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紀念館、魯迅故居《圖》
魯迅,中國近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筆名魯迅取自母姓,魯迅兩字蘊含著愚魯之人應趕快做的嚴格自勉。魯迅是我國近代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名人. 1881年9月25日,魯迅出生于浙江紹興都昌坊口,1892年入“三味書屋”讀書,1893年,祖父涉及科場作弊案入獄,從此家道中落。魯迅飽嘗了人間冷嘲暖,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對其人生發生重大影響。 1898年,魯迅赴南京求學,1902年,畢業于南京礦務鐵路學堂,同年赴日留學, 后入仙臺醫專學醫。有感于同胞的愚弱,決定棄醫從文,從此畢生從事改變中國人精神的啟蒙運動。 1909年結束留日生涯返回祖國,一面從教,一面投身辛亥革命,1920年起先后在北大,北京女師大等校兼課。1918年寫下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徹底反封建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首次用魯迅這個筆名,1921年寫下不朽之作《阿q正傳》,以后絡續創作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等,與許廣平相愛,寫下與她的通信集《兩地書》,1926年南下,任廈門大學教授,后任廣州中山大學教務主任,1927年十月赴上海從事革命文學運動。 魯迅的作品在中、小學課本中有好幾篇,他所寫的人物可說是入木三分,無不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影響,魯迅的活動中,時時關心青年,成為青年人的導師和益友。魯迅一生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一生始終以世界的眼光,巨大的熱情翻譯介紹外國文學藝術,并將我國優秀的文化介紹給世界各國的讀者。 魯迅1936年10月19日因病在上海逝世,葬于虹橋路萬國公墓,1956年遷葬于虹口公園。 一.魯迅紀念館 上海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名人紀念館,1951年1月7日正式開放,館址初設在山陰路大陸新村10號,由周恩來總理題寫館名,1956年9月在虹口公園內建成館舍,同年十月,魯迅墓由萬國公墓遷葬于虹口公園,并由毛澤東主席題寫碑文.1998年進行擴建. 現有建筑面積5043平方米,一層建有文化名人專庫"朝華文庫",學術報告廳"樹人堂",專題展廳"奔流藝苑"等,二層為魯迅生平陳列廳.紀念館進門之魯迅雕塑 朝華文庫。“朝華”二字,取自魯迅回憶散文集《朝華夕拾》,及所編的木刻集《藝苑朝華》,意在保存先賢文化之精華,收藏與魯迅“平生風義兼師友”的文化名人遺存。中國作協主席巴金先生為“朝華文庫”題額。現設陳望道、許廣平、曹靖華、巴人、曹聚仁、汪靜之、李霽野、吳朗西、黃源、陳學昭、趙家璧、唐弢、杜宣、李樺、張望、力群、錢君匋等十七個專庫,共收藏藏書、手稿、書信、照片、文房四寶及相關文物、文獻六萬余件,真實反映了以魯迅為旗手的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整體面貌。以下是對魯迅夫人許廣平所作的介紹下面為專題展廳"奔流藝苑"不斷展示各類不同形式的專題文化 百草園原為紹興新臺門周家的一個菜園子,是魯迅幼年時玩耍的地方。現在魯迅紀念館中庭前有一個內園,是仿制的,從浙江東湖采集來的石頭上醒目地刻寫著“百草園”三字,院落內的植物皆是魯迅先生筆下提到過的,園內水井上的石井欄來自紹興。二層為魯迅生平陳列廳,展示魯迅手稿、文獻照片、魯迅遺物等珍貴文物二萬余件,用新文學開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戰士、華夏民族魂五個專題真實再現了魯迅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以及他曲折、多姿的人生歷程。新文學開山新人造就者紀念館銷售部二.魯迅墓三.魯迅故居魯迅故居為三層,第一層是客廳和餐廳,第二層為魯迅及夫人之臥室,陳設簡潔,第三層為其兒子之臥室和客房.
關鍵字: 影響力 浙江紹興 讀書 魯迅故居 魯迅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