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南京故居
知道徐悲鴻在南京高樓門的故居是在其前妻蔣碧微的自傳里看到的,這本書95年出版,印刷裝幀和現在不可同日而語。就在這本自傳里,非常真實地了解了徐蔣二人如何相識、女方逃婚、二人離家私奔到國外,以及當年艱苦的旅歐求學生活。當時他們倆都是20出頭的年輕人,也更加了解徐悲鴻如何努力學習西洋繪畫技藝等不為人知的故事和其傳世的藝術成就。。 在這本自傳里看到,徐蔣二人大約是1928年到南京的,徐就任中央大學美術系主任。起先住在學校宿舍里,還住過丹風街,石婆婆巷。31年在高樓門傅厚崗有十幾畝地有出售,他們便買下,在報上登廣告,請墳主遷墳,當我看到這段文字時,知道當時的高樓門相當于南京現在荒郊野外的郊區,可如今的高樓門可是南京的一類住宅區域。 自傳里這樣介紹當時的小樓: 幾扇大門,竹籬圍墻,新居一進門就是一座很大的前院,鋪著如茵的草皮。房屋是西式的兩層樓,有三十尺深,右邊是徐先生的畫室,深三丈,闊二丈五,室高一丈六,這間畫室,完全照著他繪畫時的需要而設計。 左邊是二樓二底層房屋,迎門一座樓梯,樓上兩間臥室和浴室,樓下前客廳后餐廳,傭人的下房有兩處,一是門右邊的門房,一是后院興工時期所建造的臨時工寮。 兩株大白楊樹,正好就在畫室的右面,遮掩著西曬的太陽。后來據吳老先生調查,說這樣的大樹,全南京一共只有三棵,我們家便占有其二,另外一株是在城南。由于樹身高大,目標顯著,從京滬路乘火車繞過玄武湖,將抵下關車站的時候,坐在火車上遠遠便可以看到它們。 由大門通往正屋的水泥路兩邊,栽植了幾株垂柳,再在沿馬路和左右兩邊的圍墻里面,相間地種著洋槐和梧桐。這些樹木和花草,把我們的庭院點綴得蒼翠郁郁、姹紫嫣紅。 今天中午我去這棟小樓,已經完全沒有當年的影子了。小樓已改成紀念館,樓上樓下大約200多平米,但院子大約有2畝的樣子。當年只有達官貴人才蓋得起這樣的別墅。比起南京其它的民國老公館來,規模要小很多。站在小樓完全看不到下關火車站的,我有點疑問,是蔣碧微記錯了吧?當年這小樓如果前方無遮擋只能看到現在的南京火車站的位置。對這個問題,我無法考證。 這棟小樓的建成不久,就傳來徐和其學生孫多慈的師生戀,以及蔣與國民黨中宣部長張道藩的婚外戀,在長達10多年夫妻之間的矛盾中,夾雜二人都有各自的戀情,徐蔣二人終于在1945年離婚。 往日生機勃勃的庭院已不復存在。那種安寧溫馨的氣氛永遠停留在回憶錄中,書中的4位---徐蔣張孫,或英年早逝或終身無名無分或終身抑郁等等,且都已做古。我也是以十分惋惜之情多次路過這座始終關閉的院子。今天終于如愿以嘗了---走近了心中向往的小樓。再次念起大師與三位女子的曠世情緣。 現在的這座紀念館是徐悲鴻上世紀三十年代居住的,當時他是中央大學美術系主任,即現在南師大美術學院的前身。這座紀念館正是南師大出資修繕,并承擔日常運營費用,由于游客很少,運營費主要就是水電費等。展廳里陳設的主要是大師作品復印件,沒有一件真跡,這也是參觀者少、大門總關閉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我想在婚姻問題上,無論是大師或者普通人,都應該好好珍惜它、善待它。小樓里男女主人在70多年前發生的故事應該講對現在也還是有借鑒作用的。這也是我看過紀念館后說的題外話。 20081031093455570.jpg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20081031093538200.jpg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20081031093544955.jpg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蔣碧微 20081031093549331.jpg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孫多慈
關鍵字: 出版 努力學習 南京 年輕人 徐悲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