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江陰之徐霞客故居
在參加導游現場模擬考試時,同考場一位不知道姓名的小伙子說我:“采線那天你是到哪拍哪啊。”呵呵,在旅游區,我給陌生人的印象大概就是他所說的這樣吧。其實,11月25日不是個適宜拍照的日子,從早上參觀第一個景點——江蘇學政衙署遺址公園直到下午的徐霞客故居游覽結束,雨一直都沒停過。畢竟是去學習應考技能的,在最初兩個景點我很專心地聽師傅講解,相機沒好意思拿出來。后來在華西村和徐霞客故居都是景區講解員的普通介紹,涉及到考試技能的東西很少,我就開始分心、掉隊了,因此也就給自己留下了盡管光線暗但仍然視為寶貝的一批照片。正是因為有了它們的存在,在半年后的現在,那一天的情景還能清晰在我腦海顯現。也還是因為我的諸多片片,在事隔很久后,我還能坐下來記述旅途中的人與事。 今天上午,偶爾在自己的教育博客里看到去年寫的《我想去霞客鎮》,日期是中考的第二天——6月17日。后天又要中考了,這篇游記讓我感嘆時間的飛逝,同時也勾起我對游圣故鄉之行的回憶。 徐霞客故居是采線游的最后一站,可能由于天氣的緣故,我們在那里停留了不到一個小時,而因為下雨和聽講,我的照片拍得也不多,有幾處標志性的建筑還被我忽略了。徐霞客紀念館現共有四大景點:徐霞客故居、勝水橋、晴山堂及徐霞客墓。徐霞客故居乃徐霞客出生及青少年時代居住的地方,于 1985 年 7 月按原樣進行了修復,共分三進 17 間,為標準的明式建筑,內有徐霞客生平事跡介紹及后人研究徐霞客的成績。 下了車,為了避雨,所有人都是直接往故居里走,我也跟著大家進去了,故居大門就沒拍著。我是到了那棵有著400多年歷史的羅漢松下才動手的,聽講解員說這棵樹是徐霞客親手種植的,原本是棵盆景,徐母為鼓勵兒子寄情山水,獻身于科學事業,而啟發霞客將它移栽在庭院中的。有了大地母親的滋養,有了風霜雨雪的洗練,這棵盆松竟長到現在的6、7米高。“樹挪死,人挪活”常來鼓勵人們要通過不斷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尋找自己的位置來實現自身的價值,而這棵羅漢松的茁壯成長將前半句推翻了。松樹種在窄小的花盆里長不成材,人在一個已經沒有發展余地的環境不也會將自己上到頭腦下到手腳給禁錮住嗎?走出去,天很高,地很厚。天高,你可以自由地翱翔;地厚,你就有了足夠的能量。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和羅漢松同在一個小天井里的還有一塊石碑,從上面的文字可以知道故居的重要性,這片建筑和晴山堂里的石刻都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為故居房屋的翻新,讓人很難將其與文物掛鉤,幾百年前因為旅游而名聞天下的奇人留下的貨真價值的文物可能除了石刻就是這棵高大的羅漢松了。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為了表達對“曠世游圣”徐霞客的敬仰和紀念,江陰市人民政府于2001年徐霞客逝世360周年之際,建成了以《徐霞客游記》碑廊為主體的仰圣園。環湖有曲廊、水榭、扇軒、廊橋以及廳、亭等明式建筑,格調簡潔樸素,追求文氣雅致,體現了徐霞客“一介布衣”的身份和學養深厚的文化氛圍。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徐霞客游記碑廊就鑲嵌于曲廊之中,碑廊以《徐霞客游記》中的名段佳句為主體碑文,由總序、游記、附錄、后記四部分級成,共計132個條目135塊碑刻碑廊的書法家陳容強大,代表了當今中國書法的最高水平。碑廊書體以小字楷、行、隸書為主,兼及草、篆,由蘇州有能工藝匠精工鐫刻,所有印章由蘇州名家時忠德操刀。仰圣園內的匾額,楹聯也均出自名家之手。 《徐霞客游記碑廊》是《游記》的“精選本”,是“會動”的《游記》,是付于了藝術生命的《游記》。它與明代的《晴山堂石刻》古今合璧,互相輝映,必將成為中華民族的又一文化瑰寶而流傳于世。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晴山堂座落在徐霞客故居的南面約500米處,它是徐霞客在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34歲時為慶賀母親大病初愈而蓋的一所堂舍,堂名取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的詩意。他還興致勃勃地央人畫了一幅“晴轉雨山”的畫,感謝母親的用心良苦。堂的正中高懸的“晴山堂”匾額是原文化部部長朱穆之所寫,匾額下方是徐母教子的塑像,徐霞客的考察成就和母親的鼓勵與支持有著很大的關系。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晴山堂”北、西、南三面壁間嵌砌徐霞客紀念館內最珍貴的文物遺產——“晴山堂石刻”,總共有76塊,另外還有《晴山堂帖敘略》木刻一方。石刻記錄了徐霞客的活動史料及其祖上的詩文,此外還鐫刻了徐母教子的頌詞。“晴山堂石刻”可以說是一代書法藝術的縮影,因為它們的撰寫者都是元末明初以至明朝三百年間的名人,共有八十八位,其中著名者有宋濂、倪瓚、祝允明、文征明、顧鼎臣、高攀龍、董其昌、米萬鐘、黃道周等大家。因為人多,最珍貴的石刻我是一塊也沒拍到,應該是個遺憾吧。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從仰圣園出來,同去的旅游局領導建議我們自己去故居南那條小河去看座橋,相傳徐霞客每次乘舟遠行,徐母都要到此相送。多數人都上了車,我和幾個人冒雨跑到了那座名叫“勝水橋”的小石橋旁,現在回想起來,其中就有那位說我“到哪拍哪”的小同學,可能我在雨中拍照的樣子給他的印象特別深吧。 因為我是去拍照的,所以就沒到橋上體會游圣離家遠游的心情,其他幾位都重走了霞客路。闖到我鏡頭內的有兩位,第一位不熟悉;打傘的mm和我一樣也是老師,一樣是因為喜歡旅游才參加導游資格考試,高考結束后,她帶著自己的導游證和同事一起去了徐霞客曾經到過的云南。祝她玩得開心!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關鍵字: 導游 徐霞客 技能 旅游區 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