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穹隆山觀日出日落
5年前隨同事去穹隆山曾觀到日出,至今那霞光萬丈、瑞氣沖天的瑰麗景象,難以忘懷;而前不久,在穹隆山又觀到了日落,沒想到,那情景同樣撼人心魄,難于言表。 記得五年前去穹隆山時,那里還山荒徑涼,游人稀少,路全是泥路,且又窄又陡,兩旁的植被,更是密密森森,雜亂無章,下面是峭壁,將頭探出車窗往外望去,心驚肉跳。當天,由于出發較早,車至上真觀時,太陽還沒出來,兩位同事,一位提著相機下御道去抓拍美景了,一位進了上真觀,讀神仙真道去了,而我,則站在觀前那片平坦的半山坡上觀景,以平息一下來時路上經歷的驚恐。 此時大約8點不到,天邊晨曦微露,霞光透過云層,照射下來,像給山“披”上了一件金裝;面前是一個大山塢,呈120度弧線環繞,山塢里全是白色的霧,里面的一切若隱若現,恍如仙境。不一會兒,晨曦越來越濃,,似一雙無形的手,把山塢的霧一點點拔開;而霧,像一群要出山的“羊群”,在風帶動下,一團團向上奔涌,這時,光與霧在空中相遇,云蒸霞蔚,景象瑰麗,氣象萬千。慢慢地,隨著天邊的晨曦漸漸把天染成了紅色,突然,就在那一剎那間,一輪紅日從云海中噴薄而出,頓時,山塢里霞光萬丈,光芒四射,一切變得清晰起來,那原來被霧所遮繞著的青山、小路,古樹,竹林,此刻,如同一個個少女,款款從山深處“走”來。啊,那山巒,青秀靈麗,如此壯麗;那竹林,青翠蔥郁,漫山遍野,似綠色大海,那林中小路,曲徑通幽,如山中傳說,充滿著神奇和神秘。 過去,曾經在黃山、泰山看過日出,常為其磅礴的氣勢而驚嘆不已,不曾想到,在這穹隆山的半山坡上看山塢里的日出,竟也另有一番美麗景象動人心魄。后據資料獲悉,原來,當時站立之處,是穹隆山著名的一景——三茅峰峰頂,當年,清人重建江南第一觀——上真觀時,就是從這里“起步”的。 不久前,有客自遠方來,指名要去穹隆山“朝圣”,由于車抵蘇時已至午后,游山較晚,至山頂望湖臺時已近黃昏,這時,朋友提議,干脆在山頂品茗觀日落。 經過了多年的發展,穹隆山旅游功能已今非昔比,不少供游客休閑之點,巧借山勢,融自然便捷為一體.這是一個室外茶吧,每張桌、椅,都被隨意地安置在林中,或者樹下,頗有情調。穹隆山擁有“蘇州第一山”之稱,其頂峰——箬帽峰海拔341米,居太湖群峰之冠,山上又生長著蘇州最古老、面積最大、生長品種最豐富的原始森森植被,手捧香茗,臨高望去,胸中便有一股氣吞山河之勢生起,俯瞰四周,山下萬頃林海,滿目蒼翠,鐘靈毓秀;遠處,碧波連天、煙波浩渺的太湖,水天一色;而山水之間,掛在空中的,正是那一輪正在西沉還很壯麗的太陽。 這時,正值午后4點半,燃燒了一天熱情的太陽,仍不知疲倦地向大地傾瀉著萬道金光,把天邊的云,染成了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色彩,五彩繽紛,猶如“落日溶金”。而伴著乍起的晚風,那云彩似乎被一支神奇的筆在揮動著,不斷變幻出一幅幅燃燒的油畫,一會兒,似一片芍藥盛開;一會兒,像一群駿馬奮蹄而來;一會兒,如一團團白雪高堆……,好不精致生動,美不勝收。 漸漸地,隨著時間接近5點,突然天邊的云彩漸漸地變淡了,又開始一點一點由外向里淡去淡去,太陽也就在那一瞬間變得可以直視了,至5點時,隨著周邊的云彩全然淡去,那一輪紅日忽如一遲暮老者,孤零零地,在滿懷留戀地向大地、和天下關注她的人們,依依惜別。 5點過后,日落加速,抬頭低頭瞬間,太陽一層層一層層地“沉”入云海,遠望那情景,心中不禁也隨之一點點收緊,有首歌是這樣唱的,夕陽是遲到的愛,是未了的情,多少人間情愛化作一片夕陽紅……那落日分明是已逝的昨日親人,遠去的曾經戀人、友人,更如這山中一個個至今已煙消云散的圣人、名人、故人,縱然你千呼萬喚,千般不舍,也難以止住她遠去的腳步。 也就是5分鐘光景,至5.05分時,太陽已全部沉入云海,天邊“濺”起了幾縷霞光。 據史料記載,穹隆山在歷史上就被稱作圣山,5000余年前,中國歷史上與孔子齊名的兵圣——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就曾在此隱居,并寫下了聞名中外的《孫子兵法》中的十四篇。而至清代,乾隆皇帝七下江南,每次都要到此一游,或登高抒懷,或祭祀先祖,至今,山中仍留有一塊書有乾隆帝七進山中書寫的御碑為證。此外,山里還有擁有中國五臺之一,西漢名臣朱買臣少年時苦讀留下的讀書臺,以及明代名將韓世忠隱居地——寧邦寺等。 在穹隆山觀日出觀日落,以為有兩點值得一悟,人間美景處處有,善在發現;只要曾經溫暖過,又豈在朝朝擁有,每天都有一個新太陽。
關鍵字: 森森 瑰麗 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