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游含鄱口&領袖峰
也許是之前一夜在火車上睡得太過辛苦,抑或一整天游玩于青山綠水之中過于興奮,夜里躺在賓館的床上,開著暖氣,腦海里回放白天的精彩點滴,真舒服……待到導游來敲門時才發現,本準備早起看日出的計劃泡湯了。 用過早餐,乘車前往“含鄱口”。下車后還需走約三百米的山間公路。由于我們來得早,山中此時還是一片寂靜,空氣異常清新,不時有幾聲清脆的鳥鳴在林間回蕩。行走中突然發現前方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孤獨的身影,只見他一身運動服,背著大背包,手里拿著地圖不時地查看,步履矯健、英姿勃發。這是一個令人尊敬的老驢友!明白他的內心并不孤獨。想起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中的名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老人對祖國江山的跋涉豈不類同那馳騁的戰場,他用自己的雙腿丈量祖國的錦繡河山,挑戰自己的所能,讀萬卷書走千里路,豐富人生,使人心生敬意。 到達含鄱口,這里因可俯瞰鄱陽湖而得名。我沿著陡峭的臺階爬到山頂,心情一陣舒坦。只見近處的山頭青松在冬日里傲立,兩條纜車在山間穿梭而過;遠處是一片白茫茫的云海,聽說天晴時可看到壯闊的鄱陽湖面;再遠處漢陽峰在一片白色的層巒疊嶂中一顯崢嶸,顯出勃勃生機。這里毛主席曾兩度駐步,蔣介石曾專門在此修了一個亭子給宋美齡看日出。不由想象如果此時能夠一睹紅日在白色云團中噴薄而出,該是一幅多么壯麗的景致!內心徒生遺憾。可是于此美景前,還是得承認,畢竟不虛此行! 廬山的名氣,一半來源于得天獨厚的美景與氣候,一半得益于古往今來名人們留下的身影與詩篇。例如夏禹治水時曾經登過大漢陽峰、東晉名僧慧遠法師在此創建了東林寺、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歸宗寺洗墨、宋代大儒朱熹在白鹿洞講學,更兼有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蘇東坡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近代最著名的當屬毛澤東、蔣介石、宋美齡和“廬山會議”了。廬山因此留存了深厚的人文積淀。如果講風水,這山究竟有怎么樣的神氣仙氣,能集中地吸引到如此多名人到此留連?我的心中不禁納悶,而當我循著導游的指引遠眺五老峰時,我的疑惑更重了。當然,如果迷信地想象這一點,一切又茅塞頓開。 遠遠望去,只見連綿起伏的峰巒化成了“寬廣的額頭、深遂的眼睛、筆挺的鼻子、微笑著的嘴、飽滿的下巴、頸部的喉結和軍裝上莊重的領徽”,像極了!一副堅強有力又面帶慈祥的側面仰臥像,那是偉大領袖毛澤東在此長眠!五老峰因此又被稱為“領袖峰”。 蒼山似海,我浮想聯翩……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又想,冥冥中是否一切皆有定數?
關鍵字: 含鄱口 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