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雷州西湖公園
雷州西湖公園是一座風景秀麗,人文薈萃,集自然風光、賢蹤圣跡和各種游樂項目于一體的園林式綜合性公園,人們游罷,不僅目睹獨具南天一格的風貌,而且似耳聆一曲情節起伏的雷州史話。游園先話“湖:西湖在宋代以前是一處煙水蒼茫,任流任伏的“野水,是宋代城郊水利工程的“水庫,為浩瀚的東洋潮田輸送甘露,亦是古代雷州的一處游覽勝地,留下過不少文土賢臣的腳印。其古稱“雷湖,那時,它的儲水面積約為現在西湖的五六倍,隨著環境的變遷,曾經有過湖變田,田變湖的反復過程。宋代以前,湖濱只有天寧古剎與碧水朝夕相依,宋咸淳年間湖濱始建橫舟、狎鷗、涿飛、放生、總宜、流水孤舟、州之眉目、潑潑地等八個亭,橫跨南堤建惠濟東、西兩座橋梁。此后,又出現蘇公亭及其名反復更改的與眾、信芳、湖心等亭。從這些亭、橋的雅趣的、有特定內涵的命名,可以追溯此湖當年的風貌。一幅波光上下,亭榭輝映,鳥翔魚躍,扁舟濺浪的畫圖展示在眼前。自從大文豪蘇軾兄弟在此醉游之后,羅湖更名為西湖。由羅湖到西湖歷經千百年滄桑,時興時衰。它曾以“西湖翠擁列入古雷州八景之一。當年之湖濱與唐代始建的天寧禪寺連成一片,正因為有它壯麗的美景襯托,古寺才有幸取得“萬山第一的贊語。明代進士、海北南守道袁茂美對西湖景物的觀察十分詳盡,他圍繞湖、堤、亭、船、田、魚、月、雨寫了八詠,其中詠《西湖亭》是這樣描述的:“湖水流澹動,亭臺巧結作。倒影青天里,分明七星落。四窗納靚景,高樹罩疏冪。于焉暫游想,俯仰盡寥廓。由于種種原因,西湖亦曾經出現過“牛眠荒草夕陽多的荒蕪景象。世紀80年代起,地方政府把建設西湖公園lsquo;作為一項精神文明建設工程來抓,經過多年的修茸點綴,它又開始復蘇并顯得更加優美。人們從跨湖九曲橋、蘇公亭、別湖亭、迎秀亭佇立眺望,澄湖碧柳,綠波粼粼,這個具有亞熱帶和江南水鄉色彩的公園沉浸在綠色之中,明月清風,春色盎然。椰樹、檳椰樹扶搖直上和與湖水結有不懈之緣的垂柳及各種多姿的花草林木,爭奇斗艷,姹紫嫣紅,組成一幅瑰麗的青紗帳,其間隱隱約約地微露出紅墻綠瓦,龍鳳飛檐。夏秋時節,青蟬從清晨到傍晚盡情鳴唱。為增添游人樂趣,最近又將公園湖濱長200米的臨街圍墻改成文化走廊,它是由通透式柵欄及十座亭閣式櫥窗組成,以陳列書、詩、畫、影片、圖片介紹地方掌故、軼事和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亭閣柵欄古色古香,與公園建筑融為一體,新穎別致。名垂千古的十賢飼:進入“宋園,在右側可見一方大型石刻《雷州十賢堂記》,這是奉扭過宋代“十賢的故址。它始建于宋咸淳十年(1274年)。進入洞內,還有另一方較小的《十賢堂記》石刻,此碑是屢經刀兵浩劫幸存的珍貴文物。碑文是南宋大名鼎鼎的宰相文天祥揮淚撰寫的,原稿收藏在“十賢之一秦觀后高處,直到 500多年后的清嘉慶九年 ( 18o4年)才由廣東學使、狀元姚文田書寫刻石,人們偷此碑銘為《正氣歌》的姐妹篇。古雷州地處南邊睡荒涼之地,古代貶官逐客眾多,僅唐末兩代就有7位宰相貶雷或途經逗留,登科進士官階在四品以上的朝廷命官不乏其人。朝廷把這些異見者流放到這塊蠻荒之地,不僅是政治上的懲罰,而且意味著對人格的侮辱。當然,被流逐者中,其人品也有忠好善惡之分。“十賢可謂是“賢中的代表人物,其人品高尚,正氣凜然,學識淵博,政績卓越,而不是阿決奉承,為五斗米而折腰之輩。把他們列為“十賢是反映雷州民眾的意愿。這十賢是:寇準、李綱、趙鼎,身為宰相(丞相),他們是輔助皇帝,統領群臣,總攬全國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李光,貶前任參政,此職為宰相之副,與宰相合稱“奉執。王巖壁,任樞密使,為皇帝顧問官,掌握中樞機密。蘇軾,翰林學士,號稱“內相。蘇轍,門下侍郎,為宮廷近侍,皇帝顧問。任伯雨,任正言,屬于諫議官。秦觀,任正率,掌校朝廷重要書刊。胡詮,任編修,編修國史、實錄、文獻。在文天祥撰寫的《堂記》碑文里,對與十賢同時代貶經雷州的丁渭、章淳被點名指責。他倆雖然也是位極人臣的宰相,但人品奸詐邪惡,被雷州人民唾棄。人們瞻觀十賢詞,閱覽展廳刻畫的石像、圖表和附設的文字資料,使人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激勵人們自尊自勵。浩氣長存的寇公祠:“曾為深淵無處訴,年年江上哭青春,這是寇準寄居“西館時抒發內心激憤和傷感的詩句。這位歷經宦海沉浮的良相,自宋乾興元年(1022年)貶雷州當個小小司戶,不到兩年,就于天圣元年與世長辭了。雷州,成為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后的歸宿點。他的遺體雖運回西京安葬,而正氣卻在雷州永存。為了緬懷這位忠心耿耿的名宦,雷人在他寄居寓所“西館立飼奉把。宋紹興五年(1135年)宋高宗賜“族忠詞匾額。至今,人們以崇敬的心情瞻仰其五立在洞前的塑像,詳閱展廳陳列事跡,凝眸當年其寓所仿制的他生前用的家具;噙淚低吟其感人肺腑的遺篇,以依戀的心情在“萊錄并邊徘徊。這口井千年不枯,泉水清冽,是寇公飲用過的古井。其芳名是因寇準曾被封“某國公,故后人命名為。榮泉"。又過280多年的元仁宗延佑四年(1317年),海北南道廉訪使余勝,慕寇準之為人,又重新清理這口井,由名宦進士王佐題“萊泉井石匾。寇公洞兩側廊廂布滿歌頌寇準的詩文。十賢之一的李綱宰相和古代一批高官文士在謁寇公何時,留下不少催人淚下激勵人生的詩篇。明進士金都御使魏瀚詩云:“廊廟安危力萬鈞,泰山喬岳等群峋。雷陽何以有此老?宋室未知有幾人!濟海舟航模野渡,滴居池地動星辰。南來為問崖州戶,曾似丞嘗廟貌新。培育雷州士子的浚元書院:在謁寇公詞的同時,人們可以從此追溯古代雷州最高學府浚元書院。它是與寇詞“合二為一的故址。雷州在宋代以前雖是“間有塾堂,巷有校室,而在南宋咸淳年間才開始設書院。浚元書院始設于咸淳八年(127年),在寇公詞內,為紀念萊國公而取名“榮泉書院,繼而又改為“平湖、“浚元之名。它曾被列人廣東六大書院之一。數百年間由社會名流執教,教材以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為必修之課,對汲取、融納、傳播中原文化起著承先啟后的重要作用,為培育雷州立子作出貢獻而留下歷史一頁。院內有古道石刻可供游人重故。我們從書院兩副盥聯可以回思其當年嚴謹的教育氣氛:其一:傳道得吾徒,以言教還以身教讀書先立品,重經師尤重人師其二:道不可離圣城賢關,須向五倫入路文期有用名言精義,要從六籍尋源凝結雷民心意的蘇公亭:“弟兄聚散天南北;煙水蒼茫情有無。這是昔年蘇公亭一副溫聯。從一座“西湖平,狀元生的蘇軾俄語牌坊沿著西南方向漫步,可見一尊蘇東坡學上塑像和一座小巧玲攏別具一格似浮在湖面的紅柱彩檐建筑物,這是400多年前明嘉靖年間始建的蘇公亭。它立在三面環碧波、一徑中通的湖心小島之中。宋紹圣七年蘇軾從惠州貶移檐州,千里跋涉途經雷州,有幸與其貶雷的胞弟蘇轍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擇日游羅湖泛舟,被羅湖秀麗的風光吸引,戀不思歸,游罷到湖濱天寧撣寺想休,蘇城游趣尚濃,“萬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時此地寫就的。雷民為紀念二蘇兩位大文豪,此后將羅湖改為西湖,筑事追念。400多年來其事名雖屢次更改,但懷念蘇公的含義始終如一。現在的蘇公亭是清嘉慶年間重建時的基本結構。歷代不少宦官文人墨客在亭門、亭媚、走廊題書作對,如“云擁星羅、“淵深魚樂、“水到渠成、一萬里定游來海國,一般鄉景憶杭州“等檐匾及挽聯。清初,雷州人福建巡撫、閩浙總督陳濱有詩云:一同作逐臣同路行,天涯難弟與難兄。地鄰已戴鴻思重,滴所猶鋪棠橡榮。北望峰巒當面起,南洛波浪接天平。此間又作勞勞別,憑吊誰人不動情。反映雷州先民吉祥愿望的“龍宮:雷州地苦旱,雖有地下水源,但歷史上缺乏水利設施,古代經常出現井涸流斷、草木枯萎、田園荒蕪的災年。雷州先民把治旱的希望寄托在“神的恩賜和庇佑。民間建“龍王廟,災年祈求龍王降雨。公園在故址重建“龍宮,官頂塑雙龍戲珠,宮內金碧輝煌,閣中設龍王像和彩塑龍母、龍女、蝦兵、蟹將等,富有神話中水晶宮意境,既給游人增添觀賞情趣,也反映雷州先民“風調雨順的吉祥愿望。于今,遼闊的雷州田園已大大改變灌溉條件,真正的“龍王是勞動人民。此時此地,覽富思往事別有一番滋味。多情趣的展館及游樂場所:公園從不同的欣賞角度設置多姿多彩的展館,諸如歷代帝王彩塑、歷代女名人彩塑及正在施工的中國四大古典小說彩塑等。游樂園內陳列的一架中國人民解放軍贈送的退役戰斗機吸引少年兒童的興趣。它曾經參加過偉大的抗美援朝戰役。小火車、飛機、滑冰場及“雷祖峰、“游龍洞假山,有小鐵軌穿山洞懸橋奔跑。園內設有舞廳、餐廳為游客提供服務。門票:免費
關鍵字: 催人淚下 別具一格 建筑物 悲喜交加 承先啟后 社會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