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燈古鎮,萬家燈火傳世人(轉貼)
千燈,一樣的江南古鎮,而它因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一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傳世警句,讓我們堅持了尋訪的意義。立冬那天,我與同事從杭州出發經3個多小時,來到了距昆山市東南36公里處的千燈古鎮。來之前,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鎮黨委聽取了從事燈學專家的建議,搜尋千姿百態的燈,布展于這個江南古鎮,打造了燈影與水鄉相映成輝,流光溢彩的世界,彰顯出千燈與周邊水鄉不同的魅力。我的腦海中浮現出這樣的畫面:在寧靜的夜晚,絢爛的彩燈在緩緩流動的河面、層層的荷塘漣漪的水面上與塔、橋和粉墻黛瓦交相輝映,宛如將現實和夢幻聯系在一起,使這個小橋流水人家的歷史更悠久,文化味更濃厚,它會讓你靜靜地,跟隨古鎮魅力,跟隨韶華的光影,去神游……千燈原名千墩,春秋時期吳越爭霸,因為戰爭,吳淞江畔豎起了一座座烽火臺,據說數到昆山南30里的那個土堆時,正好是第一千墩,因而得名千墩。清宣統二年(1910年),易名茜墩,其來歷說法有二:一謂文人雅稱;一謂因墩上長滿茜草之故。1966年4月,經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批準,改名千燈迄今。 太陽一露臉,為了拍攝晨曦中的古鎮,我們就來到了千燈鎮,最古老的遺跡要數延福寺和秦峰塔。 清晨的千燈聽不到船娘搖櫓而唱的吳儂軟歌,而走走千燈的橋卻是有趣的,在十余華里的市河千燈浦上,千燈有7座大拱橋,每座大橋的側畔總是點綴著一座玲瓏剔透的小石橋。其中最著名的是7座建于明清時期的拱形環龍石橋,每座石橋都會令你牽念起古鎮悠遠的歷史文化。而千燈浦的兩岸,一邊是高低錯落的江南民居,一邊是供人休息的廊棚,從廊棚這邊看河上的石橋、房子和鶴立于民居之間的秦峰塔可以找到最好的觀看和拍攝角度。行走在古鎮,我們看到這里的建筑依然保持著明清時的風格,明代徽商余氏家族留下的當鋪里,蠟制老板正與窮小子討價還價。他家的門楣上寫著“詩書執禮”,楹聯上寫的是克勤克儉的內容,他從安徽一路走來,而生意卻在這里做的持久,這其中的道理值得深思。 走在靜靜的石板路上,如飄浮于明清的遺風中,江南古鎮“足踩青石板、頭頂一線天”的獨特風貌,讓人心馳神往。我在拍攝悠靜小巷的石板路與金色的樹葉,一位中年人走上前來,告訴我取景的角度。便與他聊了起來,他說3年前下崗后,為了生活,便開了這個布店,小店雖然只有20多平方米,卻擺滿了五顏六色的布匹和款式多樣的被褥,他說自己找貨源,拉貨、買貨,經營這個小店是非常艱辛的,現在收入尚可,既然選擇了自己的路,認定的事情就要堅持做下去,這也是一種生活態度。這里沒有別處古鎮的繁華和喧囂,在這里,你能享受到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水鄉風情,這是個極其純樸、簡單而充滿魅力的古鎮,在這里,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小鎮人的純樸、善良,小鎮人的勤勞、堅持以及小鎮體現出的一種難得的和諧與滿足…… 發黑的瓦頂、靜謐的流水、幽深的弄堂、悠長的廊棚、串串的燈籠…… 古鎮,穿越了歲月與流年,古鎮悠遠溫暖,古鎮故國鄉土。我們在這里尋訪千燈古鎮,就是重溫一種精神,一種精神的力量。我們來到顧炎武的故居。顧炎武別號亭林,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中華歷史上七十二偉人之一。進入故居的門廳,是顧炎武的同鄉、清代狀元石韞玉寫的一副楹聯“精神到處文章老,學問深時意氣平”,可謂告訴了我們人活著要有一種精神,要追求內心的和諧和完美,這不正是今天我們的民族所倡導和追求的境界嗎。 顧炎武這個從雨打芭蕉的江南走出的剛烈剽悍男兒,他鐵骨錚錚、精神浩蕩,一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鏗鏘之聲。幾百年來,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支柱,使多少熱血兒女為了民族的振興,拋頭顱,灑熱血,譜寫出氣勢恢宏的壯麗詩篇。 千燈,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一個使人銘記的古鎮。
關鍵字: 萬家燈火 東南 思想家 昆山市 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