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天一閣博物館
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是以藏書文化為特色,融社會歷史、藝術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館舍位于風景秀麗的月湖西側,占地26000平方米。綠樹叢映,環境幽雅,建筑古樸,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天一閣是我國現存歷史最久的藏書樓,是亞洲現存最古老的圖書館,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走進天一閣博物館,是對寧波“內在素質的了解。這里不但可以看到古代寧波人是如何嗜書、藏書,一睹聞名于世的天一閣藏書樓之風采;還能了解港城寧波悠久的歷史和瑰麗多彩的文化藝術底蘊;這里是寧波歷史文化窗口,也是寧波市區最幽雅的去處。天一閣本是明朝兵部右侍郎范欽的藏書樓,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范欽(1506~1585),字堯卿,號東明,寧波鄞縣人,嘉靖十年進士。范欽愛書,宦游各地精心收集各類書籍,他建閣藏書更是獨具匠心。依據古書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說法,取“以水制火之義,他把藏書樓定名為“天一閣,并在閣前鑿一水池,蓄水防火。書樓為兩六開間,樓下六間,樓上無分間壁,為一統間,以合“天一地六之意。 清康熙四年(1665年)范欽的曾孫范文光,又在閣前增造池亭、環植樹木、建造假山,用山石堆成“九獅一象等動物形態,神情畢肖,精巧雅致,頗具江南園林特色。清乾隆三十八年(1771年),詔修《四庫全書》向全國各地采訪遺書,范欽的八世孫范懋柱進呈天一閣藏書638種,受到乾隆皇帝的贊賞。后來各地庋藏的《四庫全書》的文淵、文源、文津、文溯、文匯、文瀾、文宗七閣都是仿照天一閣的式樣建造。天一閣從此聞名全國。天一閣建筑形式在中國古代藏書上有典范作用。 范欽原藏書籍7萬余卷,在舊社會,由于官吏侵吞,壞人盜賣,蟲蛀霉變等原因,書籍破損散失嚴重,到解放前夕,只剩1.3萬余卷。天一閣保存下來的藏書絕大部分是明代刻本和抄本,其不少已是海內孤本,尤其是為數不少的明代地方志和明代科舉錄,更是研究我國明代歷史的珍貴文獻資料。解放后經多年訪求,回收流散的天一閣原藏書3000余卷,加上當地藏家的慷慨捐贈,閣藏古籍成倍增加,目前總數已近30萬卷,中珍槧善本就有7萬余卷。藏書文化區:以藏書樓天一閣為核心,包括東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經閣、明州碑林、千晉齋和新建書庫以及南園的水北閣。尊經閣是1934年寧波地方人士從舊時寧波府學內遷建到天一閣后院的,同時將一批碑石移建于此,命名為“明州碑林,1986年又將“明州碑林延伸到東園。水北閣是晚清著名學者徐時棟的藏書樓,后遷建于此。1999年12月16日“中國地方志珍藏館落成開館,館所就是天一閣南園的水北閣。藏書區可為科研、學術單位和專家提供文獻資料。園林休閑區:包括1986年新建的東園和1996年動工興建的南園。休閑區的假山池沼、流水小橋、亭臺樓閣、花草竹木等展現其“雖由人造,宛如天然的江南精巧的園林建筑藝術,造成幽雅閑適的境界,為大眾提供一個高雅舒適的休閑場所。 陳列展覽區:以近代富有藝術特色的秦氏支祠、芙蓉州、聞氏宗祠和新建的書畫館組成。秦氏支祠有寧波史跡陳列,以出土文物為主,系統展示寧波七千年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藝術發展的歷史文化遺存和社會歷史發展軌跡;芙蓉州有寧波地方工藝美術品陳列,展現獨特而精湛的寧波地方工藝;書畫館不定期展出天一閣收藏的歷代書畫精品和當代書畫家的佳作,并為寧波文化藝術的研討與交流提供活動場所。
關鍵字: 博物館 圖書館 地方志 天一閣 文化藝術 藏書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