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黃龍寺
黃龍寺,舊名鹿野禪林,于明代萬歷年間,由當時著名高僧了堂和尚(號徹空)創建。因靠近黃龍潭而得名.黃龍寺面對天王峰,背枕玉屏峰,座北朝南,群山環抱,松杉碧繞,靜中顯幽,宜于焚修。聳立于寺前的“三寶樹(婆羅寶樹),傳為晉代高僧曇詵手植,寺門橫匾“黃龍寺三個大字,系清代戊戌變法的代表人物康有為手書。原寺仿宮殿建筑,雄偉壯觀,中軸線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毗廬閣,閣中藏有溜金毗盧佛像,繞殿有應真銅士、錦袱、牙千、云涌、藏意等珍貴文物。殿內大石突起,叩之有聲,稱之為“龍眼石。 明萬年14年(1586年),神宗皇帝的母親慈圣皇太后(肅皇后),虔信佛教敕賜黃龍寺舊刻藏經539函,繼刻藏經41函410卷,羅漢書18軸,及唐代銅質佛頭一尊和銘文簡書《富春山圖》二幀,均為元代至正年間珍品,“精雅生動,筆意高古。明神宗還為此頒發“護藏敕,詔令工部撥專款修建“賜經亭,并新題“護藏及“圣母印施藏經贊。黃龍寺因此在當時而名聲大震,“客為看書至,寺以伏龍傳,便是對文人雅士畢至,香客游人如涌的具體描繪。黃龍寺在歷史上幾經興衰,清代以后均因戰亂影響,年久失修,破敗不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廬山管理局貫徹宗教政策,1984年1994年撥專款,不足部分由佛教界人士捐助修復此廟,并報批列為省級重點開放寺廟。1996年12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廬山以“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廬山走向世界的重要標志。廬山集自然風景、文化、教育、政治、宗教于一體,在廬山管理局的領導下,在各級宗教管理部門的指導下,在海內外佛教信眾的關心支持下,黃龍寺必將更加輝煌。名山名寺將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廣大香客游人面前。
關鍵字: 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委員會 廬山管理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走向世界 黃龍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