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師園
網師園 位于帶城橋路闊家頭巷11號,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原為南宋淳熙年間吏部侍郎史正志所營"萬卷堂"故址,堂前曾有花園一座,名"漁隱"。之后,園歸丁氏,日久荒廢。清乾隆年間,光祿寺少卿宋宗元退隱蘇州,在萬卷堂舊址營筑別業,以網師自號,兼取史正志"漁隱"舊義,且與所在王思巷諧音,名園為"網師園"。沈德潛有《網師園圖記》。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彭啟豐曾來園參加元宵游宴。宋氏死后,園漸頹廢。乾隆末為太倉富商瞿遠村購得,,增置亭臺竹木,半易網師舊觀,人稱"瞿園",又名"蘧園",錢大昕有《網師園記》。同治初,園歸江蘇按察使李鴻裔。因與蘇舜欽所建滄浪亭相近,李氏自號"蘇鄰",并改園名為"蘇鄰小筑"。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嗣子李少眉增建擷秀樓。三十三年,吉林將軍達桂曾攜眷來蘇,居住此園,并自撰《網師園記》述其事。1917年,張作霖以30萬銀元購得此園,贈與其師張錫鑾 ,改稱"逸園"。葉恭綽 、張善資 、張大千曾一度借寓園中。1940年,何亞農購得此園,費時三年,全面整修并充實古玩書畫。1950年,何氏子女將園卷獻給國家。經整修于1959年開放。 網師園占地面積5400平方米,東部為宅第,中部為主園,西部為內園,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典型清代宅園。現存主要建筑為"瞿園"時期遺物。由宅第門廳經轎廳(有額"清能早達")至大廳,廳額"萬卷堂"。廳前磚細門樓為乾隆間物,雕鏤之精被譽為蘇州古典園林現存門樓之冠。大廳后為"擷秀樓",即女廳。樓前兩側障以花墻,植以桂樹,清香宜人。舊時登樓西望,天平、靈巖諸山黛痕一抹,秀色可擷,故名。三進廳堂及后院、梯云室都有側門或廊連結宅西主園,主要通道為轎廳西側小門,楣嵌乾隆時磚額"網師小筑"。主園以水池為中心,建筑較多,南部小山叢桂軒、蹈和館、琴室為飲宴聽琴之區,北部五峰書屋、集虛齋、看松讀畫軒為讀書作畫吟詩之處。西側內園占地不足660平方米,殿春屋前植芍藥名種,竹石梅蕉隱于窗后,絲絲入畫。 網師園建筑疏密有致,布局分合精到。除上述諸構外,還有云岡(黃山假山)、濯纓水閣、月到風來亭、冷泉亭、竹外一枝軒、射鴨廊等。綜觀此園,建筑精雅,山水留韻,花木芳菲,自然美與人文美融為一體。園雖不大,而不覺起小,錢大昕《網師園記》稱;"地只數畝,而有紆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樂。柳子厚所謂'奧如曠如'者,殆兼得矣。"陳從周譽之為"蘇州園林小園極則,在全國園林中亦屬上選,是以少勝多的典范"。1981年建成于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內的中國庭園-"明軒",就是以網師園"殿春 "庭院為藍本設計建造的。 江南第一門樓是網師園 主廳萬卷堂前的磚雕門樓,它雕刻精致,歷經300余年滄桑仍然古雅清新,精美絕倫,完好無損,閃爍著古代東方文化和民間工藝的光輝。 門樓上的磚雕是用鑿子和刨子在質地細膩的青磚上,運用平雕、浮雕、鏤雕和透空雕等磚雕藝術手法而成,歷史人物栩栩如生,飛禽走獸和花卉圖案形象逼真。雕刻藝術的神韻和歷史故事的風韻,二者互相滲透,莊重而古雅,閃爍著吳地文化和民間藝術的燦爛光茫,這細膩、雅趣天成的磚雕門樓,不愧為傳統磚雕藝術中的精品。
關鍵字: 網師園 蘇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