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莊一日游(五)
周莊的明清建筑很多,基本都是白墻鑲深色木窗,屋頂和地面多呈黑灰色,可能當時就流行黑白配吧,既素雅又不失大氣。周莊有很多深宅大院,它們的主人不是商賈之家就是官宦世家,導游帶我們游覽的是最具代表性的張廳和沈廳。張廳與明朝的開國功臣、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的徐達有關系。在“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封建社會,整個徐氏家族都因朝中有個位居高位的親戚覺得極為榮耀,在明英宗統治時期,也就是徐達去世幾十年后,他弟弟的后裔還以官宦之家自居,建了這處名為“怡順堂”的住宅。清朝初年張姓人家從徐氏手里買了“怡順堂”后,將其改為“玉燕堂“,俗稱張廳。現在我們看到的正廳及后樓是明代的建筑,其它都是清代所建。 張廳雖然歷經五百多年滄桑,但官家的氣勢依舊,這一點,所有游客在剛進門時就能感受到。張家的門檻很高,高度已經接近我那8歲女兒的膝蓋,我特意讓她站在門里拍了張照片。門檻的高低代表著地位的高低,門檻是身份的象征,所以以前的人談婚論嫁講究門當戶對。如果兩人地位太過懸殊,這樣的婚姻會受到來自家庭社會各方面的阻撓,能夠沖破阻力的很少,而那些富家小姐和落難公子比翼雙飛的愛情故事則被傳為千古佳話。張廳的主廳為寬敞明亮的玉燕堂,每個導游到了這里都會介紹那根粗大的廳柱,柱子有一抱粗細,下面是楠木鼓墩,堅固如石,較為罕見,據說這是明代建筑的明顯標志。這間房子還有一個特色,屋頂和椅背類似明代官員紗帽的帽翅式樣,所以又有人叫它“紗帽廳”。廳內字畫很多,我在其中的一幅上看到了著名畫家吳冠中的落款。我對字畫沒有研究,所以知道的畫家、書法家也很少,記住吳冠中也是拜這次旅游所賜,出發前在網上看到他對周莊的高度評價:“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江南園林的六大要素——水、假山、花草樹木、亭臺、樓閣和家具在張廳的后花園都能看得見,這一切也讓來此地游覽的人們感受到了濃濃的文化氣息。張廳的水是一條被叫作“箸涇”的細流,古漢語中稱筷子為“箸”,我想他們之所以給家中的這條小河起如此優雅的名字,可能一是因為它的細,二是為了顯示自家的文化水準吧。到過張廳的人都說“轎從門前過,船自家中行”是它最大的特色,經導游指點,我看到了一葉扁舟悄然橫在過河走廊下,原來張廳的水還真的跟別處花園里看到的不同啊。導游讓我們猜小船派什么用場,我覺得應該是避禍逃生之用。因為官宦之家嘛,總會有不服氣的對手,覬覦他們家財富的盜賊也說不定哪天會來個三光政策。導游在賣過關子后看沒人敢說出自己的猜測,就說出了答案:這是下人們出外購物用的,因為身份低,他們不能從廳堂里進出,旁邊的一泓方形水池就是小船交會和調頭的地方。 在過河走廊的兩側設有敞窗,窗前有吳王靠,也叫美人靠。“吳王靠”,一聽名字就知道和春秋時參與諸侯爭霸的吳王夫差有關,相傳這是當年吳王與美人西施游賞觀景之物。倚在窗前往外望去,印入眼簾的只有假山、花木、河水、小船,還有一片狹小的天空,想象著大門不能出二門不能邁的張家姑娘與小姐,腦中不禁閃出兩句詩來:“黃昏獨倚朱樓,西南新月眉彎。”花園里有一處假山,造型非常特別,和我在無錫寄暢園內里看到的假山差不多,那里用的是有著“江南名石”之稱的太湖石,回來后查資料才知,張廳的假山也用的是同樣的石頭。太湖石的特點是“瘦、皺、漏、透”,這是無錫的導游教我的,它的存在為這座面積不大的小花園增添了些許靈秀。 從花園里出來就看不到導游了,只有她留下的話:沈廳見。在河邊的屋里看到不少同事圍在一起,不知道被什么吸引住了,我也拉著女兒湊上前。原來靠窗坐著一位身穿藍格上衣頭頂一塊毛巾的老太,她正在飛針走線,在她面前的凳子和桌子上擺滿了繡花的童鞋和虎頭鞋。這也算周莊的一種文化吧,我征求了老人的意見后,給女兒和她拍了一張合影。 這時,旁邊又喧鬧起來,幾個年輕教師在學著推磨。我還是第一次看見南方的磨,雖然北方的磨我在現實中也沒看到過,畢竟,戰爭影片里有推磨的鏡頭。北方的磨比較大,要轉著圈地推,而南方的磨秀氣,人站在原地,只要握住柄在眼前象太極推手一樣劃動就行了,感覺上應該還算省力。同事中有個別摸到技巧的還真讓磨轉了幾下,看得孩子們心里癢癢的,一個個躍躍欲試。今今也想試一下,可膽小的她不敢上前,特別是看到那位負責看磨的大嬸有點生氣時。于是,我把她推過去,讓她扶住柄擺出推磨的造型,秀了一張照片。網上有人撰文提醒:出張廳一定不能走正門從原路返回,要從正廳東側的一條狹窄的弄堂出去。在我剛想到要去找這個地方時,就隨著前面的同事跨進一個窄窄的小門里。這就是我要走的幽深長弄啊!這是江南大戶人家特有的廳堂之外的走廊,舊時,沒有大事輕易是不開正門的,每逢婚喪喜慶或有貴賓來訪,才打開大門,平時家人進出都走陪弄。張廳的備弄約有二十多米,在左邊的墻壁上至今仍保存著被燈火熏黑的八個壁龕,里面擺放的是一盞盞蠟燭狀小電燈。
關鍵字: 代表性 周莊 周莊一日游 大氣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