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三月游鎮揚(9)暮色朦朧看古渡
(九)暮色朦朧看古渡出行之前在查閱資料時,偶然發現鎮江有一個千年古渡——西津渡。隨著歲月交替,長江水道北移,這個臨江的渡口演變為一條距江邊300多米的街巷。里面有很多歷史遺跡,被稱為鎮江的“文脈”。地理位置距金山不遠,因此計劃游完金山,如果還有些時間,去這條古街看看。前文提到,入住賓館后泡茶歇息,躲過最熱的時段。這段時間,在地圖上詳細查找這條古街的具體位置,但沒有找到。剛才游覽金山,在塔影湖邊遇見兩個釣魚的中年人,我想他們應該是附近的居民,上前詢問,他們告訴我,西津古渡就是地圖上的小碼頭街,在伯先公園的北面。從金山公園出來已是18:00,要抓緊時間,匆匆趕到2路總站,乘上2路,4站的路程就到了伯先公園。此時,我已辨別不出東南西北,恰好一位老人走來,趕忙詢問。老人告訴我,向前再走100米,在鎮江博物館拐彎就是西津渡街。在揚州、在鎮江,問路時感覺兩地的市民都非常友好,態度熱情,指點詳細,在這里再次謝謝他們!走進西津古渡,窄窄的街巷非常靜謐,兩側的建筑確實風格獨特,留有時代的印痕。天漸漸黑了下來,街巷光線不足,拍照無法繼續了,有些遺憾,只能把看到的景象印在頭腦里。西津渡古街長約1公里,六朝時期,這里是長江一處穩定的港灣,成為船行江北的渡口,三國時稱蒜山渡,唐代稱金陵渡,宋代之后改稱西津渡,歷經唐宋元明清不斷建設擴展,自西向東,形成從唐代至民國時期不同的歷史遺存。隨著自然生態環境的改變,西津渡街作為渡口的功能逐漸弱化直至消失,但它的渡口文化、民居文化及宗教文化卻完整地保存下來,曾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亞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走在古渡街巷,略顯曲折的石板路面,高高低低的石階,兩側磚木結構的二層小樓,雕檐翹角的屋頂,雕花鏤空的窗欞,丹紅的門窗,青灰的墻磚,間間房屋相連。高大的券門,跨街的石塔,鐵黑的香爐裝點在街巷之中。越往西行,民居顯得更加古舊,一些房屋正在翻建修繕。不知不覺走到古街的盡頭,我又折返回來,再看一遍這條古街。天已經完全黑了,昏黃的路燈使街巷變得迷離滄桑,透過半掩的臨街門窗,餐桌旁彌漫著家居的溫馨,古渡老屋與現代生活交融在這條街巷里。朦朧的夜色中,我走過唐代的渡口,宋代的路面,元代的石塔,明代的觀音洞,清代的待渡亭、救生會,民國的商會,以及英國殖民者的領事館,猶如穿越了歷史的長廊,觸摸著鎮江的文脈與底蘊。正如著名作家韓素音所說:這里才是鎮江旅游的金礦。在回賓館的路上,我回味著古渡老街,沉浸其中……
關鍵字: 暮色 螢石礦 金山 鐵礦石 鎮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