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鄉的紅色革命足跡
中國革命的最早發源地之一、銅鼓之鄉——廣西省河池市東蘭縣作為廣西最早的革命根據地,東蘭這塊紅色土地曾是鄧小平、張云逸、韋拔群等領導的“百色起義”的主要革命力量之源。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東蘭人民在壯族兒子韋拔群的發動和帶領下,進行艱苦的反帝反封建農民革命運動,為開辟右江革命根據地,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打下了堅實基礎。在漫長而艱苦的革命戰爭歲月里,東蘭縣先后有9000多人參加紅軍和游擊隊,有6399人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獻身。據統計,全縣在冊的革命烈士有2258名,居廣西各縣之首。許多革命將士從這片紅土地走出,在烽火中錘煉成鋼鐵巨人,其中有韋國清上將,韋杰、覃健中將,韋祖珍和覃土冕少將等,韋國清后來成為廣西省省長。他們為革命出生入死,建立了卓越功勛。走進“將軍之鄉”東蘭,宣傳資料、櫥窗、烈士紀念碑、革命文物,隨處可聞的是百色起義、紅七軍、鄧小平、張云逸、韋撥群等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隨處可見生活在今日和諧社會中的壯鄉百姓對先烈們的紀念和緬懷。在這片熱土上,曾有7500多名革命志士參加紅軍和赤衛隊,有1600人參加了史無前例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在新中國的第一代將軍里,廣西籍的有18人,東蘭就出了韋國清上將、韋杰中將、覃健中將、韋祖珍少將、覃士冕少將等5位將軍。在一片廣闊的田野中,聳立著的拉甲山陡壁上有個方形巖口,如同鬼斧神工鑿出來的榫眼。這個巖洞的洞頂和左右兩壁平滑,巖洞高43米,地面平坦干燥,比足球場還大,能容納2000多人,洞中有一條長300米的隧道直通后山,是個易守能退的戰略要地。此洞原名北帝巖,八十年前的夏天,壯鄉人民的好兒子韋撥群從上海、廣州等地尋求革命真理后,回到了東蘭,在這里開辦了廣西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來自周邊11個縣的276名學員,就在洞中生活、學習、軍事訓練了3個月,成了革命的骨干分子。1930年,經紅七軍軍長張云逸提議,東蘭縣工農民主政府討論通過,將北帝巖改名為列寧巖。 現在,列寧巖口的上方鐫刻著葉劍英元帥的題字:“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洞內依照1925年第一屆農講所的原樣進行了修復。正中有講壇,懸掛有孫中山、列寧畫像和革命楹聯,中央是大課堂,兩邊是宿舍,課桌、長凳、間墻、床鋪全都是用竹材制成的,再現了當年的熱鬧簡樸的場面。看到這么簡陋的生活環境,,不禁對為革命獻身的前輩們肅然起敬!!
關鍵字: 中國革命 百色起義 紅色革命 運動 銅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