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嵩山少林寺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被尊為中岳。嵩山海拔1494米,東西綿延起伏60多公里,是黃河與淮河的分水嶺。山的主體由太室山、少室山東西兩座大山組成。嵩山處中原腹地,緊傍九朝古都洛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古洛陽通向東南廣闊平原的咽喉。盛世時,嵩山是帝王游賞、文士登臨的勝地;亂世時,嵩山則是兵家出入、強手匯集的所在。嵩山是佛教勝地,這里有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建于南北朝時(公元495年),當時印度僧人跋陀來中國傳教,在魏孝帝主持下建起該寺。由于寺地處少室山之陰的幽谷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在此首創禪宗,號稱“禪宗祖庭”,寺齡已有1500多年,規模氣派自恃不小,占地3萬平方米。由于被禪宗奉為初祖的達摩最早駐于此,因此,少林寺在佛教中的地位甚高。少林寺,可以看作是中國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說它有魅力,是指中國人對它的感情,它在國人心中的地位絕不次于紫禁城和長城。少林武功令天下人為之著迷,少林寺已成為許多人揮之不去的一個情結,是少年時代的一個夢。然而,你如果帶著夢去看少林寺,你肯定會失望的,它已不再是那座金庸筆下的深山古剎,它已經深入俗世,充斥著商業氣息,佛家的清幽肅穆早已無存。走近少林,先見高大的牌坊,少林寺的牌坊是最常見的那種造型。由三個“門”字形組成。右首門楣上書“禪字祖庭”,左首上面寫“武林勝地”,中間的兩座石柱上是一副對子:“少室山下禪林靜,五乳峰前鐘聲悠”,橫批“天下第一名剎”。行書筆走蛇形,龍飛鳳舞,與沉穩厚重的青灰色牌坊相得益彰。以前,少林弟子若想學成下山,必先闖過十八羅漢所擺的三關,少林寺的山門,是第一關,這里的牌坊是第二關。若闖關不成功,只能繼續苦練或從狗洞爬出。也許這外界的青山綠水,花花世界也是一層魔障,弟子們若不除去心魔,抵制誘惑,根本無法盡情施展所學,功成名就。的確,放下某些東西也能看清某些東西,闖關如此,生活亦是如此。朋友短信過來:“我心中的少林古剎應該是掩映在群山翠柏之中,高大的山門中傳來陣陣鐘聲禪唱”我回:“那只是電影中的鏡頭,如今的少林寺,不要帶著夢想游。”牌坊附近,已被店鋪、武館、停車場所包圍,傳入耳中的是陣陣叫賣聲和汽車喇叭的鳴叫聲。如果你站在山門前廣場四面望去,會發現少林寺更像一個繁鬧的廣場一角。 過了牌坊,再走一段路,少林寺的匾額醒然入目,那座并不高大卻讓世人熟悉的標志性建筑——少林寺山門。燙金的“少林寺”三字是康熙御筆親題的手跡,字風古勁,昭示著少林寺不同尋常的地位,據說價值3000兩黃金。其實,少林寺二十年代已經毀于兵禍,如今寺內建筑多為重建的,所存的一些明清建筑也都重新裝飾過。在建筑格局上,少林寺遵從典型的中土大乘佛教寺廟建筑格局,寺中除了三世佛祖、四大天王等與其他寺廟無異的佛像之外,頗具少林特色又給我印象很深的有下面幾處: 第一處令人駐足的是一塊3米多高的功德牌,它位于天王殿之前的碑林中,號為少林碑林之首。此碑為唐太宗李世民為感謝少林十三武僧搭救之恩而立。"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家喻戶曉,而這塊石碑見證了少林寺與皇家的獨特關系。此碑碑文為當時書法名家所書,惟右上角“李世民”三字為唐太宗親筆所寫,筆跡不遵法度,雄霸之氣撲面而來,在一片中規中矩的碑文中極為醒目。十三位少林武僧的法號列于其上,卻沒發現覺遠的名字。電影《少林寺》杜撰出個覺遠,卻捧出個功夫皇帝李連杰。大雄寶殿的偏殿櫥窗的旁邊矗著一口直徑2米的大鐵鍋。那是少林寺廚房燒菜做飯的大鍋。原先它被吊在半空,伙食房的和尚倒掛金鐘般用大鐵鍬翻炒菜肴,久而久之和尚們功力大增,功夫也水到渠成。沿著中軸線繼續前行是藏經閣。匾額由佛學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其中的“藏”字左邊少了一部分,這是有意之作,因為少林寺曾遭大火洗劫,因搶救及時,大部分經書得以保全。方丈室就在寺的中軸線上,住持釋永信大師事務繁忙,經常不在寺,門常是鎖著的。央視新聞頻道“面對面”欄目在這里播出過一期節目,王志在里面采訪釋永信大師,記得看到很多晃眼的裝飾,里面有背投電視和立式空調。對比弘一法師的遺照,一榻一席,天地之差。方丈:“長一丈,高一丈,面環一堵,為方丈。”方丈一詞的原義,取容膝即可的意思。 方丈釋永信大師頗富人本思想,將早課時間從晨四時推遲到五時,以減僧眾的辛苦。釋永信大師在網絡上公布易筋經和七十二絕技,弘揚中國武文化,重建少林品牌,金庸先生承認他所寫的七十二絕技是他的藝術創造。少林的地位其實未必在武,而在乎禪宗祖庭,武不過是破障的一途。在方丈室后面有一座小巧的殿堂, 即達摩亭,此亭亦稱“立雪亭”。傳說達摩曾在此亭中修行,其弟子慧可為求其真傳,立亭外三天三夜不去。時逢天降大雪,達摩謂其曰:欲得真傳,除非天雨紅血。惠可即引刀自斷左臂,繞殿三圈,血瀝雪上。達摩感其誠,即授其衣缽。慧可即為后世禪宗尊奉的二祖。如今少林僧人行禮時不用雙手合十,而只用單臂合十的獨特手勢是為了紀念這位“斷臂求法”的祖師爺。"立雪亭”另一側偏殿內是達摩祖師的影壁。當年達摩老祖在“達摩洞”內面對此石壁參禪九年,終于得道。而此石壁上達摩祖師的形象竟然依稀可辨,不由令人嘆為觀止,嘖嘖稱奇。遙想當年達摩于四壁陰冷,蚊蟲肆虐,在漆黑山洞內參禪悟道,這是怎樣的一種堅韌,是佛法的力量嗎?我兒時非常淘氣,常因犯錯被大人懲罰面壁思過,面壁后又屢次不知悔改,看來這主動受苦與被動受苦結果是大相徑庭的,當然,我兒時的面壁和達摩老祖的面壁是不能相提并論,我只能在想象中去體會了。毗盧閣為寺內最后一進建筑,又稱千佛殿,是少林歷經劫禍而保存下來的最大一座明代建筑,殿內一座3米高的毗盧像銅像亦為明代遺物,殿內一幅“五百羅漢朝毗盧”的明代大型壁畫極為著名。然而毗盧殿最具特色的地方卻不在這里,而在地面上,有48個排列有序的陷坑,這便是著名的少林武僧習武練功時留下的腳踏坑,此為少林武學悠長的見證,與其他佛寺不同之處是,少林寺還以其武術稱著天下。少林僧人歷代習武,流傳各地,故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說。少林僧人從李世民時代起便不禁酒肉,八十年代開放以來,少林寺名揚四海,香火興旺,少林寺寺僧漸漸非常富有!富有又不禁酒肉,是不是一種考驗呢?僧人道行的高低跟衣服的顏色無關,可由他們身著的拼湊起來的袈裟的塊數來辨別,塊數越多,道行越高。或從他們頭頂的白點的個數來分辨,3、6、9點,點數越高,道行越高。以前少林寺的“點頂供佛”過程是將煮熟的糯米搓成小團放在頭頂上,搽上層油,戳根小木棍在團子上,然后點火,讓火苗將團子慢慢地融了,燙進頭皮,最后揭去頭頂的糯米疤,那糯米與腦袋瓜就永不分離了。和尚沒有一定道行是無緣享此殊榮的,曾有和尚因此燒壞了腦神經,所以,現在的少林和尚已廢棄了這種“點頂供佛”的方法。在少林寺,還會看到許多武館和一群群扎馬步、翻跟斗的小孩子,可見當地武風之勝。看著他們,讓我感覺迷茫——少林寺會帶給他們什么?他們的未來會怎樣?真正打出來的又能有幾個?少林寺塔林就坐落于少林寺旁側。他是歷代少林寺方丈的墓地,也是中國數量最多的古塔群。漫步其中,這里找到了一點點當年《少林寺》的影子。塔林眾塔形態各異,造型不一。塔頂或尖或方,由此可辨明其分屬于唐、宋、金、元、明、清不同朝代。塔的大小各不相同,顯示和尚道行高低是看這塔的層數。塔層有1、3、5、7層之分,層數多寡象征道行的高低。至于為何塔層均為單數,取和尚單身之意。另外,眾塔還有個人塔和公共塔之分,換言之就是獨葬與合葬的區別。塔林中究竟有多少座塔呢?塔的數目已成為少林寺一怪,據說當年乾隆御駕親臨,感懷于塔之層層疊疊,錯落有致,便命手下三員得力大將3次入林數塔。孰料3次數出了9個不同數字。龍顏大怒,當下命護駕500親兵每人立于一塔旁側,結果親兵盡數入林卻仍然不得其數。乾隆無奈,感慨說“塔林幻影”。塔林里添了幾座新塔,灰喜鵲漫步其間,右首一座簇新的覆缽式塔,是釋永信大師為其業師所建。塔身裝飾華美,六邊形的基座上刻有手機、筆記本電腦、轎車、子彈頭列車、游艇和飛機。“離欲”二字何解?實相已是虛妄,執著虛相又如何?在這天下第一名剎的塔林中,其寓意讓我茫然不得其所!站在高處,回望空門外,滿盛著一片絢爛景色。想起那句:“花氣襲人欲破禪”,錢默存對此曾有妙解,面對這無邊色相,持戒修佛更需要生信心。塔林其實極大。初入林中尚可見游客,深入林中,四周漸幽,清風過處,樹影婆娑,令人禁不住凝神聚氣,好似天人合一,清心安禪,心靜澄明,超然物外,沉浸在一片遠離塵世,深僻清幽的氛圍之中。少林童子功——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被尊為中岳。嵩山海拔1494米,東西綿延起伏60多公里,是黃河與淮河的分水嶺。山的主體由太室山、少室山東西兩座大山組成。嵩山處中原腹地,緊傍九朝古都洛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古洛陽通向東南廣闊平原的咽喉。盛世時,嵩山是帝王游賞、文士登臨的勝地;亂世時,嵩山則是兵家出入、強手匯集的所在。嵩山是佛教勝地,這里有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建于南北朝時(公元495年),當時印度僧人跋陀來中國傳教,在魏孝帝主持下建起該寺。由于寺地處少室山之陰的幽谷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在此首創禪宗,號稱“禪宗祖庭”,寺齡已有1500多年,規模氣派自恃不小,占地3萬平方米。由于被禪宗奉為初祖的達摩最早駐于此,因此,少林寺在佛教中的地位甚高。少林寺,可以看作是中國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說它有魅力,是指中國人對它的感情,它在國人心中的地位絕不次于紫禁城和長城。少林武功令天下人為之著迷,少林寺已成為許多人揮之不去的一個情結,是少年時代的一個夢。然而,你如果帶著夢去看少林寺,你肯定會失望的,它已不再是那座金庸筆下的深山古剎,它已經深入俗世,充斥著商業氣息,佛家的清幽肅穆早已無存。走近少林,先見高大的牌坊,少林寺的牌坊是最常見的那種造型。由三個“門”字形組成。右首門楣上書“禪字祖庭”,左首上面寫“武林勝地”,中間的兩座石柱上是一副對子:“少室山下禪林靜,五乳峰前鐘聲悠”,橫批“天下第一名剎”。行書筆走蛇形,龍飛鳳舞,與沉穩厚重的青灰色牌坊相得益彰。以前,少林弟子若想學成下山,必先闖過十八羅漢所擺的三關,少林寺的山門,是第一關,這里的牌坊是第二關。若闖關不成功,只能繼續苦練或從狗洞爬出。也許這外界的青山綠水,花花世界也是一層魔障,弟子們若不除去心魔,抵制誘惑,根本無法盡情施展所學,功成名就。的確,放下某些東西也能看清某些東西,闖關如此,生活亦是如此。朋友短信過來:“我心中的少林古剎應該是掩映在群山翠柏之中,高大的山門中傳來陣陣鐘聲禪唱”我回:“那只是電影中的鏡頭,如今的少林寺,不要帶著夢想游。”牌坊附近,已被店鋪、武館、停車場所包圍,傳入耳中的是陣陣叫賣聲和汽車喇叭的鳴叫聲。如果你站在山門前廣場四面望去,會發現少林寺更像一個繁鬧的廣場一角。 過了牌坊,再走一段路,少林寺的匾額醒然入目,那座并不高大卻讓世人熟悉的標志性建筑——少林寺山門。燙金的“少林寺”三字是康熙御筆親題的手跡,字風古勁,昭示著少林寺不同尋常的地位,據說價值3000兩黃金。其實,少林寺二十年代已經毀于兵禍,如今寺內建筑多為重建的,所存的一些明清建筑也都重新裝飾過。在建筑格局上,少林寺遵從典型的中土大乘佛教寺廟建筑格局,寺中除了三世佛祖、四大天王等與其他寺廟無異的佛像之外,頗具少林特色又給我印象很深的有下面幾處: 第一處令人駐足的是一塊3米多高的功德牌,它位于天王殿之前的碑林中,號為少林碑林之首。此碑為唐太宗李世民為感謝少林十三武僧搭救之恩而立。"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家喻戶曉,而這塊石碑見證了少林寺與皇家的獨特關系。此碑碑文為當時書法名家所書,惟右上角“李世民”三字為唐太宗親筆所寫,筆跡不遵法度,雄霸之氣撲面而來,在一片中規中矩的碑文中極為醒目。十三位少林武僧的法號列于其上,卻沒發現覺遠的名字。電影《少林寺》杜撰出個覺遠,卻捧出個功夫皇帝李連杰。大雄寶殿的偏殿櫥窗的旁邊矗著一口直徑2米的大鐵鍋。那是少林寺廚房燒菜做飯的大鍋。原先它被吊在半空,伙食房的和尚倒掛金鐘般用大鐵鍬翻炒菜肴,久而久之和尚們功力大增,功夫也水到渠成。沿著中軸線繼續前行是藏經閣。匾額由佛學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其中的“藏”字左邊少了一部分,這是有意之作,因為少林寺曾遭大火洗劫,因搶救及時,大部分經書得以保全。方丈室就在寺的中軸線上,住持釋永信大師事務繁忙,經常不在寺,門常是鎖著的。央視新聞頻道“面對面”欄目在這里播出過一期節目,王志在里面采訪釋永信大師,記得看到很多晃眼的裝飾,里面有背投電視和立式空調。對比弘一法師的遺照,一榻一席,天地之差。方丈:“長一丈,高一丈,面環一堵,為方丈。”方丈一詞的原義,取容膝即可的意思。 方丈釋永信大師頗富人本思想,將早課時間從晨四時推遲到五時,以減僧眾的辛苦。釋永信大師在網絡上公布易筋經和七十二絕技,弘揚中國武文化,重建少林品牌,金庸先生承認他所寫的七十二絕技是他的藝術創造。少林的地位其實未必在武,而在乎禪宗祖庭,武不過是破障的一途。在方丈室后面有一座小巧的殿堂, 即達摩亭,此亭亦稱“立雪亭”。傳說達摩曾在此亭中修行,其弟子慧可為求其真傳,立亭外三天三夜不去。時逢天降大雪,達摩謂其曰:欲得真傳,除非天雨紅血。惠可即引刀自斷左臂,繞殿三圈,血瀝雪上。達摩感其誠,即授其衣缽。慧可即為后世禪宗尊奉的二祖。如今少林僧人行禮時不用雙手合十,而只用單臂合十的獨特手勢是為了紀念這位“斷臂求法”的祖師爺。"立雪亭”另一側偏殿內是達摩祖師的影壁。當年達摩老祖在“達摩洞”內面對此石壁參禪九年,終于得道。而此石壁上達摩祖師的形象竟然依稀可辨,不由令人嘆為觀止,嘖嘖稱奇。遙想當年達摩于四壁陰冷,蚊蟲肆虐,在漆黑山洞內參禪悟道,這是怎樣的一種堅韌,是佛法的力量嗎?我兒時非常淘氣,常因犯錯被大人懲罰面壁思過,面壁后又屢次不知悔改,看來這主動受苦與被動受苦結果是大相徑庭的,當然,我兒時的面壁和達摩老祖的面壁是不能相提并論,我只能在想象中去體會了。毗盧閣為寺內最后一進建筑,又稱千佛殿,是少林歷經劫禍而保存下來的最大一座明代建筑,殿內一座3米高的毗盧像銅像亦為明代遺物,殿內一幅“五百羅漢朝毗盧”的明代大型壁畫極為著名。然而毗盧殿最具特色的地方卻不在這里,而在地面上,有48個排列有序的陷坑,這便是著名的少林武僧習武練功時留下的腳踏坑,此為少林武學悠長的見證,與其他佛寺不同之處是,少林寺還以其武術稱著天下。少林僧人歷代習武,流傳各地,故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說。少林僧人從李世民時代起便不禁酒肉,八十年代開放以來,少林寺名揚四海,香火興旺,少林寺寺僧漸漸非常富有!富有又不禁酒肉,是不是一種考驗呢?僧人道行的高低跟衣服的顏色無關,可由他們身著的拼湊起來的袈裟的塊數來辨別,塊數越多,道行越高。或從他們頭頂的白點的個數來分辨,3、6、9點,點數越高,道行越高。以前少林寺的“點頂供佛”過程是將煮熟的糯米搓成小團放在頭頂上,搽上層油,戳根小木棍在團子上,然后點火,讓火苗將團子慢慢地融了,燙進頭皮,最后揭去頭頂的糯米疤,那糯米與腦袋瓜就永不分離了。和尚沒有一定道行是無緣享此殊榮的,曾有和尚因此燒壞了腦神經,所以,現在的少林和尚已廢棄了這種“點頂供佛”的方法。在少林寺,還會看到許多武館和一群群扎馬步、翻跟斗的小孩子,可見當地武風之勝。看著他們,讓我感覺迷茫——少林寺會帶給他們什么?他們的未來會怎樣?真正打出來的又能有幾個?少林寺塔林就坐落于少林寺旁側。他是歷代少林寺方丈的墓地,也是中國數量最多的古塔群。漫步其中,這里找到了一點點當年《少林寺》的影子。塔林眾塔形態各異,造型不一。塔頂或尖或方,由此可辨明其分屬于唐、宋、金、元、明、清不同朝代。塔的大小各不相同,顯示和尚道行高低是看這塔的層數。塔層有1、3、5、7層之分,層數多寡象征道行的高低。至于為何塔層均為單數,取和尚單身之意。另外,眾塔還有個人塔和公共塔之分,換言之就是獨葬與合葬的區別。塔林中究竟有多少座塔呢?塔的數目已成為少林寺一怪,據說當年乾隆御駕親臨,感懷于塔之層層疊疊,錯落有致,便命手下三員得力大將3次入林數塔。孰料3次數出了9個不同數字。龍顏大怒,當下命護駕500親兵每人立于一塔旁側,結果親兵盡數入林卻仍然不得其數。乾隆無奈,感慨說“塔林幻影”。塔林里添了幾座新塔,灰喜鵲漫步其間,右首一座簇新的覆缽式塔,是釋永信大師為其業師所建。塔身裝飾華美,六邊形的基座上刻有手機、筆記本電腦、轎車、子彈頭列車、游艇和飛機。“離欲”二字何解?實相已是虛妄,執著虛相又如何?在這天下第一名剎的塔林中,其寓意讓我茫然不得其所!站在高處,回望空門外,滿盛著一片絢爛景色。想起那句:“花氣襲人欲破禪”,錢默存對此曾有妙解,面對這無邊色相,持戒修佛更需要生信心。塔林其實極大。初入林中尚可見游客,深入林中,四周漸幽,清風過處,樹影婆娑,令人禁不住凝神聚氣,好似天人合一,清心安禪,心靜澄明,超然物外,沉浸在一片遠離塵世,深僻清幽的氛圍之中。少林童子功——
關鍵字: 東西 嵩山少林寺 帝王 河南省 登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