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樓
許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一萬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遠古的先民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新石器時代的靈井文化遺址、石固文化遺址;夏代的鈞臺和禹王鎖蛟井;三國時期遺址、遺跡;唐宋時期的鈞官窯遺址和古建筑;明、清的塔寺宗廟等。縱觀許昌歷史文化,在國際國內最有影響的當推三國文化。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都許,“挾天子以令諸侯。許昌成為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曹氏父子雄踞許昌,虎視天下,運籌帷幄,圖謀霸業。大興屯田,廣納人才,下令求賢,倡導文學。數年間,猛將如云,文臣如雨,糧秣豐富,倉廩皆滿,許昌成為他們抗衡蜀、吳和最后統一中國北方的大本營。公元220年,曹丕在這里登基創建魏國,改許縣為許昌,為五都之一。波瀾壯闊,豐富多彩的三國歷史積淀了獨具特色的三國文化。加之歷代為紀念三國名人、名事而興建的名勝古跡,使許昌的三國文化內涵更加厚實和寬泛。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三國名勝古跡500多處,許昌就占有80多處,這些名勝古跡分布廣、真跡多、品位高。許昌三國文化遺產是許昌人民乃至全國、全世界人民的珍貴財富,許昌市委、政府對于保護和開發利用三國文化資源十分重視,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全面普查、核實三國文物古跡;二是進行全民性宣傳教育,大力弘揚優秀的歷史文化;三是修復三國名勝古跡,先后投資數千萬元,興建了許昌博物館,修復了灞陵橋、關帝廟及春秋樓文物景區,華佗墓園正在修復之中,曹丞相府的修復也已列入九五規劃。目前許昌已被國家確定為中國文物古跡游中的三國戰略線,歡迎有識之士前來觀光旅游,投資開發。春秋樓又名大節亭,曾以關公宅,關王廟,武安王廟,兩院英風廟,關帝廟稱之。位于許昌市中心文廟前街中段,為明清風格建筑群。lt;lt;三國志middot;蜀書gt;gt;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相傳關羽下邳兵敗后,為保劉備的甘糜二位夫人,歸附曹營入許。曹賜羽宅第一處。羽避其嫌,將一宅分為兩院,兩位皇嫂居內院,自己住外院,晨夕問安,夜讀春秋,秉燭達旦,傳為美談,后人為昭彰關羽忠義,建廟以祀之,廟內興建一樓,名曰“春秋樓,俗稱“秉燭達旦處,是許昌十景之一。清代許州知州甄汝舟為春秋樓賦詩一首:“秉燭中宵暫避嫌,宅分兩院亦從權。依曹不久仍歸漢,留得英風在穎川。春秋樓創建自元至元年(公元1271年)間,曾經元,明,清歷代多次修葺,建筑規模逐步完善。據記載,原來的外院有山門,鐘鼓樓,春秋樓,中殿,后殿;內院有關帝三代祠,昭烈皇后祠,問安亭和部分配套建筑,占地面積約二十余畝。后毀于戰爭兵火,只殘留春秋樓一座。1995年對春秋樓文物景區進行修復,修復規模為歷代修建之最,投資1500萬元,保持兩院英風“的格局,總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外院有山門,春秋樓,關圣殿,刀印樓;內院為園林建筑風格,有甘糜二后宮,問安亭,水榭,掛印封金堂。還有文廟院的大成殿,戟門,東西廊等。新修建的關圣殿,面擴七間,進深三間,總高度33.1米,三重檐,歇山式高臺建筑,頂飾黃色玻璃瓦,漢白玉欄板,青石鋪地,殿內塑13米高關羽座像及關平,周倉,王甫,廖化塑像,實為全國關廟所少有。
關鍵字: 關帝廟 關王廟 名勝古跡 投資開發 文物古跡 觀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