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勝境”—伏波山
伏波山瀕臨漓江,孤峰雄峙,東枕江水,遇阻回瀾。園內集中了山、水、洞、石、庭園、文物、六美兼具,有“伏波勝境”之譽。
伏波山位于漓江之濱,孤峰雄峙,半枕陸地,半插江潭,遏阻洄瀾,故以為名。又因漢伏波將軍馬援南征經此,有遠珠伏波傳聞得名。唐時山上曾建有伏波將軍庭。現有癸水亭、聽濤閣、半山亭、遠珠洞、試劍石、千佛巖、珊瑚巖等名勝,還有一口重1000余公斤的”千人鍋“和重2700多公斤的大鐘,為清定南王孔有德女兒為悼其父所鑄。遠珠洞內的試劍石,緊靠漓江,為一自洞頂垂懸而下之巨石,距地面僅寸許,戛然而斷,實為奇觀。相傳為伏波將軍試劍所致。遠珠洞和千佛巖,分布著不少唐宋摩崖石刻和佛教摩崖造像,古稱“伏波勝境”。
伏波勝境在伏波山公園中,在三開對稱、硬脊斜坡、黃琉璃瓦蓋的仿古牌坊建筑。主體建筑上有楚圖南書“伏波晚棹”的匾額:4根主柱上掛著張安治撰書的264字長聯。“伏波勝境”豐富了園容,并起點景的作用。
伏波回廊 在伏波山第2級平臺上,為“凵”形游廊建筑,伏波山前的土坡,形成兩級平臺,為使二者融為有機的整體,建造了這組回廊。在這級平臺上,沿東南邊緣建筑游廊,與平臺北邊的擋土墻自然形成一個院落,院內種植花木。廊前置亭,亭內存放古代“千人鍋”。順游廊拾級而登,達第3級平臺,平臺與茶室和庭院相銜。回廊曲折有致,步移景換,妙趣橫生。
鐘亭位于伏波山南麓,還珠洞南口西側,為單層翹檐攢尖頂4角方亭。高4.7米、,寬4.5米。長4.4米,面積19.8平方米。因亭中存放古鐘而得名。鐘亭方正古樸,與文物協調和諧。古鐵鐘高2.5米,徑1.7米,重2524公斤,鑄造于清康熙八年(1669),用以宣揚孔有德封藩建旗之功。孔有德、明將,從清兵入關,有功、封定南王,鎮廣西、順治八年(1651)創建定粵寺。翌年農民軍領袖李定國克桂林城,孔有德自縊。15年后,其婿孫延齡、女孔四貞至桂林任廣西將軍和儀衛執事,擴建定粵禪寺,并鑄鐘以紀戰功。鐘頂部有《多心經》一卷;四周各欄用“皇圖鞏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作銘文的引首;鐘體為“本旗功德主金名”,實則是當年軍事頭目的名錄,以宗教掩蓋政治目的。這口鐘,過去作為寺門的法器,現在成了歷史發展的見證。 還珠洞又名伏波巖、玩珠洞,在伏波山腹。現在的主洞口南向,高2米,洞內高4~6米,寬6~8米,總長127米。洞底面積約612平方米。洞受北西向南北兩組裂隙制約,沿平緩的巖層層面和裂隙經溶解與沖刷發育形成,距今約1萬年。
古時,還珠洞臨江東向,唯有泛舟而進的東口,因稱東巖。此洞有各種傳說:“一說漢伏波將軍在此試劍,故以伏波名巖;一說有老龍在洞中玩珠,稱玩珠洞;或說馬援南征,載薏苡歸,龍王疑為珠,風浪大作,盡傾于此乃至,所以叫還珠洞。這幾種稱謂,唐宋以來都相繼沿用,現在刻”還珠洞“3字于南口東壁,以作定名。
還珠洞巖傍水際前漫江濱,麓遏瀾回,波濤洶涌。隔江東望,蔥翠絕塵。巖內唐人造像、宋代題刻特多。自唐以來,攜親結伴,游人不輟,更有煮泉瀹茗,屢游不厭,譽為“勝絕在桂林巖洞之上”者。
試劍石在伏波山還珠洞中,明《赤雅》載:“其最奇者,有石懸空而下,狀若浮柱,去地一線不合。聞昔有神人名揭諦者,試劍于此。”清金 《廣西通志》說,“洞中踞石有巨人跡,宛如刻紋。又紫白二蛇,蜿蜒相向,存浮石絡其項,大似老龍戲珠。”關于試劍石,有種種傳說,也有說是馬援試劍造成的。宋經略安撫使范成大曾在此舉行鹿鳴宴,祝愿鄉試告捷的舉人,“應表明年第三閭”。在此之前,桂林地區出過兩名狀元,一是唐代的趙觀文,一是宋代的王世則,傳說還珠洞懸石若是“巖石連,出狀元”,所以試劍石又名“狀元石”,表達了人們對多出良才的美好愿望。宋梁安世在石旁題刻的《試劍石詞》有“怪石虛懸象鼻”,也有稱之為“象鼻石”的。 珊瑚巖 還珠洞內臨江北向的一小巖,高1.75米,寬1.1米,深5.5米,面積6.05平方米。宋代朱希顏在巖側的伏波潭(還珠洞試劍石旁)中得一古生物化石,如枯萎的峴山松柏,枝干挺拔,無花無葉,色澤晶瑩,鏗然有聲,認為是稀世之珍,賦詩刻石還珠洞壁記之。人們遂以珊瑚命巖名。珊瑚巖雖小,馬王洲,明月峰諸景可盡收眼底。
千佛巖 在伏波山腹,與還珠洞相連。3層:上層南北長6米,東西寬7.4米,高12米,面積44平方米;中層距上層2.3米,寬與上層同;下層高2米,長20米,寬1.5米,面積50米。3層總面積約133平方米,可拾級盤旋而上。頂層刻有佛像36龕239尊,“千佛”極言其多,這里的造像,多為晚唐作品,面目清癯,體態溫和,服飾簡樸,刻工精細,有的還鐫有“造像記”;“桂管監軍使賜緋魚袋宋伯康,大中六年九月二十六日鐫”,距仿1140余年,是寶貴的佛教藝術杰作,有很高的鑒賞和研究價值。
水塔亭 在伏波山西半山腰。建于1954年,高約5米,面積10.5平方米。圓形、單檐、攢尖頂,立柱四周為坐登,亭外有平臺,四面欄桿。亭的底部是廣西師范大學的自來水蓄水池,亭建池上,設計精巧,供水,觀景,裝點江山,一亭多用。
癸水亭 在伏波山北臨水之處。金 《廣西通志》載:“宋范成大以古記‘癸水繞東城,永不見刀兵’,因作亭水上。”范成大職兼數十州,重任而與人民同心,建亭、賦詩,《癸水亭落成詩》有“愿挽江流接河漢,為君直北洗檐槍”句。癸水就是漓江。檐槍是彗星的別名,指戰亂,亭早廢了,但象征“和平與發展”的癸水亭以及詩人善良、崇高的品德,則長駐游人心中。
正夏堂據文獻推斷,為宋范成大建,堂址疑在伏波山西麓。伏波山還珠洞臨水處,有睢陽杜易書、吳郡范成大立的“正夏堂”三個隸書大字的摩崖石刻,是宋刻精品之一。杜易與范交好,精書藝。范成大《鹿鳴宴詩》跋有“種桂正夏,進德二堂”句。范建正夏堂,杜書匾額其上,圍刻洞壁以水,足見其珍。今堂廢碑存,佐考古建筑之證。 八桂堂 在疊彩區伏波山西北八角塘一帶,宋廣西經略安撫使程節于紹圣四年(1097)興建,手植8株桂樹其間,命名為八桂堂。堂處桂林三大名山之間,北枕疊彩,東南西南倚伏波和獨秀峰,東傍漓江,且當時偏離市街,是“歲時栽盍提醪,口簫腰鼓,以游遨燕賞為事”的好地方,八桂堂是一組建筑群體,有“車騎樂舞”的廣庭,有“迎曦”“待月”樓,塘中有洲,上有“熙春臺”,水面上有“流桂泉”、“知魚閣”。建成后對游人開放,“為一時盛游之地”。南宋有影響的幾部著作,《驂鸞錄》、《桂海虞衡志》、《嶺外代答》和文人題刻等都有記錄。 聽濤閣 在伏波山東南石崖上,建于1964年,是依山貼崖而建的2層坡頂樓閣,用以接待、觀景。總面積106.34平方米東南為2格8開通長大玻璃,上層大陽臺挑出,視野開闊,最宜遠眺。室內后墻為天然峭壁,石紋如畫,磅礴而和諧;室外構壘料石,與大玻璃窗形成強烈的虛實對比。屋頂是水泥小坡頂,覆以黃琉璃瓦,是優秀的園林建筑。
伏波山傳說
伏波山腰,有大悲古洞,倘若進洞,穿幽徑、達江邊。忽暗而明,豁然開朗。洞臨一潭碧水,名伏波潭,古日“蓉鏡”。據說,伏波潭里有座水晶宮,水晶宮里有個老龍王。老龍王天天喝美酒,看歌舞,早就膩透了。
烏龜丞相見老龍整天悶悶不樂,想出個花花點子來。他說:“大王,何不把桂林府的各位地仙都請來,在伏波山開個賽寶大會?大王宮中的寶貝,定能穩奪魁首,讓眾位仙家見識見識,不知大王尊意如何?”“好!好!快去請!”老龍王頓時眉開眼笑,頷首稱快。烏龜丞相得令,立即上竄下跳,安排得又熱鬧又圓滿。
不覺時晨已到,各路仙家紛紛來到估伏波山下的大巖洞里。而沙洲之上,伏波潭面,更是人山人海,萬船千舸。酒壺山的雷酒人,在手掌上放個毫無閃爍的瑪腦酒壺,他只裝進一滴酒,搖了搖,就去向龍王和仙友們敬酒。奇怪,那酒壺里的酒怎么倒也倒不完。人們都歡呼起來。
南溪山的劉仙翁早已按捺不住。他從腰間取出黃銅秤,吩咐鰍鱔二位力士招來許多巨石,放到秤盤上。只見那巨石一挨到秤盤,馬上就縮小了。劉仙翁拎起小秤一稱,總共十四萬零三斤半。眾仙見了,都覺耳目一新,鼓起掌來。現在伏波潭那幾塊巨石,就是劉仙翁當年秤過的。
接下來,眾仙家都不肯示弱,紛紛取出自家寶貝,使出看家本領,要決一雌雄。老龍王見了,暗自好笑,從口里吐出一件寶貝來。原來是一顆碩大無比的夜明珠。夜明珠光芒四射,把洞府照得雪亮;而且每閃爍一下,就變幻出一種美麗的色彩。最令人叫絕的是,那珠子正中,有個對穿的小孔。透過小孔,你能看見三十三層離恨天上的丹墀仙闕,玉宇瓊樓;能聽到十八層地獄里十殿閻王睡覺的鼾聲;能所欣賞到萬里之外的人間勝景和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龍王的夜明珠,真成了賽寶大會上的奪冠之寶。龍王哈哈大笑一陣之后,口出狂言道:“斗寶嘛,不管人間天上,上界玉皇大帝,西天如來佛祖,也不敢在我面前出丑!”“龍王老兒,你太目中無人了!”眾仙聞聲,定眼看去,卻是伏波廟里的揭帝。只見他怒眼圓睜,鋼發沖冠,原來是烏龜丞相忙昏了頭,忘請他了。
揭帝“刷”地拔出寶劍,他見洞中有根頂天立地的石筍,便輕輕一揮,石筍的根部就被削斷了。揭帝說:“這才是小試鋒芒。你們上山去看!”說著拉起老龍就走。眾仙家一齊騰云駕霧,來到伏波山頂。揭帝取出一只大鐵弓,拉個滿月,“鐺”地一聲天崩地裂的巨響,神劍居然射穿了三座大山,飛到陽朔界外去了。這三座山,就是穿山,桃源月亮山和陽朔月亮山。
后來,人們就把揭帝削斷的石筍稱為試劍石,傳說要想重新接起來,除非桂林出九個狀元。可惜從古到今,桂林才出了七個狀元。
卻說賽寶會不歡而散,老龍王不但自找沒趣,而且在忙亂中把夜明珠給弄丟了。他們四處尋找,就是找不到。那珠子能跑到哪里去呢?
話分兩頭,在伏波潭前的沙洲上,住著一戶打漁人家,馬老漢和小孫女馬蘭花。馬蘭花養了九只白鵝,她跟白鵝可好了。有天晚上,有只白鵝從嘴里吐出一顆色彩斑斕的夜明珠來。“馬蘭姑娘”,白鵝突然對馬蘭說話了,“這顆夜明珠是我在潭邊找東西吃時,當成螺螄吃下去的。我本是瑤池的一只仙鶴,因給王母娘娘獻舞不得她的歡心,就被打下凡來,明天我的劫數已盡,要返回瑤池。我也想把這顆寶珠帶回上界,但你對我恩重如山,我就把它作為離別贈物送給你,你把寶珠賣了,會過上好日子的。”
馬蘭花說:“真的嗎?那我告訴爺爺去!”
爺爺看到寶珠,忙說:“這就是伏波潭老龍王的夜明珠啊,你在哪里得到的?”
馬蘭花就把剛才的事說了一遍。爺爺說:“馬蘭呀,別人的東西不應該要,烏龜丞相找不到珠子,就要挨老龍王的處罰呀!”聰明、善良的馬蘭花懂事地說:“爺爺,還珠去。”
哪知剛剛走出大門,便被一個突如其來的綠臉婦人攔住了去路,她是洲上的螞蝗精,說道“天下居然有你們這樣的傻瓜,快,把夜明珠給我!否則,我吸干你們祖孫的血!”
忽然又有人說:“哼哼!我一口還能將他祖孫二人吞下肚呢!”
螞蝗精回頭,攔住一個花臉女人,喊道:“花蛇精,你來干什么?先到為君,夜明珠理當屬于我!”
花蛇精說:“好妹妹,你得珠子,最多不就是能騰云駕霧嗎?我得到珠子,就能變成真龍。你成全我吧!”
馬老漢聽了,氣得渾身顫抖。花蛇精說:“莫氣莫氣,要是把珠子給我,我讓你們一輩子榮華富貴。”
老爺爺氣憤地說:“我們人窮志不窮。馬蘭花,快走。”
螞蝗精厲聲道:“有我在,還想溜?”說著就向馬蘭花撲去。就在這緊要關頭,那只白鵝猛地出現在螞蝗精面前。對馬蘭花說:“快,騎到我背上來!”白鵝張翅一飛,飛到了伏波潭上空。白鵝道:“快把珠子丟到伏波潭去。”噗通一聲,馬蘭花真的把珠子丟到了伏波潭。原先,水晶宮里因為沒有了夜明珠,一團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珠子掉下來后,霎間整個水底世界如同白晝。烏龜丞相興奮地猛叫一聲:“夜明珠!”,連忙接住寶珠,向龍王請賞去了。
再說螞蝗和花蛇兩個妖精,見馬蘭花把珠寶丟進伏波潭,便恨惱羞成怒,現出原形。花蛇把爺爺纏住,說要絞死他,螞蝗也嚎叫要吸干他的血。這時,白鵝馱著馬蘭花回來了,白鵝從容地說:“你把爺爺放了,要寶,我身上就有”說完現出原型,原來是一只美麗的丹頂仙鶴。丹頂仙鶴的頭頂上,有一塊晶瑩透亮的紅寶石,兩個妖精見了,爭著去搶。丹頂仙鶴和馬蘭花一起和妖精作戰,最后,因體力不支,丹頂仙鶴還原成白鵝,倒在沙灘上掙扎,馬蘭花也倒在地上,氣息奄奄。老爺爺趕來,抱起馬蘭花和白鵝,淚如泉涌。臨死前,白鵝凄涼地說:“老爺爺,我和馬蘭姑娘死后,把我們埋在沙洲上,日后漲再大的水,我也會把洲子浮起來,不讓大水淹住馬蘭姑娘的墳塋,就算是我報答妹妹和人間的一片真情……”
老爺爺抱著孫女和白鵝失聲痛哭,他遵照白鵝的遺言,把子孫女和白鵝一同葬在洲子上。植上翠竹,以表白鵝義深情重有氣節;栽下馬蘭草,以表思念孫女之情。人們紀念馬蘭姑娘,就把沙洲叫做馬蘭洲,后來以訛傳訛化成了馬洲。又因漓江漲多大的水,果然淹不上馬洲,因此又稱浮鵝洲。
后來伏波山腰的那個洞就叫還珠洞。
關鍵字: 峰 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