后一個景點就是臥云室。臥云室好象是一座掩映在假山群中的建筑,但在假山穿行或在山外望山內張望,就只見山中翹檐飛拱,灰瓦紅頂,那就是臥云室的屋頂。來到臥云室,這里環境幽雅,四周綠樹環抱,眼前山勢隆起,好似城市中的世外桃源。有一種人在城中又疑身處深山的感覺。在庭院中有幾處非常有特色的太湖石景觀,向西可見有湖石恰似牛頭,沿牛頭方向望去只見地上伏著一只石蟹,以雙螯向牛。民間傳說,牛只有蹄子,不會剝開蟹斗吃蟹肉,一生氣就踩在蟹背上,所以蟹背上就留有形如牛蹄的印痕。庭院中部站著一只石獅,獅尾上翹,獅眼圓睜。人們將這三處疊石稱為“獅子靜看牛吃蟹”。石獅東南面還有一處湖石好似蟾蜍,這里有一個劉海釣金蟾的故事,說的是蟾蜍趁著劉海打瞌睡之際逃走,躲在獅子林貝家的水井里。劉海裝成一個窮孩子到貝家當書童,趁人不注意,以金錢為誘餌釣起了蟾蜍,結果他的真身被劉海釣走了,而肉身則留在貝家變成一塊石頭。 離開臥云室,獅子林還剩下一處景點立雪堂,立雪堂就在燕譽堂旁邊,進入立雪堂,從北、西、東三面窗可以進行透窗欣賞。立雪堂內有一幅出自明代姑蘇才子,號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寅書寫的對聯: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 游罷立雪堂,獅子林已經全部轉過一周,也相當于在這個城市內的動物園轉了一周,當然僅僅一圈,還沒有將獅子林弄清楚,更不要說如同迷宮一樣的大假山了,如果你游玩獅子林,會將大假山的線路搞清楚嗎?
關鍵字: 太湖石 拙政園 獅子林 石獅子 銀杏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