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松園
沿充滿中國江南園林意境的小院,兩邊兩扇拱門其一入內,有小橋、假山疊石、小亭、名“松風草堂磚木結構,飛檐翹角的房子,叫“曲廊的回廊,滿目草木蔥翠,一片幽然。被圓形石欄砌在院落正中的正是650歲的羅漢松,此松是元末文學家(詩壇領袖,其詩稱“鐵崖體)、書法家、畫家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東維子,原籍浙江諸暨,徒居胥浦(今金山),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六十壽辰時所植。后人為紀念這位名士,也稱這樹為鐵崖松。入秋后,樹的針葉有形似骨牌點的黃色斑點,故又稱骨牌松、剔牙松。樹高7.2米,胸圍2.8米,蓬徑4.8米。古松遒勁略斜,底部殘破成一半,樹身整體卻油光發亮,生氣勃勃,參天生長,枝干拔長錯節勁韌,老當益壯,仿佛能讓人讀到歷史的滄桑留痕。其實,古松就是歷史的“見證人,站在樹下,思緒翩然,教科書中許多概念化的東西在這里找到了最直觀最流暢的形象。羅漢松是古松園最大的看點,建“古松園在當時的上海,是首個以古樹為主題的景觀示范點,約1畝地。羅漢松相鄰的北側是一棵厚殼松,與羅漢松的褐黑油亮相比,樹身淡土黃,較圓,枝干挺直。據旁碑石介紹,植種于清同治年,據說,是亭林同善堂種。厚殼松旁有一古井,井欄呈八角形,近旁的假石上寫“八角古井。據傳,八角井是舊時亭林八景之一,此井應在讀書堆東側(現郵電局)位置,井邊刻元代quot;泰定三年quot;(1326年)4字可辯,欄下用瓦砌直至井底。不知此井是否屬于原古井移來,還是另一古井,因井封閉,不得而知。古松園給人的感覺小卻又不小,說它小,是園林高度微縮,用書法類比,是把字寫在小玉石上的感覺,用放大鏡才能看,但卻是精致的。說它不小,當然是指那棵羅漢松等的歷史,和一代文化人物和界地的人文氣息,作為一個亭林后人也好,一個炎黃子孫也罷,聆聽歷史,多讀歷史,總是對增加自己底蘊,開闊個人視野有無窮好處的。
關鍵字: 八角形 放大鏡 炎黃子孫 示范點 羅漢松 郵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