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紅塔
矗立在景德鎮浮梁縣舊城的紅塔,始稱西塔,是古代浮梁縣的標志性建筑,有浮梁“古代城徽的美譽。紅塔是我國古代“佛塔的簡稱,俗稱“寶塔,最早用來保存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舍利,即身骨,后來也就用來保存高僧的遺體或身骨,所以,塔也是佛教形象化的實物。佛塔這種建筑形式起源于印度,東漢明帝永平7年(公元67年)佛教傳入我國,佛塔也隨之傳入中國。所以,塔和寺廟一般是聯系在一起的,而且是先有寺廟后有塔。紅塔前面過去也有一座寺廟,叫西寺,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太和六年(公元832年)。宋代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浮梁縣民黎文表提倡在西寺后面建造一座佛塔,此后,經過前后79年,到宋代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一座九層高的塔拔地而起,矗立至今。紅塔已有近千年的歷史。1970年有關單位對紅塔進行實地測量時,發現塔頂有一個復盆,銅質鍋狀,鑄有文字,記載了紅塔建造完成的時間。1984年景德鎮市人民政府對紅塔進行重修,歷時兩年,全面修復對外開放。紅塔的佛名為“大圣寶塔,因為座落在浮梁古縣城的西面,所以又叫西塔。它是中國古代七十二名塔之一,也是江西省境內現存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大型古塔,所以也被人們稱為“江西第一塔。1959年紅塔被列為首批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的紅塔共七層,平面為正六邊形,底層邊長為5.2米,各層逐漸向內收進,至頂層邊長的3.7米。塔高從室外地坪到復盆頂為37.8米。塔的每一層都用青磚搭檐和平臺,平臺外側不設護欄。整個塔身形象簡潔壯觀。塔身用大型青磚實砌,底層壁厚達3米。既然紅塔是用青磚砌成,為什么會是紅色的呢?因為砌結塔身時用的封磚灰漿是用石灰、糯米漿、紅土壤和砂四種成份混合而成的,經過幾百年的風雨侵蝕,里面的灰漿中的紅壤不斷外溢,逐漸把整個塔身染成紅色,所以一座青磚塔終于變成了“紅塔。紅塔采用穿壁繞座式結構,這種結構非常特別。要登臨塔頂,必須從塔內底層先上一層,然后穿出塔門外,沿著塔外平臺繞半圈(平臺寬度不足50厘米),再從另一個門進入塔內上臺階登上一層,然后再出來繞半圈。這樣往復,才能登上塔頂。由于登塔方式非常特別,塔外的平臺又很窄,而且沒有欄桿,登塔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在1984年重修紅塔時,將底層向上登塔的通道封堵起來,以避免游客登塔時發生意外。在浮梁還有許多關于紅塔的傳說。相傳元朝末年,朱元璋(也就是后來明朝的開國皇帝)與陳友諒為爭奪天下大戰鄱陽湖,開始時朱元璋落敗,沿昌江退到浮梁縣城,躲到紅塔頂上,陳友諒帶追兵進縣城搜查,但沒有上到塔頂搜查,結果沒有搜到朱元璋,于是就撤兵走了。沒搜塔的原因一是塔是佛教圣地,一般兵家不進入;二是朱元璋當時進入塔時是伏地爬進去的,塔門上的蜘蛛網沒有被弄破,追兵認為沒有人進塔。朱元璋從塔頂下來后,當地百姓送灰水粑(堿水粑)給他作干糧,從此浮梁縣的堿水粑成了地方有名的特色食品。朱元璋后來當了皇帝,告訴他的子孫,說浮梁有座塔曾救了他一命,那座塔已破爛不堪需要維修,由于他慌張逃命,沒有看清塔名,只記得是紅色的塔。后來他的第九代孫子,萬歷皇帝朱翊均登基第三年(1575年),就從國庫撥專款重修紅塔。按常規,國家是不出錢修建寺塔的,寺塔都是靠僧人化緣或信徒香客們捐助而修建的,這次屬于特例。紅塔雖然歷經千年風雨,至今仍巍然聳立在昌江河畔,充分顯示了它設計的科學性,反映出當時工匠的建筑水平和審美情趣,是當時社會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集中體現。紅塔忠實地記錄了浮梁的諸多歷史概貌與變遷,是浮梁歷史的見證,是古代浮梁的標志性建筑,如今也是浮梁縣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觀和游覽勝地之一。
關鍵字: 佛教圣地 危險性 標志性 江西省 浮梁縣 鄱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