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樓之一:仙境蓬萊閣
蓬萊閣遠眺
北宋嘉佑六年,登州郡守朱處約將唐代漁民所建的龍王廟移至丹崖山西側,在原址始建蓬萊閣,成為“州人游覽之所”,并著《蓬萊閣記》一文。元豐八年,一代文豪蘇東坡任登州太守兼管軍政,雖在任只有五日,卻揮毫走筆,瀚墨流芳,使蓬萊閣得登龍門,成為天下絕勝。閣內文人墨寶、楹聯石刻,不勝枚舉。蓬萊閣現已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神幻奇麗的“蓬萊仙境”素以“海市蜃樓”、“仙閣凌空”、“高斛珠璣”、“晚潮新月”、“漏天銀雨”等“蓬萊十景”飲譽海內,為歷代文人雅士所青睞。
蓬萊仙境的由來
相傳,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其上物色皆白,黃金白銀為宮闕,珠干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吃了能長生不老。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求大秦江山永固、個人長生不老,便慕名來到這里尋找神山,求長生不死藥。他站在海邊,眺望大海,只見海天盡頭有一片紅光浮動,便問隨駕的方士那是什么,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島。”秦始皇大喜,又問仙島叫什么名。方士一時無法應答,忽見海中有水草漂浮,靈機一動,便以草名“蓬萊”做了回答。“蓬萊”者,“蓬草蒿萊”也。據說,蓬萊這個神山名就是這樣來的。
實際上,早在秦始皇之前,“蓬萊”作為海上神山的名字就已經傳開了。成書于戰國時代的《山海經.海內北經》中就有“蓬萊山在海中”之句;《列子.湯問》亦有“渤海之東有五山焉;一日岱興,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的記載。可見,秦始皇并不享有神山“蓬萊”的發明權。
“蓬萊”作為地名(而不是神山名),最早有文字可考的見于唐代杜佑的《通典》:“漢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萊山,因筑城以為名。”漢武帝確曾于元光二年(前133)東巡至蓬萊,說他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為“蓬萊”,聊以自慰,這說法似乎可信:一、至今未見漢代以前的典籍中有“蓬萊”作為地名出現的;二、據清代《蓬萊縣志》載,蓬萊舊城鼓樓(址在今畫河橋西50米處)的前身,為古城東門,名“望仙”,為漢武帝登臨望海處。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蓬萊”作為神山名,是戰國時代的方士們首先叫響的;而作為實實在在的地名,則應當始于漢代。我們姑且相信是漢武帝把神山的名字送給了這方土地,為后人留下無邊福澤的吧。
海市蜃樓與海滋的區別
據世界海洋史料統計,每年的春夏之交,是“海市蜃樓”奇景的頻發期。海市常常出現在世界各大洋及沿海地區。我國的蓬菜和日本的橫濱都屬于海市蜃景多發地區。1988年春夏之交,由于氣象海況異常,蓬菜閣對面的廟島群島一帶海域,曾多次出現了海上奇觀。一些報紙電臺、電視臺先后報導了“海市蜃樓”奇觀。后經科學家詳細的對比分析,鑒別出這一年中出現的種種奇觀,都不是真正的“海市蜃樓”,而是另一種海上景物奇觀——海滋。
“海市蜃樓”和“海滋”的區別在于一遠一近,一虛一實。在沙漠上空或東海海面上空出現萬里以外的倫敦城的景色,就是“海市蜃樓”。而在海島上面重現本島之景,則是“海滋”。
海市蜃樓與海滋兩種景觀,其形成原理在本質上是有所區別的。當異地景物被陽光折射到空氣稀薄的高空后,恰好造成適宜的角度,又經不同密度的空氣層的傳遞折射回低空,平靜的海面即成“海市”的地面接收站。所以,海市蜃景均是一幅來自異地的虛像。而海滋的景物取自當地海面上的實體,當水溫與氣溫存在較大差異且海面上空氣層產生強逆溫時,低空海面生成密度較大的“水晶體空氣層”,再由陽光折射就形成了“海滋”。
海市、海滋、平流霧,是大海之上的三大自然景觀,它們都能給人以虛無縹緲、撲朔迷離的美的享受。
旅游出行信息
1.交通
市內可乘坐8路公交車,到達蓬萊閣西苑,從蓬萊汽車站打車前往,起步價即可到達。
2.氣候
海濱旅游城市蓬萊是消夏避暑、旅游觀光勝地,每年七、八、九月為旅游旺季。 蓬萊屬北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1.8℃,1月平均氣溫-2.3℃,7月平均氣溫24.6℃。氣候怡人,濕潤涼爽,但晝夜溫差較大,應注意預防感冒。 旅游區每天最佳旅游時間為上午8:00-10:00,下午3:00-5:00。另外,清晨可到海邊散步、看日出,傍晚可以到海濱浴場游泳。
3.門票及注意事項
門票:蓬萊“八仙過海”40元/人;蓬萊海洋極地世界120元/人(通票,含海豚表演);長島林海烽山景區50元/人。
關鍵字: 八仙過海 歷史 山東省 蓬萊閣 黃鶴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