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上旬出行簡記(書法勝地蘭亭小記)
2007年11月6日(二) 匆匆一睹蔣氏故居后,即驅車往紹興(原兩天的行程壓縮至一天)。 先游書法圣地蘭亭。 蘭亭地處紹興蘭渚山脈,蘭渚為春秋時越王勾踐種蘭于此得名;蘭亭以蘭渚名。東晉時期,書圣王羲之曾邀41人在此“修楔”(修楔(xì):古代一種風俗,臨水為祭,以消除不祥。)想必他們祭畢即游戲一番,臨流泛觴(觴,古代一種酒杯,看仿制品,帶兩耳),將酒觴放入水中,隨水漂流,漂至誰身前,誰須即興賦詩一首。王羲之即興寫了一篇《蘭亭集序》,被后人大加推崇,蘭亭由此成為我國著名書法圣地。傳唐太宗李世民命人臨摹了二幅,真跡卻帶入墓中,伴隨千古,《蘭亭集序》因此失傳,愛之?罪也! 蘭亭內現存俗稱的“父子碑”、“祖孫碑”、“君民碑”各一塊,王右軍祠、鵝池等景點幾處,布置水缸十八口、練字金磚十八塊。雖分不出孰為真跡、哪是假托,但蘭亭系為我所喜愛的別有情趣的雅園一座。(雖我于書法一竅不通)進得蘭亭先見蘭,且為開花之蘭,殊為難得一個清幽所在此即父子碑,“鵝”為王羲之所書,“池”為其子王獻之所書。顯見一瘦一肥,筆劃一細一粗傳當年王羲之在此養了一群鵝,從鵝頭之瘤及鵝身、鵝爪悟出字的筆劃結構此為君民碑。“蘭亭”二字原為皇帝所書,后文革中遭到破壞,蘭字缺尾,亭字缺頭。后拼湊起來,百姓在缺筆處用手模擬筆劃,那亭上一“點”即百姓以手摩出,形成君民共“書”之碑此為祖孫碑,正面為康熙臨摩的《蘭亭集序》背面為乾隆寫的一首七絕人說康熙碑上有一敗筆,即這個“一”字,寫得僵硬呆板放大這個“一字“曲水流觴”場景看這建筑陳舊,不知是否真跡?(年代久遠,恐怕也系復建吧)清池殘荷,亦有意境墨華亭王羲之當年曾任“右軍將軍”,故人稱“王右軍”王羲之曾命其子練完這十八口大缸里的水。此為模擬場景,換了小缸王獻之練了三缸水,寫了一個“大”字,頭小尾巴大,王羲之在大字下面添了一點,囑其拿與其母看。其母閱后笑曰:吾兒練得三缸水,唯有一“點”似羲之。
關鍵字: 書法 圣地 王羲之 紹興 越王勾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