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高嶺山風景區
高嶺位于景德鎮浮梁縣鵝湖鎮北部,距景德鎮市區45公里,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產區,也是聞名世界的制瓷黏土(高嶺土)的命名地。明代宋應星在他的著作《天工開物》中有:“一名高粱山,出粳米土,其性堅硬;一名開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軟。兩土合和,瓷器方成器的記載,其中的高粱山就是高嶺山。高嶺土是一種白色粘土,至今仍然是一種重要的制瓷原料。據專家考證,高嶺土作為制瓷原料大量引入瓷胎,最早發生于元代的景德鎮。在此之前,景德鎮制瓷業一直是采用單一的瓷石為原料。由于瓷石礦床的層位不同,品位也有高低優劣之分,上層瓷石因風化程度較好,質量較優,而中下層瓷石則質量較差,甚至不能單獨制瓷。南宋以后,隨著上層瓷石的逐漸枯竭,景德鎮瓷業開始面臨原料危機。元代,景德鎮瓷工找到了一種新的優質制瓷原料高嶺土,他們把高嶺土與藏量巨大的中下層瓷石配合使用,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制胎法,使景德鎮瓷業出現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高嶺土的使用極大地提高了景德鎮瓷器的質量。由于高嶺土耐火度高,在瓷胎中起到骨料的作用,從而提高了瓷胎的耐火度,減少了制品變形率,同時改善了瓷器的物理性能。景德鎮瓷器從此由低火度的軟質瓷變成了高火度的硬質瓷,完成了中國陶瓷歷史上一個巨大的質的飛躍,可以說高嶺土用作瓷器制胎原料是世界瓷業史上的重大變革。高嶺土使用價值的發現,是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導致了瓷石加高嶺的二元配方制胎法的出現,給景德鎮瓷業帶來一系列重大變化。正是由于高嶺土的使用,使景德鎮安然渡過了南宋時期的制瓷原料危機,在元、明、清三個歷史時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成為舉世聞名的瓷都,并使古代景德鎮的制瓷技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1712年,法國傳教士昂特雷科萊(漢名殷宏緒)最早向歐洲披露了高嶺土制瓷的“秘密;1869年,德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希霍芬來高嶺考查,在他的名著《中國》第三卷中,對高嶺土作了詳細介紹,并用“高嶺的發音創造了一個新的英文單詞kaolin,從此高嶺聞名世界,成為china(瓷器)第一山,高嶺土也從此成為國際黏土礦物學的專用術語和世界制瓷黏土的通用名稱。高嶺山的高嶺土開采時間為明代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到清代乾隆年間的后期(公元1736~1795年),二百年的大量開采,留下了大量的白色尾砂和許多采礦遺跡。其遺址主要分布于高嶺山、水口亭和東埠村三處。高嶺有大量古礦洞、淘洗設施及尾砂堆積。水口亭內保存有明代萬歷到清代雍正時期的石碑數塊,亭外為深山古道,林壑幽美。東埠村仍保存有高嶺土水運碼頭和清代官方碑碣,村內明清街市依舊。這些歷史的遺跡是考察黏土學、高嶺土采掘史和瓷業發展史的珍貴資料。高嶺于2001年分別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江西省風景名勝區。如今的高嶺已成為全世界陶瓷愛好者心中的圣地和景德鎮重要的陶瓷文化和自然生態相結合的旅游景區。[掘土坑] 古礦坑是高嶺古礦區最具代表性的歷史遺存之一,現在保存完好的有四個采礦坑道。高嶺土原生礦一般為帶狀分布,古時采掘高嶺土多采用坑道開采方式,礦坑的開掘口多在山腰礦體開始富集處,沿下部礦脈掘進。這種方式延續了兩百年,在這兩百年間,成百萬噸的高嶺土都是以這種方式從坑道中采出,所以現存的坑道都很深,里面比較大,洞口卻很小,運出礦坑全憑人力,其艱辛可見一斑。[淘洗坑] 高嶺土是土質原料,開采相對容易。但在礦土中常常會混雜一些砂石雜質,所以高嶺土從礦中開采出來后還要需淘洗,以除去混雜其中的砂石和雜質。礦工們將高嶺土采出后,即設池引水淘洗,制成泥塊,運往景德鎮供制瓷用。高嶺山上現仍保存有許多用石塊圍砌而成的淘洗坑。淘洗后廢棄的砂石雜質最終形成了高嶺山上壯觀的白色尾砂堆積。[尾砂堆積] 尾砂是高嶺土淘洗后的廢棄物。大量的尾砂堆積是高嶺古礦區顯著的特征之一。據勘察和推算,高嶺山的尾砂堆積量多達750多萬噸,有些地方被堆積的尾砂甚至達30米之厚。這大量的尾砂是景德鎮千年窯火不熄的歷史見證,也是景德鎮古代陶瓷業高度發達的重要標志,對研究我國陶瓷歷史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同時,這滿山堆積的白色尾砂也成為高嶺山上一道獨特的景觀,一條鋪滿白色尾砂的公路蜿蜒曲折地在郁郁蔥蔥的山間盤旋,宛如一條玉帶纏繞在青山綠水之間,被人們稱譽為“青山浮白雪。[金雞石] 金雞石是未經風化的花崗巖巖石群。明清時期,高嶺山高嶺土的采礦方式為坑道開采,經二百年的大量開采,高嶺山的許多地方山體已被掏空。此處亂石堆便是由于山體掏空后,致使上部巖體坍塌而形成。巖體坍塌后,地表的泥土松動,植被也受到破壞,同時由于雨水的長期沖刷,使巖石裸露于山上。[高嶺古道、石亭] 高嶺古道是把瓷土運到山下東埠碼頭的要道,全長2000余米,寬約兩米,共有5600多級臺階,全部由麻石鋪砌而成。從古道的寬度上可以想象出當年高嶺土開采與運輸的繁忙景象。高嶺古道中間有兩座石亭,供瓷土挑夫歇息之用。[水口亭] 亭子建在村頭的水口,故稱水口亭,又叫聚秀亭,意為一村山水之秀都聚集在此。水口亭始建于唐末,融橋、亭、廟、閣于一體,為高嶺山標志性建筑。門額“玉嶺云峰四字相傳為宋理宗趙昀手跡。橋身為雙幅單拱,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雙幅拱橋。亭內三塊明清兩代石碑,可反映當時高嶺土開采之盛況。[東埠古街、古碼頭] 東埠古街是古代浮梁四大名街之一,位于高嶺山下,東河岸邊,是明清之際高嶺土的集散地,因運輸繁忙而成街。古代運輸主要靠的是水運。東河發源于瑤里高際山,流經高嶺山下東埠村,最后匯入昌江,是浮梁東部地區聯系外界的主要通道,因此,高嶺山下的東埠碼頭在浮東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當年大量的高嶺土、瑤里釉果和窯柴就是從這里源源不斷地運到景德鎮,支撐著景德鎮瓷業的發展。東埠村至今仍保留有古街道和古碼頭,街道兩旁林立的店鋪和清代為整頓高嶺土運輸市場而發布的朝廷告示的石刻碑碣,是古代東埠碼頭裝運高嶺土繁忙景象的真實記錄
關鍵字: 東埠村 歷史見證 景德鎮 金雞石 陶瓷業 高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