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州的靜謐之美
記得張大千曾經說,婺源“山清水秀,到處都是風景”,現在無數的旅游書籍都稱婺源為“中國最美麗的鄉村”,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遠離城市的喧囂與繁鬧,尋找夢中寧靜和諧的美好家園,去喚回那塵封已久的記憶。
初到婺源,她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夢,夢境般的即遙遠又真實的古老村落,河水倒映著徽派建筑典型的標志馬頭墻,雪白的墻身,青黑色的瓦,屋頂是刻著格式圖案的飛檐翹角,直指蒼穹。
在藍天綠樹映襯下分外矚目。這里文風鼎盛,古跡遍布,自然風光如詩如畫:層層疊疊的山林、碧綠綢絹般的小河、飛瀑、驛道、路亭、拱橋遍布鄉野。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建筑是固體的文化。走進婺源,便真正的懂得了其含義。從江嶺的山坡上俯瞰,在青山綠水花叢中,黑白相間的老房子蹲伏在那里。
以黑白為底色的古建筑,在青山綠水的背影下就像是一副副清新淡雅的水墨畫長卷。青山逶迤,綠水蜿蜒,樹影婆娑的水口,崢嶸矗立的牌坊,粉墻黛瓦的民居,偉岸宏大的祠宇。
這里就像一副寧靜的桃花源畫卷,也像是一座古代建筑博物館。古建筑代表著歷史,她飽經滄桑,又平靜自得,有時候她甚至像是老人,或者就是歷史本身。
這些老房子,是有生命的,有著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有著夢想和性格。它給人的印象是封閉的,雖然它在表面上看起來是那樣明快淡雅,民居的外墻都是用磚砌成。
表面涂抹白石灰,室內的間壁大都以木板構成,整個房屋是框架結構,很堅硬也很牢固。婺源的老房子從不給人以華麗之感,它一概以用小青瓦而幾乎從不用琉璃瓦。
門樓和屋內的石、磚、木絕少用五色勾畫,隔扇、梁棟等也不施髹漆。婺源就是這樣的崇尚本色,大氣而樸實,不動聲色堅持著自己的審美觀念。從整體風格上,婺源民居顯得殷實和精巧,有點儒雅,更有點莫測高深。
除了粉墻黛瓦外,在當地被稱作“五岳朝天”的高低錯落的五疊墻或馬頭墻,也以其抑揚頓挫的起伏變化體現了徽州民居的獨特韻律,這樣的感覺就像是由古箏奏出的曲子,余韻悠遠。
老房子屋角上的飾物也很多,代表著吉祥和豐收,雖然每個村落基本上是同祖同宗,但在建房時依然不與鄰共墻,這就形成了狹窄的小巷,僅容一人通行的一人巷也到處可見。曲曲彎彎的小巷,縱橫交錯,相互連通,把徽州的村落編織成形形色色的迷宮。
民居的內部與“五岳朝天”并稱的是“四歲規堂”,這也是婺源民居的主要特征。民居往往在進門之后便是天井,天井居中組成了整個房屋的結構。天井不僅僅有著肥水不留外人田的意味,更多的還是一種上古之風。
傳統的建筑風格,“有堂皆設井,無宅不雕花”這算是婺源民居的一個重要特點,“井”指的的是天井,而“雕花”則是指的徽州民居無所不在的“三雕藝術”了。
跨進居室目之所見,那華板、柱棋、蓮花門、天井四周、上方檐條、沿口、下方石墻裙、屏門隔扇等等,都是一些精美無比的磚、木、石雕構件。婺源古建筑中剔透玲瓏的磚、木、石三雕可以稱作民居中的精華,甚至可以說是民居中的眼睛。
三雕的內涵包括:人物、山水、花卉、飛禽、走獸、云頭、回紋、八寶博古、文字楹聯以及戲文故事等等,還有一些幾何形圖案。有寫實記像的,也有寫意變性抽象的,可以說是無所不包。
這些三雕藝術是當地人生活的寫實,帶有強烈的地方色彩,體現了強烈的藝術創造力。婺源人不愛露富,不張揚,從民居中也可以看出,徽民居從外面看平淡無奇,但卻極重視內部建設。
那些精美藝術的石雕、木雕和磚雕都是建在屋內,愿意“鎖在深閨人不識”,獨自欣賞,獨自品玩。這當中除了具有一種審美意識之外,應該還有著一種狹隘的提防心理。
值得一提的是婺源民居的廳堂莊重而嚴謹,散發著濃郁的書香氣息。曾有人說:中國人的廳堂就是西方人的教堂。這是指的它所承載的文化和教育意義。
徽州民居簡潔的陳設,書卷氣十足的布置,寧靜而不失莊嚴的氛圍,包括各種各樣的對聯,都在傳達著徽州人的理想和愿望,表達著人們對于文化以及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一個地方的建筑風格往往代表了該地的風土人情和人文內涵。而一個有著人文氣息的地方建筑群是否保存完整,也往往是判斷該地方是否有歷史人文內涵的一個重要砝碼。
在當前,當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正在把有著歷史內涵的古建筑逐漸推滅的時候;當一些名勝古跡由于鋼筋水泥的加入而變得越來越不倫不類的時候;當打著開發旅游的口號,對古建筑隨意處置的事件已經成為一種屢禁不止現象的時候,婺源的建筑能夠比較完整地保留了下來,這實在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在婺源的日子里,我喜歡坐在農家的閣樓上,手捧一杯清茗,在晨光與暮色的交替中,靜聽潺潺的流水。那個時刻我感到自己與自然是和諧共處的,是彼此相融的:山水給予我關愛,我亦回報以赤忱,也許這就是婺源給人的感覺。
婺源的清晨格外寧靜。田野散發著花草的幽香,油菜被沉沉的露珠壓得抬不起頭。四下靜悄悄的,遠處偶爾傳來嬌嫩欲滴的鳥鳴聲。淡藍的天空下,村莊依然在熟睡,如梳的彎月掛在對面的山巒上。
漸漸地,山那邊透出幾絲霞光,光線越來越強,剎那間,把天空渲染成緋紅的一片。青山和田野沉浸在薄紗般的曙光中,玫瑰色的云朵在清澈的溪水中靜靜流淌。
一群雪白的鴨子嘎嘎地游過,搖曳出長長的波紋。村莊終于蘇醒了,炊煙裊裊升起,男人牽著耕牛到地里干活,溪邊燦若明霞的桃樹掩映著洗衣的身影。村頭的小學校里,傳來孩子們瑯瑯的書聲。鄉村的一天就這么開始了。
在這里,風景是不需要刻意的尋找,在你一步之間有時候就是另一幅花卷;有時在同一個地方突然一陣急雨,那雨后的青石板路便會反射著柔和的光線,天光之下的黛瓦粉墻就顯得更生動了。
婺源的夜晚讓人安靜,遙望夜空,繁星點點,有流星劃過寂靜得夜空,留下那瞬間得光痕,讓人遐想,螢火蟲還是那樣的在草中不停飛舞,鄉村的夜就是那樣的美。
清楚霧氣還未散去,天地間有一種水墨的清冷,田間秧苗正綠,蟲子的鳴叫漸漸散去;遠遠看去,見意老農荷鋤行進,身后還有一只大黃狗溫順隨行!
在這里可以全身心的放松,猶如靜靜流淌的河水,輕輕漂浮的白云,紛紛散落的雨滴,悠悠飄散的花香,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感受每一刻的美妙,體會每一份的感動。
早上七點從南昌出發,坐的是一個中巴車。快到婺源時道路開始起伏蜿蜒起來,可是開車的司機真是很厲害,整輛車好似過山車,不一會就有人抵擋不住,在一片抱怨聲中司機才放慢速度。經過六個小時的顛簸后落腳婺源的紫陽鎮。
婺源的景點很多,隨便下來就有十幾個,星星點點地散布在縣城周圍的幾個鎮里,各景點的交通不是太方便,路途倒不是很遠,但是大多的路面不好,多為石子路,揚塵且不平。沿途可看得到修路的人群和新的路,好的路面是可以預期的。
婺源的景觀有東面的人文和宗祠、北面的官房和古樹,南面是以商房為主,各有特色。西面最有名氣的是賦春的鴛鴦湖了,在那可以看到鴛鴦戲水。
思口鎮的延村是看古建筑的好去處,明清時期婺源外出經商者眾多,而且大多數是經營茶葉的,因此延村實際上是一個茶商的衣錦還鄉的聚居地,為了光宗耀祖和體存自己的顏面,房子自然是含糊不的。
延村的房兩邊墻開很小的窗或無窗,名曰“風火山墻”,是不是為了防火而建成此形就不得而知了。在延村,據說下雨天,穿堂過室,從村頭到村尾可以滴水不沾。
由于沒有遇到下雨天,不能親身體驗,到是憾事一件。由此可見房屋的密度之大,出現風火山墻也就不是什么風格,只是時事造物因地而生罷了。村中的房屋樣式大都很相似。
院子不大,院門常常偏在軸線一邊,房屋有許多的圓弧的造型,表現了商人的圓滑?,屋中多有天井,四邊的屋檐向內傾斜,雨水自然從四面屋檐流入天井,有說法為“四水歸堂”。
寓意為財源滾滾而來,我卻有些“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感覺。在延村并不是家家戶戶都是古時的茶商,都是富足人家,除了房屋的大小有比較外,最重要的是在房屋的細微之處,墻上磚、房中柱、屏和門窗都是大顯氣派的地方,于是磚雕、石雕、木雕就大顯神通,以精細的雕刻技法來炫耀富有。
在路邊看延村如一幅水墨畫,真希望下雨,讓遠處的樹林起霧生煙,白墻黑瓦有水的流動,在整幅畫上加些潑墨的風格。從延村向南行不遠就到了思溪,步過一座廊橋才能進入。
其風格和延村十分相似,看得出來這也是一個商賈聚集的地方。門樓屋梁處處精雕細刻。思溪的小巷比延村的還復雜,一會亂鉆就迷失了方向,看過幾個地方后才發現又回到了廊橋,啞然失笑,罷罷罷,離開思溪前舉相機胡亂照了幾張。
從思溪向北行來到清華鎮,順著半米寬的小道東彎西折來到彩虹橋,彩虹橋是一座很美的廊橋,給人一種清醇干凈的感覺。木板橋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橋下水清如玉,在橋邊的磨房有悠悠地轉個不停的水車。
河邊岸上的石階上有婦人洗衣洗菜,岸邊的田里有農人精心地耕作。詩鄉畫境一般。在磨房邊可以清楚的看到河里地石頭和魚,值得一說的是魚,婺源的很多河段是禁漁的,所以河中的魚悠悠然地游動著,自得其樂。
間或還可以看見紅的鯉魚,是不是婺源的荷包紅鯉就不知了。在這碧水中兩三只的紅鯉和那種幾百條錦魚擠成一堆掙食比起來真是超脫很多,好似小家碧玉和濃妝艷抹的區分,碧水紅魚與紅柱黑瓦的廊橋交相輝映,真是相得益彰。
半依在水車邊的欄桿上,心可以放松至極。 從磨房回頭的河邊還停有幾個竹排,沒有游人,可以放心地坐在上面,看著紅柱黑瓦的廊橋,身上照著暖暖的陽光。
夕陽下,絲絲的風輕輕地吹著,閉目就可以熟睡過去。還有三天就是國慶了,心想著遠方的人是在購買東西還是已經收拾好了行裝。離了彩虹橋,沿青石板路,便進了清華古鎮的老街。
難得一見如此長的小巷,夕陽從兩旁的灰黑色高墻上傾瀉而下,白色的墻面已經隨時光緩緩的流去,剩下的只有老人臉上般的滄桑,油光的石板是磨平的歷史,心中的記憶又能在何時磨平消去。慵懶的陽光帶著我斜斜的單單的影慢慢地移動在這古墻和石板上。
關鍵字: 中國 張大千 徽州 美好家園 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