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南溪溫泉景區
龍宮峽谷是自寧海南溪溫泉景區向西延伸的一條生態溝,俗稱龍宮大溪。長達10km,上游匯集源于漢代名山鎮亭山(即高945m的第一尖)的龍宮溪和溪灣坑(即馬岙坑)諸水,下游即流經城區出海的大溪。龍宮峽谷自龍宮至西溪的峻壁急流澗,龍潭、大泄、淺灘競秀,沒有一戶人煙和一塊耕地,除兩斷各一小段外,亦無水庫、公路、電線桿等現代設施,沿溪全線靜臥著西漢時代開道的石砌大道,是一處集龍泄、名山、古道為一體的生態風景區。峽谷內的主要景點有:龍泄,最壯觀的有龍宮泄、大泄潭、小放泄、大巖泄、香巖泄和大放泄。龍宮泄位于龍宮村北的龍宮溪中,從第一尖的石井潭經獨旦、蔣家山而來的龍宮水,流至石龍竇突然消失,又從巨壁巖隙中沖出,形成深不可測的龍宮泄,好似巨龍出泄,奔騰大海,俗稱“水晶宮,這三字至今仍鐫于潭壁。另有明代“龍溪挺秀石坊立于路口,龍宮村亦由此得名。今壁頂為龍宮水庫,歷代史志均記此景。旁有龍宮庵,建于明代永樂年間,今保留了完整的明清古建。大泄潭在龍宮村南峽口,形成大泄潭,該潭水清澈,深35m,1988年曾用五臺抽水機經一星期才抽干。今泄上建有大泄潭水庫,水面長約里許,上至回龍橋址,可設游艇。泄下的大泄潭、龍槽、喜鵲潭、長石坦諸景相連,兩側獅子頭、天打巖雞冠巖、弄堂巖、仙人曬肚、舒夏坑等景相映成趣。小放泄、大巖泄、香巖泄、大放泄相距僅1km,循溪漸入,一景更勝一景,最秀的大放泄落差約20m,三方巨壁裹,難以攀登,泄下碧潭能見魚兒須發,寬廣平滑的石灘,能容納數百人。名山,龍宮村是一塊高山盆地,周圍排列著五座高山,東南為外崗尖,南為大虎尖,西南為小虎尖,西北為第一尖,東北為四尖頂,南面兩個水口分別有獅子頭和白象頭分居東西。其中第一尖即鎮亭山,是漢代與姑蘇山、會嵇山并列的名山之一,自晉代至民國,均是寧、紹、臺界山,歷代不僅載入史冊,還有許多題詠。清代鄞縣吳傅鍇詩云:束裝理晨怔,籃輿歷深邃,倦行憩鎮亭,明臺州分二,是亭舊屬鄞,遺文祥漢志“。《漢書bull;地理志》中載:“鄞有鎮亭、鮚琦亭、越天門山、東南有天門入海這四處均在寧海境內。鎮亭和鮚琦亭(位于強蛟鎮的銅山島)系漢代設烽火臺的海防駐兵營寨。宋代〈赤城志〉載“寧海竇將軍廟,在縣西七十里,俗傳其人死葬于此,故祠之。后人於墓側得劍焉。此廟尚存于龍宮水庫北側竹家的竇廟山,這也是鎮亭駐兵的佐證。沿生態溝東北一側,系《赤誠志》載葛洪煉丹的36雷,即很多山巒似長龍相連,溫泉座于此山的北側南溪岙。古道,寧海經黃壇、西溪、龍宮、馬岙,通新昌、紹興、杭州、蘇州之道,是漢代會嵇郡治蘇州,至會嵇郡東部都蔚治的大道。都蔚治設于鄞縣南回浦鄉,即今寧海城區冠莊,今尚村都總廟。其中龍宮生態溝是浙東地區年代最早,地域最險,保護最完善的古道。其全程近十公里,均為石砌大道,有的險段鋪有木棧,即古稱“沿棧而上有三十六雷的地段。沿途雁渡潭、殺羊潭、雷落潭、火棍潭、紙塘潭、冷潭、大巒潭、小天、燕窩、石龍等大小潭灘和巖景難以數計,溪中的長石坦長達數公里,黃沙坪有平滑蹬步連接,系理想的餐飲、娛樂場所選址。兩岸峻壁間皆為原始次生林平共處五項原則。
關鍵字: 娛樂場所 將軍廟 強蛟鎮 海城區 烽火臺 獅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