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天童寺之行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天童寺在89年的時候,我在寧波的親戚帶領下來過這里,過去我在安徽只是聽說有這名剎,卻沒有想到走親戚能順道。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天童寺位于鄞縣東吳鎮太白山麓。它始建于西晉太康元年(280),原址在今稱之為"古天童"的東谷,開山祖師為義興。唐重建時名"太白精舍",唐至德三年(758)因東谷地狹谷淺,徙建于太白峰下即今址。在唐乾元二年(759),因傳祖師義興在修行誦經時,感動玉帝派童子下凡入侍,又因太白山有玲瓏巖,唐肅宗賜名"天童玲瓏寺"。宋景德四年(1007)敕賜為"天童景德禪寺",南宋嘉定年間列為天下五山之第三山。明洪武十五年(1382)賜名"天童禪寺"。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現在的天童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四周被山環抱,非常有風水之相。它建筑上平面布局嚴謹,氣勢軒昂,順著進山門的道路的中軸線,依次有伏虎亭、古山門、內外萬工池、七浮圖、照壁、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先賢堂、羅漢堂等,兩側為配殿、禪堂、鐘鼓樓、僧房、客房等。其一個寺廟規模之大,起碼是我所見到的典型了。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天童寺在海內外負有盛名,為日本曹洞宗的祖庭。在江南很有名氣的大寺,所以上海和浙江的香客非常多,而且日本人常年有朝山團。盡管已經是下午的4點多了,可是,依然有團隊的旅游車呼嘯而來,讓我驚嘆這個寺廟的香火之旺。自然,圍繞這個古剎,免不了各種生意云集,最可笑的是,竟然有幾個看似長須飄然,身穿道服的所謂老者,細看臉上皮膚皺紋,可能與我年齡相差無幾。看我一個人單身在慢慢行走,知道我是孤身行者,在那里連連呼喊,要我止步,要拉住我的手,為我測字算命。我笑問到,測字算命,可不是禪宗所為啊,我的命運生就如此,就免得麻煩諸位先生了。那幾個人看我所出之言,也非等閑之輩,倒也識趣,內有一人說,現在是和諧社會,我們道家和僧家是和諧共處呢,一番打趣,引得我和他們都哈哈大笑起來。我也連連應和:那是那是,我們都要響應中央號召,共創和諧社會吧。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天童寺所處的太白山森林茂盛,滿山皆翠。看那樹木種類,也都是與大別山一樣,為馬尾松一類,只是由于處于圣地,民間保護力度可能不小,因而,樹木都很粗壯。青山環抱古剎,更使得佛門顯得莊嚴宏偉。置身于此,明顯比2小時前在阿育王寺要涼爽舒心得多了。進得山門,就是青松夾道,隆蔭遮日,自然感覺是爽氣撲面。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其實,就在出租車快到目的地的時候,遠遠看去,前方翠綠山崗之上有一古塔挺秀,司機告訴我,這叫小白嶺,嶺上那塔叫五佛鎮蟒塔,可惜,司機說不出根源來。過小白嶺后,風景漸入佳境。那太白山主峰也不高,可是,看卻重巒疊嶂,怪石嶙峋,潭深溪長,松茂竹密,與千年古剎天童寺構成了互相輝映的絕妙佳境。難怪先人們看中了此處山水,把它打造成一個圣境。旖旎的山水風光,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來此游覽抒懷,宋王安石游覽天童時有詩寫道:"村村桑柘綠浮空,春日鶯啼谷口風。二十里松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描繪了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今天,我能有幸再次登臨,深感王荊公妙筆生花,夸獎此山是名不虛傳。
關鍵字: 天童寺 太康 寧波 安徽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