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八景-湘橋春漲
廣濟橋與湘橋春漲廣濟橋位于潮州東門外,橫跨浩瀚的韓江兩岸,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只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淳熙元年間(1174年)浮橋被洪水沖垮,太守常煒重修之,并創杰閣于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建筑,至紹定元年(1194年)歷五十四年間,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筑,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了允元建造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紹熙五年門 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筑“蓋秀亭,并稱東橋為lsquo;濟川橋rsquo;,接著,太守陳宏規、林驃、林會相繼增筑,至開禧二年(1206年)歷時十二年,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后,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計長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并于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譚綸又增一墩,減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并鑄生牛二只,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門(1842年)洪水,東墩鐵牛墜入江中。故有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樓臺二十四樣,二只鐵牛一只溜。梁舟結合的格局,使廣濟橋形成了自己的三大特點:一、“十八梭船二十四洲。橋由東、西兩段的24座橋墩和中間的十八梭船連接而成,浮橋可開可合,結構奇特,同時,還集梁橋、拱橋、浮橋于一體,這在我國橋梁史上還是個孤例;二、“二十四樓臺二十四樣,即在橋墩上建筑起形式各異,用途各別的24座樓臺亭閣,真可謂是重領聯閣,濟美聯芳;三、“一里長橋一里市。“湘橋春漲描繪在暮春三月桃花水汛,韓江水漲,河面增闊,十八梭船的漲落隨潮水浮沉升降與橋東西墩連成一線,恰似長龍臥波活現。展望江面,但見韓水上游輕舟點點隨波飛馳,中游東岸筆峰搖翠,下游鳳凰的桃花盛開,景色迷人。這一番景致在清乾隆進士鄭蘭枝盛傳海內外的“潮州八景詩中,描繪得絕妙:“湘江春曉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激石雪飛梁上冒,驚濤聲徹海門潮。鴉洲漲起翻桃浪,鱷渚煙深濯柳條。一帶長虹三月好,浮槎幾擬到云霄。隨著歷史的變遷,廣濟橋幾經修筑。1958年對全橋進行加固維修,并拆除十八梭船,改建為三孔鋼桁架及兩處高樁承臺式橋梁。1976年又一次進行擴建成現狀。1988年3月,廣濟橋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潮州市政府正計劃恢復廣濟橋原先風貌,努力把潮州建設成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關鍵字: 國務院 怎么辦 惡霸地主 樁承臺 海內外 潮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