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區旅游概況
普陀概況
普陀區是上海西部的陸上交通要道,有上海“西大堂”之稱。滬寧、滬杭兩條鐵路線會合于區境,設有上海西站。真南路和曹安路分別是204、312國道的起始段。滬嘉高速公路與滬寧高速公路也分別從區西北部與西部起始。市的內環線、外環線、明珠線(軌道交通)貫穿區境。
普陀區原為老工業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發源地之一。中共早期活動家李啟漢、鄧中夏、項英、李立三、劉少奇等都曾在區內領導工人運動。昔時工業以紡織、面粉為主體,改革開放以來,已迅速成為各門類工業競爭發展的綜合性工業區。由于開展市場經濟建設,大力發展房地產業、物流業、商業、現代都市型工業、旅游和服務等第三產業,經濟逐年上升。2003年,全區完成增加值58.30億元,比上年增長12.80%。財政收入完成43.28億元,比上年增長32.64%,其中區級財政收入完成27.75億元,比上年增長26.66%,居全市中心城區第三位。如今,在新一輪發展中,普陀區將建設成為上海服務和輻射長三角地區的現代化貿易集聚地。
普陀區原來棚戶陋屋較多,潭子灣、潘家灣、朱家灣、藥水弄為舊上海著名的“三灣一弄”棚戶區。1951年,開始建設上海第一個工人新村——曹楊新村,此后陸續建成新村60余處。1992年,普陀區進入第三次住宅建設高潮,10多年來,“三灣一弄”已得到全面改造,全區出現300多座命名的精品大廈,擁有數百幢時尚樓房。新區開發的典范——215萬平方米的萬里城和舊區改造的典范——160萬平方米的中遠兩灣城,成為全市住宅建設的示范點。舊區改造也使市政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當前,全區上下正為全面建設新普陀而努力。
普陀區的名勝古跡有:玉佛禪寺,江南名剎,以供奉白玉雕釋迦牟尼坐像和臥像而得名;真如古寺,1996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一次的真如文化廟會在此附近舉行;滬西清真寺,上海較大的清真寺之一;滬西工人文化宮,全市面積最大的園林式工人文化宮;長風公園,全市以水秀著名的大公園,園內有建于湖底的大洋海底世界,兩年一屆的上海國際花卉節在此舉辦;此外,還有長壽公園、海棠公園、未來島公園等。
歷史沿革 普陀區于1945年12月建區,初名十三區,1947年1月改現名,以境內普陀路得名。位于市中心西北城郊結合部,東鄰閘北區,西接嘉定區,南聯長寧區、jingan區,北頻寶山區。面積54.99平方公里,列全市中心城區第二位,其中水域0.77平方公里。戶籍居民307934萬戶、人口84.51萬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5368人。轄6個街道、3個鎮,設205個居民委員會和8個村民委員會。
普陀區旅游局
地址:大渡河路1668號2號樓
電話:52564588-7004
傳真:52564588-7020
郵編:200333
普陀區是上海市的中心城區之一。位于市中心區西北城郊結合部,東與閘北交界,西與嘉定區接壤,南與長寧區、jingan區毗鄰,北與寶山區相連。區域面積55.25平方公里。區機關大院(大渡河路1668號)南北緊靠滬寧高速公路和鐵路上海西站,東距鐵路上海站4.7公里,西南距虹橋機場8.4公里,東南距市中心人民廣場7.5公里。
普陀區是上海西部的陸上交通要道。滬寧、滬杭2條鐵路線會合于區境,區境北部設有上海西站。真南路和曹安路分別是204、312國道的起始段。滬嘉高速公路與滬寧高速公路分別從區西北部與西部進入境內。內外環線及軌道3號線橫穿區境。
關鍵字: jingan區 大渡河 寶山區 普陀區 結合部 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