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紫金花朝戲
11月18日,有“天下第一團”之稱的紫金縣花朝戲劇團出演廣東省第九屆藝術節時贏得臺下觀眾的一片喝彩。這是稀有劇種花朝戲自1984年參加省首屆藝術節以后,第一次亮相省藝術舞臺。
起源于宗教色彩濃厚的“神朝”
已有百年歷史的花朝戲,由一種被稱為“神朝”的祭祀活動演化發展而來。花朝戲的基本結構屬于曲牌體,是用紫金客家方言演唱的民間小戲劇種。花朝戲唱腔曲牌有100多種,主要由神朝腔和民間小調構成。唱詞以七言四句一闕居多,全部由演員用本嗓演唱。演唱特點是一人領唱、眾人幫腔,唱念結合、靈活自由。道白口語化,常將快板穿插其中。花朝戲的角色分生、旦、丑3個行當,表演動作以扇花、手帕花、礱勾腳、穿心手為特色。傳統的伴奏樂器有嗩吶、胡笛、二弦、椰胡、木魚、高邊鑼、單打等。花朝戲的傳統劇目有80多個,大都反映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由、反抗壓迫、懲惡揚善的美好愿望。花朝戲題材取自民間,表現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情感、疾苦和追求,與社會現實密切相關。常見的舞臺人物有村夫、農婦、財主等人物,花朝戲老戲班中有“官高不過七品”的說法,就是主要舞臺人物的概括。
上世紀初,花朝戲的出現深受閉塞鄉村民眾的喜愛,從而催生了一批流動演出的戲班子。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花朝戲最興旺時,有戲班19個、藝人100多個。封建勢力認為花朝戲有傷風化,屢屢禁演,加上戰亂和災荒,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大部分花朝戲班解體,藝人或逃難異鄉或棄藝歸農,花朝戲瀕臨湮沒境地。
新中國成立后,花朝戲重新恢復演出。1958年,隨著專業表演團體――紫金縣花朝戲劇團的建立,一批新文藝工作者進入劇團工作,花朝戲迎來新的發展時期。數以百計的創作、改編、移植新劇目,源源不斷被搬上舞臺,花朝戲的演出遍布紫金周遍10余個縣市。1962年,在惠東縣多祝鎮露天廣場出現萬人爭看花朝戲的盛況。紫金縣花朝戲劇團的創作劇目《蘇丹》創造了連演百場的紀錄。
經過幾代藝人的努力,花朝戲已成為日臻成熟的地方小戲劇種。
借助藝術節再戰江湖今年7月25日,省文化廳下發《關于增加申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的通知》(粵文社〈2005〉38號),花朝戲作為表演類項目名列其中。
本月1日,省文化廳下發《關于第九屆廣東省藝術節入選劇(節)目的通知》(粵文藝〈2005〉72號),經專家評審遴選,花朝戲《風流才子》從預送的100多臺(本)劇(節)目中,脫穎而出,入選參評劇目。
11月16日,在紫金縣花朝戲劇團排練廳,花朝戲《風流才子》的導演鐘石金介紹說,花朝戲民俗性、通俗性強,唱腔樸實優美,伴奏音樂抒情流暢,唱詞詼諧幽默,舞臺語言大量運用客家語言的俚語、歇后語、雙關語等口頭語,是一種載歌載舞的藝術表現形式。移植于豫劇《唐伯虎點秋香》的花朝戲《風流才子》是紫金縣花朝戲劇團于2002年改編并演出的。其中,主角唐伯虎由紫金縣花朝戲劇團資深花朝戲女演員黃麗華反串生角,秋香由黃麗華的“老搭檔”陳桂英飾演。為了保證藝術質量,紫金縣花朝戲劇團聚集全團各路精英,于本月初開始緊張的排練。
據紫金縣文化局局長林建峰介紹,盡管經歷了“十年浩劫”等一系列不利于花朝戲發展的困難時期,但劇團的藝人們仍保持旺盛的創作熱情,傳承著花朝戲獨具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他說,花朝戲是我國獨一無二的稀有劇種,是由祭祀用的廟堂音樂發展而來民間音樂,見證著紫金境內客家人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的人文思想,在探討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價值。這次獲選參評廣東省第九屆藝術節,佐證了花朝戲所具有的較深的文化底蘊。
結束采訪前,紫金縣文化局傳來消息,稱花朝戲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文本等材料已經省專家驗收,并上報國家有關部門評審。
關鍵字: 團 天下第一 廣東省 海口市 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