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江西1700年前的四座神秘祭壇
夕照古壇
這四座祭壇的設計顯然是經過精心考慮的。早期的祭祀沒有固定的場所,隨時隨地均可祭祀。最初的祭祀場所是比較簡單的,如大樹下、水邊或在桿下。但隨著祭祀規范化,逐步出現了固定而又規范的場所。這四座祭壇的朝向不盡相同,那么這其中存在著什么樣的奧妙?
《禮記·祭法》注:“封土為壇”,即用土石堆砌成一個高出地面的祭壇。因祭祀對象不同,壇有不同的形狀。祭天用圓壇,古稱“圓丘”;祭地用方壇,古稱“方丘”。壇的高度和寬度因時間、地點、等級而不相同。壇和墠通常位于城郊,偶爾也有設于山上的。秦漢封禪禮,就是在泰山頂封土為壇以祭天,叫“封”;又在梁父山掃地為墠以祭地,叫“禪”;合稱為“封禪”。
不過千百年后,武功山上四座祭壇不同的朝向,依舊讓人迷惑不解。今年6月,北京神州新紀錄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近年來完成了包括七項國家和世界地質公園規劃的高級工程師李同德趕赴當地,對祭壇的朝向之謎作了初步破解。李同德認為,古祭壇建筑形式獨特,壇為塊石拱頂結構,通稱無梁殿。葛仙壇面朝正東,契合道教的紫氣東來之意,是典型的道教建筑;汪仙壇緊靠葛仙壇之后,面朝東南,也是道教建筑文化的表現形式;求嗣壇,面朝正南,為求子之壇,因觀音居于南海的傳說,求嗣壇自然面朝正南。而沖應壇的朝向寓意,根據現存文字、圖像資料,以及其復雜的祭祀對象,尚很難破解相關謎團。對此,李同德沒有作出有關結論。
江南地區罕見的石構文化
古祭壇作為歷史遺跡,充滿著原始祭祀與宗教祭祀的雙重內涵。今人難以理解的是,四座古壇均沒有石灰和黏土之類的東西,完全由山石堆成,在近2000米高的山頂上,是一個連樹都不能生長的大風之處,為何古祭壇能歷經千載屹立不毀?
李同德在現場勘查之后認為,這四座古祭壇不僅在研究道教文化中有著極高的價值,在建筑史上也是一大奇跡,古祭壇這樣結構的無梁殿,在我國其他一些地方如山西、四川、河南等地也有,而武功山的金頂四壇(古祭壇)布局奇特,國內少有,其塊石結構無梁殿可能是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建筑結構;其結構跨度(內跨3.9米)可能也是同類型建筑之最(其中葛仙壇3.9米×4.4米,汪仙壇3.8米×4.2米)。
蘆溪縣文物局局長龍成前說,地處海拔1900多米的高山,這一客觀原因,決定了山頂的建筑不便用木料搭建,而“跨吉袁間,屹立最高”、古代交通不暢的客觀條件,使得建設者考慮最多的是就地取材——遍山的石塊成為最好的材料,也成為江南地區罕見的石構文化。不過歷經1700年的風雨,古祭壇一度年久失修,漏水、風化現象嚴重,在近些年,當地各部門都已經著手對其進行過多次維護。
2005年,浙江杭州古文物專家就曾經受邀趕赴萍鄉,對古祭壇進行過修繕。值得注意的是,其采用的是古代傳統工藝,采用桐油、糯米漿等古時普遍采用的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用作黏合和防水劑。同時用當地與古祭壇原有相同、相近石料雕刻成鱉魚和葫蘆,修補好毀壞的部分。
禱告求嗣得文天祥之說
古代先民的祭祀活動,必然將其神化,摻雜著盲目崇拜,在流傳下來的故事傳說中尤其如此。不過,在近些年國內逐漸吹起的祭祀風,更多的是在一種肅穆的氣氛中,追思先民們如何創造文明。
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津津樂道的故事,在明嘉靖年間編撰的《武功山志》也有刊載。770多年前的宋紹定年間(公元1232年)的一個普通日子里,吉水縣人文儀身穿儒服虔誠拜倒在葛仙壇前,禱告求嗣。四年之后,文儀有了第一個兒子,他就是后來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文儀認為是自己的虔誠感動了上天,特意在葛仙壇前建銅瓦報恩,而若干年后,文天祥也親寫“葛仙壇”三個大字,以表示謝意。當地縣志同樣有相似記載:“后丞相生而有紫氣之兆。逮長魁天下,書‘葛仙壇’三大字,以額茲山昭靈貺也”。祭壇前的香火燃過千百年,文儀當年報恩建立的銅瓦早已不復存在,他當年拜壇得子的故事如今聽來也成了一笑了之的故事。只不過,這四座神秘祭壇卻逐漸成為一種精神寄托和文化認同。
關鍵字: 江西 物品 盛大 神秘祭壇 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