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蘇墳抒懷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首膾炙人口、氣勢磅礴的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很多人可以倒背如流,也知道是北宋詞人蘇東坡所做。但如果問到東坡居士尸骨安居何處,知道的一定寥寥無幾。據《郟縣志》記載:蘇東坡“嘗愛郟山形勝類似鄉”,“類蜀之峨眉山也”,“美似家鄉峨眉山”,“遂有終焉之志”,“他日我死,貧不能歸,其葬我于是”。他仙逝以后就安葬在郟縣。由于我對蘇東坡悲天憫人的情懷景仰不已,對他選為百年之后厝身之所、景色旖旎、飽涵文化底蘊的“三蘇墳”心儀已舊,拘于時間和心緒,一直未能拜謁,恰好今兒晴空麗日,心神奕奕,干脆也忙里偷閑到“郟縣八景”【1】之一的“蘇墳夜雨”--三蘇墳風景區“神游”一番。抒發一下自己的幽古情思。三蘇墳風景區位于河南省中部郟縣縣城西北二十余公里處,背靠嵩山之陽,身處汝水之濱,臥于小峨眉山麓之下;由“三蘇墳”、廣慶寺、三蘇祠三部分組成;她得名于此處有“唐宋八大家”中的蘇洵(衣冠冢)、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墳塋。到“三蘇墳”游覽交通非常方便,從郟縣縣城坐車還用不到三十分鐘。我游覽時恰逢暖洋洋的春天,田地里的麥苗正好抽穗,金燦燦的油菜花散發著郁郁的清香,雪白的梨花簌簌飄散著,品味著周邊絢麗的景色,格外心曠神怡。我還未將田園風光盡收眼底,就到了三蘇墳風景區。將至“三蘇墳”門口,遠遠地便看見甬道兩側成雙成對屹然肅立的石柱、石馬、石羊、石人、石虎、石狗等等。雖然已經遭到人為的破壞,但都是久經風霜的宋代原物。輕蹉微步邁過黃塵踏上臺階進入“三蘇墳”院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由明代學者王尚絅(1478--1531年,字錦夫,號蒼谷,郟縣李口鄉人。“中州六子”之一)所建的石牌坊。額眉為“青山玉瘞”,楹聯為蘇軾《獄中寄子由》【2】的詩句:“是處青山埋忠骨,他年夜雨獨傷神”,均由王尚絅題寫。其中額眉“青山玉瘞”和眉陰“祭三蘇先文”題字為王尚絅臨摹蘇軾筆法。《獄中寄子由》乃蘇軾于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因“文字獄”“烏臺詩案”身陷囹圄時所做。如果我們了解這段歷史,也不免為守舊派與變法派由于政見不同導致的激烈爭斗最終發展到個人恩怨的排擠與打擊而噤若寒蟬。我想,在非左即右的教條下,即便豁達的東坡居士也難免有“覆巢之下,復有完卵?”的感慨。宋神宗時,蘇軾身為名義上的“守舊派”批評了“王安石變法”造成的弊端,引起了變法派的不滿。因此,王安石的黨羽以蘇軾做詩毀謗朝政、譏訕新法為名,將正在湖州任上的蘇軾逮捕。然后押回京都汴梁(今開封),囚禁在御史臺獄(因御史臺棲息眾多烏鴉又名烏臺)。蘇軾下獄后,長子蘇邁每日照料送飯。同時父子約定,如果有不祥之兆就送魚。有幾日因事蘇邁外出,請朋友代替送飯,蘇邁卻忘記告訴他這個秘密。結果朋友送了魚。這下可把一向以達觀自命的蘇東坡嚇得魂飛魄散,以為性命將絕。于是在局促不安中寫了這首凄楚悲涼的《獄中寄子由》,由獄卒梁成偷偷地送給蘇轍。慶幸的是,宋仁宗太后死前告訴宋神宗:可能是有人構陷蘇軾。宋神宗經過調查,核實并無毀謗朝廷一事。后因皇太后殯禮大赦天下,蘇軾在被關押了四個月零十二日后,于一零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被釋放。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蘇東坡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病卒于毗陵(今江蘇常州),根據他的遺囑:“即死,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銘。”(蘇轍《亡兄端明子瞻墓志銘》)其子蘇過等人經過長途跋涉將靈柩從常州運回。崇寧元年(1102年)閏六月二十日,蘇軾與先他故去的妻子王閏之合葬于“汝州郟城鈞臺鄉上瑞里嵩山峨眉山”(《蘇東坡年譜》,今郟縣茨芭鄉蘇墳村東南)。雖然蘇東坡已經入土,但天下并未讓他因此安靜。由于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蔡京實行黨錮,禍患再起。宋徽宗趙佶于崇寧元年九月下旨削除元符三年(1100)授予蘇東坡的官職。蘇東坡安葬于郟縣后,趙佶又下旨懲治“元祐奸黨”,并御筆親書“元祐奸黨碑”五字,在全國遍豎由蔡京撰寫碑文的“元祐奸黨碑”:皇帝即位,旌別淑匿,明信賞刑,黜元祐害政之臣,摩有佚罪,乃命有司夷列罪狀,第其首惡與其附麗者以聞,得一百二十人。皇帝命書刻之石,置端禮門前,永為萬世之臣戒。又詔京書之,將頒天下。臣竊惟陛下圣神英武,遵制揚功,彰善癉惡,以紹先烈,臣敢不揚休命,仰承陛下孝悌繼述之志耶。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臣蔡京謹書記。直到宋乾道六年(1170年),即蘇東坡下葬六十八年后,宋孝宗趙昚才“撥亂反正”,給蘇東坡“平反”,賜予蘇東坡“文忠公”的謚號:敕。朕承絕學于百圣之后,探微言于六籍之中。將興起于斯文,愛緬懷于故老。雖儀刑之莫睹,尚簡策之可求。揭為儒者之宗,用錫帝師之寵。故禮部尚書端明殿學士贈資政殿學士謚文忠蘇軾,養其氣以剛大,尊所聞而高明;博觀載籍之傳,幾海涵而地負;遠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聲;知言自況于孟軻,論事肯卑于陸贄。方嘉祐全盛,嘗膺特起之招;至熙寧紛更,乃陳長治之策。嘆異人之間出,驚讒口之中傷。放浪嶺海,而如在朝廷;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奪者峣然之節,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經綸不究于生前,議論常公于身后。人傳元佑之學,家有眉山之書。朕三復遺編,久欽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時。君子之道閽而彰,是以論世。讜九原之可作,庶千載以聞風。惟而英爽之靈,服我袞衣之命。可特贈太師。余如故。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首膾炙人口、氣勢磅礴的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很多人可以倒背如流,也知道是北宋詞人蘇東坡所做。但如果問到東坡居士尸骨安居何處,知道的一定寥寥無幾。據《郟縣志》記載:蘇東坡“嘗愛郟山形勝類似鄉”,“類蜀之峨眉山也”,“美似家鄉峨眉山”,“遂有終焉之志”,“他日我死,貧不能歸,其葬我于是”。他仙逝以后就安葬在郟縣。由于我對蘇東坡悲天憫人的情懷景仰不已,對他選為百年之后厝身之所、景色旖旎、飽涵文化底蘊的“三蘇墳”心儀已舊,拘于時間和心緒,一直未能拜謁,恰好今兒晴空麗日,心神奕奕,干脆也忙里偷閑到“郟縣八景”【1】之一的“蘇墳夜雨”--三蘇墳風景區“神游”一番。抒發一下自己的幽古情思。三蘇墳風景區位于河南省中部郟縣縣城西北二十余公里處,背靠嵩山之陽,身處汝水之濱,臥于小峨眉山麓之下;由“三蘇墳”、廣慶寺、三蘇祠三部分組成;她得名于此處有“唐宋八大家”中的蘇洵(衣冠冢)、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墳塋。到“三蘇墳”游覽交通非常方便,從郟縣縣城坐車還用不到三十分鐘。我游覽時恰逢暖洋洋的春天,田地里的麥苗正好抽穗,金燦燦的油菜花散發著郁郁的清香,雪白的梨花簌簌飄散著,品味著周邊絢麗的景色,格外心曠神怡。我還未將田園風光盡收眼底,就到了三蘇墳風景區。將至“三蘇墳”門口,遠遠地便看見甬道兩側成雙成對屹然肅立的石柱、石馬、石羊、石人、石虎、石狗等等。雖然已經遭到人為的破壞,但都是久經風霜的宋代原物。輕蹉微步邁過黃塵踏上臺階進入“三蘇墳”院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由明代學者王尚絅(1478--1531年,字錦夫,號蒼谷,郟縣李口鄉人。“中州六子”之一)所建的石牌坊。額眉為“青山玉瘞”,楹聯為蘇軾《獄中寄子由》【2】的詩句:“是處青山埋忠骨,他年夜雨獨傷神”,均由王尚絅題寫。其中額眉“青山玉瘞”和眉陰“祭三蘇先文”題字為王尚絅臨摹蘇軾筆法。《獄中寄子由》乃蘇軾于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因“文字獄”“烏臺詩案”身陷囹圄時所做。如果我們了解這段歷史,也不免為守舊派與變法派由于政見不同導致的激烈爭斗最終發展到個人恩怨的排擠與打擊而噤若寒蟬。我想,在非左即右的教條下,即便豁達的東坡居士也難免有“覆巢之下,復有完卵?”的感慨。宋神宗時,蘇軾身為名義上的“守舊派”批評了“王安石變法”造成的弊端,引起了變法派的不滿。因此,王安石的黨羽以蘇軾做詩毀謗朝政、譏訕新法為名,將正在湖州任上的蘇軾逮捕。然后押回京都汴梁(今開封),囚禁在御史臺獄(因御史臺棲息眾多烏鴉又名烏臺)。蘇軾下獄后,長子蘇邁每日照料送飯。同時父子約定,如果有不祥之兆就送魚。有幾日因事蘇邁外出,請朋友代替送飯,蘇邁卻忘記告訴他這個秘密。結果朋友送了魚。這下可把一向以達觀自命的蘇東坡嚇得魂飛魄散,以為性命將絕。于是在局促不安中寫了這首凄楚悲涼的《獄中寄子由》,由獄卒梁成偷偷地送給蘇轍。慶幸的是,宋仁宗太后死前告訴宋神宗:可能是有人構陷蘇軾。宋神宗經過調查,核實并無毀謗朝廷一事。后因皇太后殯禮大赦天下,蘇軾在被關押了四個月零十二日后,于一零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被釋放。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蘇東坡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病卒于毗陵(今江蘇常州),根據他的遺囑:“即死,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銘。”(蘇轍《亡兄端明子瞻墓志銘》)其子蘇過等人經過長途跋涉將靈柩從常州運回。崇寧元年(1102年)閏六月二十日,蘇軾與先他故去的妻子王閏之合葬于“汝州郟城鈞臺鄉上瑞里嵩山峨眉山”(《蘇東坡年譜》,今郟縣茨芭鄉蘇墳村東南)。雖然蘇東坡已經入土,但天下并未讓他因此安靜。由于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蔡京實行黨錮,禍患再起。宋徽宗趙佶于崇寧元年九月下旨削除元符三年(1100)授予蘇東坡的官職。蘇東坡安葬于郟縣后,趙佶又下旨懲治“元祐奸黨”,并御筆親書“元祐奸黨碑”五字,在全國遍豎由蔡京撰寫碑文的“元祐奸黨碑”:皇帝即位,旌別淑匿,明信賞刑,黜元祐害政之臣,摩有佚罪,乃命有司夷列罪狀,第其首惡與其附麗者以聞,得一百二十人。皇帝命書刻之石,置端禮門前,永為萬世之臣戒。又詔京書之,將頒天下。臣竊惟陛下圣神英武,遵制揚功,彰善癉惡,以紹先烈,臣敢不揚休命,仰承陛下孝悌繼述之志耶。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臣蔡京謹書記。直到宋乾道六年(1170年),即蘇東坡下葬六十八年后,宋孝宗趙昚才“撥亂反正”,給蘇東坡“平反”,賜予蘇東坡“文忠公”的謚號:敕。朕承絕學于百圣之后,探微言于六籍之中。將興起于斯文,愛緬懷于故老。雖儀刑之莫睹,尚簡策之可求。揭為儒者之宗,用錫帝師之寵。故禮部尚書端明殿學士贈資政殿學士謚文忠蘇軾,養其氣以剛大,尊所聞而高明;博觀載籍之傳,幾海涵而地負;遠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聲;知言自況于孟軻,論事肯卑于陸贄。方嘉祐全盛,嘗膺特起之招;至熙寧紛更,乃陳長治之策。嘆異人之間出,驚讒口之中傷。放浪嶺海,而如在朝廷;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奪者峣然之節,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經綸不究于生前,議論常公于身后。人傳元佑之學,家有眉山之書。朕三復遺編,久欽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時。君子之道閽而彰,是以論世。讜九原之可作,庶千載以聞風。惟而英爽之靈,服我袞衣之命。可特贈太師。余如故。并為《東坡全集》做了序文。根據孫汝聽《石雁塔題名記》記載:皇帝賜謚是由眉州太守何耆仲奏請朝廷,請求增謚的。朝廷命下之日,不問高下,相顧動色,歡聲如雷。看來給蘇東坡“平反”也是順應民情、眾望所歸了。蘇東坡安葬后,蘇轍“居許州(今許昌),復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許,號穎濱遺老。”(《宋史·蘇轍傳》)。由于蘇氏兄弟手足情深,蘇轍訓示子孫,希望與妻子史氏死后歸祔于蘇東坡身側(蘇轍《遷適歸祭東塋文》:兄軾已歿,遺言葬汝。轍與婦史夙約歸祔,常指庚冗,以敕諸子)。政和二年(1112年)與政和七年(1117年)蘇轍與史氏卒于穎昌(今許昌)后,均移葬于斯。因此,宋、金、元初稱之為“二蘇墳”。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郟縣尹楊允因謁廟而創祠焉,謂兩公之學實出其父老泉教也,雖眉汝之塋相望數千里,而其精靈之往來必陟降左右,蓋未始相遠。且墓必有祠。而兩公之宜祀,當推本攸自,遂置老泉衣冠瘞諸兩公冢右。”這時才有了三蘇祠和“三蘇墳”。穿過康熙四十七年重建、陳列碑刻的饗堂,信步繼續向前,便是祭壇。祭壇正對面為蘇洵衣冠冢,墓碑上書:宋老泉蘇先生墓;東北為蘇軾墓,上書:宋東坡子瞻蘇先生墓;西南是蘇轍墓,上書:宋穎濱子由蘇先生墓。墓葬的方式乃宋代“魚貫法”:由東北至西南方向一字排開。根據導游介紹:因蘇洵乃衣冠冢,早先只祭奠蘇東坡兄弟,以后才祭奠蘇老泉。吾等作為現代人,雖已不再行跪拜之禮,但發自肺腑的仰慕之情,緬懷之意確實難以言表。站在“三蘇墳”院內,蔥蔥蓊蓊古柏遮天蔽日,古色古香房舍引人幽思。如果幽靜的深夜游覽此地,便可感受“蘇墳夜雨”的妙趣:風聲緊促,雨珠橫斜,婆娑的樹影,搖擺的枝條,時而雨急,時而風驟。當你醒悟后才發覺,衣襟未動,發絲仍干。這便是“三蘇墳”特有的現象--“蘇墳夜雨”。“三蘇墳”還有一個獨特的現象,柏樹方向都朝向西南。傳說蘇洵父子安葬此地后,非常思念西南方向的家鄉:四川眉山,以至柏樹都有了靈性朝向西南,因而當地百姓將這些柏樹叫做“思鄉柏”。如今雖然有了科學解釋:東北角是個風口。但是這種解釋的確大煞風景。看來科學解釋也并非十全十美。蘇洵墳塋前的石香爐叫做摸福石。古代,在墳塋前的祭壇閉著眼睛轉三圈才可以摸,而今卻簡單了許多,只要閉著眼睛直接走過去便可。聽旁邊擺攤的算卦先生說,算好大概距離幾步,大膽直走就可以摸到。可是膽怯的游客沒下臺階就轉了方向,下了臺階就徑直鉆進了茂密幽深的柏樹林。把我們笑得腰眼直疼。當我摸的時候大膽倒是大膽,可是摸的時候卻左手香爐右手花瓶。也不知福兮禍兮。由于古代“三蘇墳”地處許(昌)洛(陽)孔道,歷代文人墨客官宦黎民趕考舉子都在此地祭奠蘇東坡父子。同時也留下了眾多碑刻,詩文,奇聞趣事。頗值歷數。不過讓我動情的還是兵罹之禍造成的“三蘇墳”的頹敗與文人由于對蘇洵父子的景仰而修繕“三蘇墳”留下的感人故事。金代詩人元好問在中原作官時曾多次拜謁此地,與隱居于此,對蘇氏情由獨衷的秦簡夫【3】相識且關系異常密切。并做有《送詩人秦簡夫歸蘇墳別業》:三月不見君,渴心欲生塵。論文一樽酒,雅道誰當陳?昨朝見君臨水句,乃知抽青配白非詩人。南山明月北山靈,恨君不作由東鄰。擊鮮為具非無好事者,天隨杞菊年年新。石田茅屋連蘇墳,兩兒力耕足養親。君詩或者昌晚節,不應道路長逡巡。白發習騷一幅巾,豐年鄉社樂閑身。蹇驢弛入醉鄉去,袖中知有眉山春。金哀宗天興二年(1233年)蒙古軍隊破城汴京(今開封)。元好問被俘后囚禁于聊城。后隱居著述不仕。元世祖至元年間(1271--1294年)元好問其子元叔儀中進士,元貞元年(1295年)起擔任汝州知州時便前往祭祀,并植松柏筑墻垣,修繕因戰亂遭受毀壞的“三蘇墳”。吳中吳節弟兄亦是四川眉山人氏。吳中明代景泰年間(1450--1456年)考中進士,英宗天順年間(1457--14**年)擔任河南按察使期間前來拜謁“三蘇墳”,見墳塋荒蕪,墻體頹圯,即著手修葺。但是還未完工,既被調離。明代憲宗十三年(1477年)其弟吳節調任河南右參政,吳中告訴他一定要完成未竟的事業。吳節到“三蘇墳”拜謁時,寫《謁二蘇先生祠墓》四首:恭謁二蘇先生祠墓四絕句,聊致景仰之私,非敢謂詩也,觀者幸恕其疏淺而改教之。心源落落懷先哲,王事勞勞不自由。有幸一杯桑落酒,臨風和淚奠封丘。小眉山下草芊芊,十母荒丘葬兩賢。讀罷殘碑望西蜀,故家喬木尚依然。二劉山擁小眉山,埋玉千秋羨二難。不獨文章為世范,一生忠義許誰攀。坐觀萬景得天全,到處相逢是偶然。今日祠前拜遺像,敢將心事愧先賢。然后種植松柏三萬株,新封“三蘇墳”,整修三蘇元代彩色塑像。奠定了今日“三蘇墳”的規模。工程完畢后。吳節帶領眾人在“三蘇墳”前祭奠。吳節在河南愛護黎民深受愛戴,百姓一再挽留,經明朝廷批準,吳節在河南由右參政升右布政使,后又擢升左布政使。乾隆五十年二月畢沅【4】由陜西巡撫調任河南巡撫。該年底畢沅來到“三蘇墳”前進行祭奠。現在畢沅所撰,由郟縣知縣康鐸命令刻制的《祭蘇文忠公文》石碑,仍舊保存完好。“三蘇墳”的真偽早已提出,在清代也引起了郟縣縣令張篤行的懷疑,直到一九七二年因村民挖地時發現蘇轍次子蘇適(音kuo;蘇適:字仲南,蘇轍次子)和妻子黃氏合葬墓及其墓志的發現。才算給爭議劃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三蘇墳”西邊一字排開六個墳墓便是蘇氏六公子(簟、符、箕、籥、筌、籌)墓。不過不久前又加了一個,如今雖然號稱“蘇氏七公子”墓,比較好聽一些,但是已經有名無實了。從“三蘇墳”出來,在三蘇祠的墻腳竟然發現了一條金黃色的蛇。正在觀望,她慢悠悠得鉆進了墻縫。我驚恐萬分地詢問了算卦先生,才知道驚蟄以后便有蛇出來。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此地沒有毒蛇,也不必害怕。我才稍微灑脫了些。不過三蘇祠東面的蘇東坡中年雕像卻沒有我的灑脫:他手握書卷,眉頭緊簇,他的達觀好象已經消失殆盡,悲天憫人的心境使之面容格外冷峻。但是,他又何曾想到,自己一片冰心,怎會遭受囹圄之苦。睹景生情,我未免開始為那些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擔憂起來。蘇東坡中年雕像下有兩個奇特的蛤蟆踏。蛤蟆踏在戰國時期楚公子郟敖建造、晉公子重耳避難讀書的郟縣崇正書院曾經有過,原為我國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毀壞。人們正為之惋惜的時候,卻在此發現了新的蛤蟆踏。發現蛤蟆踏也有一個離奇的說法。雕像樹立時,正好蘇東坡家鄉人前來參觀。從階梯走下去時竟然感到好象后面有人跟著。可是回頭一看,卻沒有任何人。他又走,這下沒有轉過身去,結果發覺是腳步發出的回音。所以當地人都說蘇東坡患了思鄉病,否則為什么偏偏在家鄉人面前發出共鳴呢?在蘇東坡雕像東北角是另一個蛤蟆踏。只要用手掌一拍,即會發出鳥叫的聲音。我們幾個一起拍手掌。還真找到了百鳥鬧春的感覺。或許這就是蘇東坡所期盼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反映吧。廣慶寺在“三蘇墳”西北300米處,根據《重修山門碑記》記載,廣慶寺“由宋仁宗敕修”。她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等主要組成。蘇東坡靈柩厝放此處時,蘇轍在此為蘇東坡進行了靈魂超度,等待先蘇東坡故去的妻子王閏之合葬(蘇轍《亡兄端明子瞻墓志銘》載:塋兆東南,精舍在焉,有佛有僧,往寓見堂。以須兄至,歸于丘林。太學之士數百人,相率飯僧慧林佛舍)。廣慶寺曾經更改名稱。宋高宗紹興九年(1139年)九月十九日圣旨載:“汝州郟城蘇軾墳寺,以旌賢廣惠寺為名。廣慶寺與三蘇墳近在咫尺,互相依賴,相得益彰。”清順治十六年(1660年)七月二五日的碑文記載:“郟邑西北有上瑞里峨眉山,蘇墳在焉,廣慶寺因而達焉。寺因墳而大顯,墳賴寺而永祀矣。”大雄寶殿上塑像還是元代衣著。其他文物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嚴重破壞。聽算卦先生說,有的石碑已被拖去修建水庫。現在保存下來的寥寥無幾的石碑也是遍體鱗傷。如果想象到這樣的結局,我想蘇洵父子也不會叫后人樹碑立傳,意圖永垂不朽吧。然而,我們看到的卻并非如此:人們總想通過樹碑立傳尋求寄托。但是,“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在浩浩湯湯的歷史長河中又怎么能通過這種方式來留名千古呢?最后的院落便是元代建造的三蘇祠:這里是蘇氏宗祠;供奉著蘇氏父子。蘇洵居中,蘇軾在左,蘇轍在右。蘇軾與蘇轍的位置正好與“三蘇墳”相反。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祠堂被辟為學校。一些人想砸毀元代三蘇彩色塑像。結果蘇氏子孫想出一個很好的保護措施:將塑像用磚石壘住,把毛潤之先生的畫像貼在堂前。當然誰也不敢造次把畫像撕下,于是塑像就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這不得不記入偉大領袖的功勞薄。出了東便門,便是為紀念蘇軾建造的“東坡碑林”。匾額乃書法家愛新覺羅·啟功在病榻上題寫。碑林是百位書法家書寫的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楷隸篆草,千姿百態,各領風騷。這里也有十分有趣的事情。建設碑林的時候,當地官員邀請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題寫蘇東坡的詞句。歐陽中石先生說,師傅不題弟子的詞(歐陽修是蘇氏的前輩)。他就題寫了另外的字。“東坡碑林”建成以后,把誰的題字擺在顯要的位置也使工作人員頭疼不已。選來選去,最后擺放在院落中間的是毛潤之先生氣吞山河,狂狷不羈的草書《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關鍵字: 三國 千堆雪 念奴嬌 豪杰 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