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三兄弟故居
為了讓我在同程的第一個100篇博客更有紀念意義,我特意選了劉氏三兄弟故居,因為在江陰諸多名人當中,從一家走出去三個確實很令人驚嘆。劉氏三杰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他們完全可以作為江陰人文薈萃的代表: 劉半農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攝影學家。他一生追求真理,積極投身革命,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之一。他在擔任《新青年》雜志編輯時,發表了《我之文學改良觀》、《詩與小說精神之革新》等震驚文壇的進步論著,成為新文化運動中一位“斗士”和“闖將”。他開創了我國新詩流派“白話詩”,影響甚廣。同時,他又是我國語言學及攝影理論奠基人,他的《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康士坦丁語言學專獎”,是我國第一個獲此國際大獎的語言學家。 劉天華是我國著名的民族音樂家,二胡學派的創始人。他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把“不登大雅大堂”的二胡從民間推向世界,建立了一個新型的學派。他在我國音樂史上第一個沿用西方五線譜記錄整理民間音樂,大膽借鑒“西樂”,“改進國樂”,使二胡的表現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境地!他不僅創作了《病中吟》、《良霄》、《空山鳥語》等流傳廣泛的不配名曲,而且培養了大批二胡、琵琶傳人。他把“學習、研究、創作、演出和教學聯系在一起,構成他全部的音樂生涯”。 劉半茂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民族音樂教育家、作曲家,也是劉天華事業的忠實繼承者和發展者。天華逝世后,劉半茂為了繼承其“改進國樂”的遺志,毅然放棄西北大學英語教授的席位,改任音樂教授。先后在四川、南京、安徽、中央音樂學院任教,他一生創作了《漢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一百多首二胡獨奏曲,是我國現代音樂史上一位多產的作曲家。 劉氏兄弟紀念館位于江陰市西橫街49號,是江陰市人民政府為紀念我國現代文化名人劉半農、劉天華、劉半茂三兄弟而利用劉氏后裔捐贈的祖籍故居改建的。它坐西朝東,前后二進十間三庭院,是一座具有江南民宅特色的清未建筑,距今約有150年,與古興國塔、文廟南北呼應,渾然一體,構成江南古城的一個游覽區。今天所發的這組圖片拍攝時間前后延續7個月:故居后的音樂廣場是去年12月中旬拍的,樂器路面是今年一月份所拍,當時的故居正在修繕中,沒法進去,故居里的圖片是07年7月5日拍攝的。 先發別具特色的音樂廣場下面兩張五線譜橋是新拍的,識譜的同學可以唱唱看,這可是劉天華最有名發一首曲子哦。故居外

關鍵字:
兄弟 劉半農 文學家 江陰 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