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被遺忘的古道集市
麗江已經太熱鬧了,象個大超市,而大理簡直就是農貿市場,當我從大理的叫賣聲中一路逃竄來到沙溪,一下子被這里的靜給鎮住了。 街上不是沒人,而是他們都很安靜地走在自已的生活軌道上,絲毫沒有因為這千年古鎮被列入101個世界瀕危建筑保護名錄而有絲毫的改變。 鎮上不是沒有游客,而是屈指可數的游客還不足以讓當地人萌生賣點什么的欲望。 也不是沒有客棧,而是唯一的一家“古道客棧”連個招牌都沒掛;那天,我這個唯一的游客找了半天沒找著,問了第三次路才發現自已就站在那客棧的門口,而我問的那個人就是客棧老板的兒子。 我說為什么不掛個招牌呢,他說是打算要弄個匾額的,看起來他們并不著急做這種事,不象我們城里的商家,還沒開業就將廣告到處轟炸。 如果你以為這里的人沒有經商的傳統那就錯了,如果以為這里一直這么安靜地沉睡于深山之中那就大錯特錯了。 這座千年古鎮曾經是滇藏茶馬古道上的一個貿易集散地,又是南詔大理國佛教文化活動中心。 唐代以后,其西部一山之隔的彌沙發掘了鹽井,至明朝前后,附近又有三口鹽井先后開采,沙溪是離四井最近的茶馬古道集市,因此成為古道上的鹽都。 寺登四方街是古鎮的中心,原名“南塘”,因位于興教寺旁,又呈四方形故稱寺登四方街。寺,指興教寺;登,是白族語“地方”的意思。 四方街以前隔三天就有一個街市。戲臺上洞經古樂、白族霸王鞭舞、民歌表演在街市前一天下午就開始,通宵達旦,持續兩天。 街市當天天一亮,各地馬幫、客商先到興教寺參拜,然后將帶來的貨物在街上叫賣,本地人也將當地的特產擺上大街,熱鬧的古街,精彩的戲臺,香火旺盛的寺廟,便是古鎮鼎盛時期的真實寫照。 在沙溪活動的主要有四類馬幫。 藏族馬幫的歌聲最動聽。 回族馬幫最會做生意。 當地白族馬幫以馱運滇西的鹽為主,回程帶些外地的貨物。還有一些臨時組合的馬幫,各馱各的貨,其實就是單個小商販在路上的臨時組合,當地人稱之為烏托幫。 我這次獨步云南一個來月,路上多次與驢友臨時組合,用驢的行話說就是路上撿人,少時兩三人,最多時十六人,很象烏托幫。 藏族馬幫一般都在黑惠江邊或四方街上搭帳蓬過夜,當地白族馬幫各自回家住宿,真正住在寺登四方街公店的是回族馬幫和烏托幫。 沙溪沿街房屋一般為前鋪后馬店。沙溪的馬店不叫客棧,叫公店。店掌柜只提供馬料、住宿、柴,再用幾塊小石頭搭個簡易灶臺,馬幫要自已做飯做菜,他們叫“開光”。 一家公店能接待三十人,容納六十匹馬,鎮上馬店大約百十家,可以想見當年的盛況。 沙溪白族能歌善舞,而且傳統節日眾多,在馬幫里流傳這樣一句話,“惠水美,沙溪妹子更美”,寺登四方街是馬幫心中的“溫柔之鄉”。不少人因迷上了古鎮上的姑娘而在此安家落戶。據說歐陽一家的祖先就是來自中原的商人,因在沙溪找了媳婦而定居下來的,到歐陽鑒光一代成了沙溪壩上最富有的馬鍋頭,并在鎮上蓋起一座豪宅。 我這次進入白族地區看到的最漂亮的白族姑娘就在沙溪,她就姓歐陽。馬鍋頭就是馬幫的頭目,他們是沙溪最富的商人,在沙溪壩子上建起的住宅相當豪華,至今完整保留下來的有30多家。其中最有名的是三家巷和趙家,三家巷里有歐陽、陳、楊三家連在一起卻又各自獨自的三家豪宅,趙家就是現在的古道客棧。 隨著滇藏公路的開通,往日茶馬古道日漸冷落,繁華一時的沙溪也漸漸變成一個普通的農村集鎮,慢慢的被人遺忘。 古鎮很小,如果只是到此一游的話,兩個小時足矣。但如果有時間的話最好是住個三五天,逛逛老街,參觀古宅,去歐陽大院找老人聊聊天。 古鎮周圍也有很多好地方,比如石寶山。 我是春節前來到這里的,客棧老板還建議我過了年再走,春節期間這里的民俗活動也不少,留下來過年真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我想去怒江看正月初二傈僳族的澡堂會,只在沙溪住了一夜就匆匆離去。 也許哪一年,我真的會在那個安靜的古鎮過個春節。
關鍵字: 農貿市場 叫賣聲 大理 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