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
清真寺俗稱回回堂,是回族人的禮教堂,位于海曙區月湖西后營巷,是現有寧波唯一的伊斯蘭教建筑。 自宋代以來,隨著寧波(明州)港口的對外開放,很多阿拉伯人、波斯人到寧波從事通商貿易和文化交流,一部分人在寧波定居,同時把他們信仰的伊斯蘭教(回教)傳入寧波。寧波的第一個清真寺始建于北宋真宋咸平年間(998-l003年),在羅城東南的獅子橋旁邊,已毀。元至元年間(l264-l294年),寺遷建至海運公所以南的沖虛觀前,后一度被毀,清康熙三十八年(l699年)重建于今址。清真寺建筑承襲了我國傳統的古建筑風格,呈長方形,以中軸線和對稱布局為主,注重平面組合,由于伊斯蘭教圣地麥加位于我國西面,故該寺采用坐西的建筑格局,寺由頭門、望月樓、沐浴室、二門、照壁,禮拜殿和兩側廂房組成,占地七百余平方米,寺頭門朝東,左右兩間對稱上為望月樓,向內為一石柵欄門(即二門),兩側各有十根菱形石柱,現存建筑中,以禮拜殿為最雄偉,殿系木結構.單檐硬山頂,三開間,門殿沿水平線逐漸升高,因伊斯蘭教獨尊“安拉是“無似像,無如何,無比無樣而無所不在,無法塑出形象,故殿內沒有任何神像,但繪有各種紋飾。異彩紛呈。殿內采用阿拉伯文字裝飾,此外,殿內還保存著一部分阿拉伯文的匾額,清真寺是港口城市的歷史見證。
關鍵字: 歷史見證 無所不在 木結構 柵欄門 水平線 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