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十九路軍淞滬抗日將士陵園
紀念碑位于六中運動場的西南邊,紀念碑的背面比較光滑,刻著“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殘護軍人教養院紀念碑幾個大字,旁邊兩行小字“一九九五年夏重立/九四老兵何若徐敬題。紀念碑的底部被墊高,有一個用黑色大理石做成的基座,紀念碑的上部還有一個小小的三角形的頂蓋,兩側鑲嵌著白色的碎石子。在紀念碑的側邊豎有學校的奠基石,兩塊碑石特意被保護著,有一個鐵柵欄專門把它們圍起來,奠基石的旁邊郁郁蔥蔥,綠色的植物瘋長著。“一middot;二八淞滬會戰中十九路軍英勇抗戰的光榮事跡已經家喻戶曉,淞滬會戰雖然發生在上海,但十九路軍是一支基本由廣東籍子弟組成的軍隊。落葉歸根,十九路軍的將領蔣光鼐、蔡廷鍇不僅用各地和華僑捐款修建了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妥善安排了在淞滬會戰中犧牲的官兵,而且還修建了一個供傷兵療傷的教養院,淞滬抗日殘廢軍人教養院里收留的都是在淞滬抗戰中受傷致殘的軍人。在教養院成立一周年活動中,籌備委員會在該院立碑紀念。1938年廣州淪陷,淞滬抗日殘廢軍人教養院也就被解散,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殘廢軍人教養院在一九三八年日軍轟炸廣州時被炸毀,現在僅留下一修建的碑。但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殘廢軍人教養院紀念碑作為淞滬抗戰的歷史見證物理應得重視和紀念。“一middot;二八淞滬抗戰之役,十九路軍犧牲1951名將士,傷者無數。十九路軍將士多是廣東人,1932年9月初,蔣光鼐、蔡廷鍇聯名致電廣東省政府,說明擬在廣州擇地籌設淞滬抗日將士殘廢教養院,望踴躍贊助。廣東省政府對此舉大力支持,于9月6日召開的廣東省政府第六屆委員會117次會議,主席林云陔,出席者有李祿超、林翼中、朱兆莘、許崇清等9人,討論了蔣、蔡的來電,決定“省政府及所轄各機關捐助二萬元,成立淞滬抗日殘廢軍人教養院籌備委員會,選址于廣州的河南下渡(今新港路市六中學)。12月16日,廣東省政府第六屆委員會140次會議又作出決定:“財政廳呈復,關于淞滬抗日殘廢軍人教養院開辦經臨費預算案,經預算委員會審查預算尚合理,請核明飭遵案。“決議:經常費照撥,自成立之日起計。爾后,教養院的開辦費、經常費、重大項目臨時費,都納入省政府的預算支出。為此,蔣光鼐、蔡廷鍇于12月致電廣東省政府,表示感謝。1938年,日軍飛機瘋狂轟炸廣州,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殘廢軍人教養院被炸毀。抗戰勝利后,在此舊址,先后開辦過黃埔中正中學、珠江中學、長風中學、中大附中(今市六中)。現今學校球場旁有奠基石一方,中央刻“奠基兩個大字,兩旁分別刻“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一日“黃埔中正、長風、珠江、中大附中等文字。教養院的碑記,曾被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征集收藏,1995年市六中要回此碑,豎于學校奠基石之東側。并在教養院原碑之背后,增加重立碑記一方,上刻“一九九五年夏重立/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殘廢軍人教養院紀念碑/九四老兵何若徐敬題。 碑文如下:中華民國二十有一年一月二八日,暴日蹂躪淞滬,我國陸軍第十九路軍駐防斯地,為保守國土,民族爭光,世界爭和平,大下決心,誓死抗日。敵人槍炮炸彈雖烈,戰艦、坦克車、鐵甲車雖堅,飛機雖眾,并倚租界作掩護。我軍竟憑著愛國精神,沖鋒肉搏抗戰,抗日月余,敵主帥四易,不能入防線一步,全國頓有生機,列強改其視聽,挽國家之將亡,作中流之砥柱。抗日殘廢將士勞苦功高,世界瞻仰,敝會同人崇慕之余,謹立是碑,永資紀念。淞滬抗日殘疾軍人教養院廣州籌備協會委員陳惠普陳鶴傅等168人署名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六月吉日立門票:免費
關鍵字: 奠基石 委員會 廣東省政府 省政府 第六屆 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