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環龍潭坑與三合潭古文化遺址
龍潭坑位于玉環城關西南鳳凰山麓,又稱“龍潭溪。四周重戀環抱,蒼翠峻拔,林木蔥蘢,清泉長流。龍潭水發源于田螺山麓,一路逶迤,自貓貍壘山于里陰崗峽谷至鳳凰山前,經一懸巖,形成瀑布直瀉而下,如雁蕩之“小龍湫。南面有“長潭直瀉山腳,有里外圓形兩潭,外潭略小,且淺;里潭略大,深不可測,傳說有神龍藏匿,龍潭坑之名由此而來。玉潭水庫建成后,各水潭或沉入庫底,或為沙石填塞,而水庫長年不涸,一片晶瑩。鳳凰山南麓,左臨虎頭巖,右臨金雞洞,有一龍潭寺,始建于明末清初,初名“集賢廬,宣統三年(1911)改建為觀音堂,1998年重建。寺后山上即里陰崗,有“積善堂,與龍潭寺有上、下堂之稱。四周空曠,深邃幽靜,登高遠眺,可見市城全貌。在龍潭坑南側的三合潭河谷盆地,有三合潭古文化遺址。面積約2.1平方千米。80年代陸續出土新石器以及商周、春秋戰國和漢唐時期的大量文物。遺址可分三個文化層,第一層為春秋戰國時期,出土文物有青銅器劍、矛、刀、鏃、耨、鍤、錛等;印紋硬陶有碗、壺、瓶、盤及殘片;紋飾主要為網紋、米字紋、方格紋和回紋四種。第二層為西周與商代。出土大量原始表瓷,器型有碗、豆、盤、盂等,還發現有大量稻谷、陶器和石制磨盤。該層發現的有規劃排列的卯榫結構桿欄式建筑構件,對研究商周時期建筑有較高科學價值。第三層為新石器時代。出土石器有犁、錛、斧、鑿、刀、鋤等;陶器有紡輪、網墜等。遺址延續期長達1800余年,是距今3000-4000年的東南沿海島嶼罕見的多層文化遺址,是研究我國沿海島嶼史前文化的典型代表。
關鍵字: 鳳凰山 出土文物 古文化 新石器時代 春秋戰國 龍潭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