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流坑村領略最美四大景區
流坑村,由于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該村被專家譽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縮影,并有"千古第一村"的美譽。2003年,入選由建設部和文物局聯合評選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單。
龍湖
龍湖位于流坑村西側,它是由七口由南而北,緊密相連,綿延如龍的池塘組成的,故取名龍湖。古代湖中有六條鵝卵石路相向橫穿,每條路上均有一石拱橋貫通。龍湖西南有條龍溪,村民將溪水引入湖中,湖內長年保持清水流動,水中魚兒遨游,水上荷花爭艷。它是歷代流坑村人十分珍重和崇敬的地方,也是現在游人到流坑村覽勝觀光的一個主要景點。
鳳凰廳
“鳳凰廳”為明代后期流坑儒商善士董國舉之宅。董國舉(1529-1600年),名鳳,號岐山,流坑董氏第二十二代孫,文肇淳派胤清房人。他繼承祖業經商,富甲鄉里,愛好文學,心儀理學,并有著述;他曾師從江西南城縣大學者羅汝芳等人,與本族董燧、董極等人也甚有交情,是當時村中有名的儒商。國舉樂善好施,譜牒對他有如此記載:“設義倉,置義田,濟貧寒,禮高年, 恩敷幼,修橋鋪路,捐資助公,……”,“隆慶三年(1569年)助賑三府”。當時的府、縣宮員和鄉士大夫常以詩文或題匾書聯,贊其善行,因此美名遠揚。
鳳凰廳是一棟磚木結構的明式宅第,又稱“懷德堂”、“花廳”。位于賢伯巷西段的北側,坐北朝南,面巷而建。為側入式,前、后兩堂兩天井、三開間的建筑。
董氏大宗祠遺址
“董氏大宗祠”是為祀奉流坑董氏的開基祖董合所建。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董合因其第八代孫、狀元董德元官至參知政事,并代天子祭南郊禮成而特旨追贈為大司徒,故祠的全稱為“宋贈大司徒董公大宗祠”。
大宗祠始建于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地處杏林之墟(具體位置失考)。而到嘉靖三年(1524 年)董氏商定,改地重建于村北開闊幽靜的陌蘭洲上,建成后,規定由董合之嫡長孫作為宗子,主持其祭祀。嘉靖十一年,時為南京國子監司業的江西泰和人歐陽德為之作有《董氏立宗子記》。嘉靖四十年,大宗祠被閩廣鐘凌秀農民軍焚毀。嘉靖四十二年,61歲的南京刑部郎中董燧辭官歸里不久,即與董極等官紳一起,倡集族人,在原址上重建大宗祠,其規模更大,占地7000平方米。明萬歷十年(1582年)《流坑董氏族譜》上清楚地繪制了它的構圖,這是流坑董氏最后一次建大宗祠。
古戲臺
古戲臺又叫“仰山廟戲臺”,坐落于中巷東段的南側,南近“翰林樓”,北*“爵先祠”,是集舞臺、看場、四角亭和廟宇于一體的建筑。其布局以東西縱向排列,東西兩端分別為舞臺和廟宇,中間為看場,四角亭位于廟堂之前,覆于看場之內。在四角亭和廟堂之間為一南北走道,走道兩端的戲院墻上相對辟有高大寬敞的拱門,供觀眾(行人)出入。
戲臺包括舞臺和看場,磚木結構。舞臺為木構,看場鵝卵石鋪地,可容納觀眾上千人,南北兩側系木構看臺。除戲臺部分全系當代重建之物外,四角亭和廟宇為明末清初所建。四角亭為木質構架,頗重裝飾,平面正方,圓柱落地,檐角起翹,頂覆灰瓦。亭內頂為天花和斗八藻井,枋下有雕花雀替,下層硬挑為鰲魚造型的木雕,四角斜撐分別為圓雕“倒疊羅漢”的雜耍人物。廟宇為磚木結構,前墻正中辟雙開門,直對四角亭,門前為麻條石鋪成的三級臺階。廟宇面闊三間,進深四間,青磚鋪地,石柱四方抹角,木質梁坊構架,上覆灰瓦。其后拖步間砌雙層神壇,供放神像十余尊。廟宇裝飾簡單,古樸而不失莊嚴。
關鍵字: 中國歷史 中國古代 建設部 文物局 龍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