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花果山探源
十六世紀七十年代中葉,吳承恩一部《西游記》橫空出世。全書以其恢弘的氣度,廣博的知識,奇幻的色彩,生動有趣的人物,千回百轉的情節,三教合一的思想抓住了幾乎所有讀者的心。幾百年來人們或閱讀原著,或口耳相傳,把這部小說已徹底融入了中國人的心中,這個故事也具有了比歷史上玄奘取經更大的影響力。不僅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就連許多地名山名也給人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孫悟空的老家——花果山更是人們難以忘懷的地方。它不僅是“七十二福地”,更是孫悟空這個大無畏英雄破石而出,與天爭鋒的根據地。全國以花果山為名的山很多,起中影響較大的有兩種:一種說是連云港的花果山,另一種說是洛陽的花果山。今年暑假我們通過實地考察,掌握的大量資料,經過認真分析,最終認為:洛陽市宜陽縣的花果山是吳承恩著作《西游記》中花果山的原型,是孫悟空的老家,花果山根在河洛。主要證據有以下幾點:一、花果山位于九朝古都洛陽以西90公里的宜陽縣穆冊關,主峰海拔1831.8米。花果山原名女幾山,又名化姑山、瑤姑山、天幾山或女山。此山早在《山海經》中就有記載“女幾之山,洛水出焉,東注于江”、“又東北二十里,曰女幾之山”。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稱為“女機”。大唐《元和郡縣圖志》中稱“女幾之山在河南福昌縣(即唐詩人李賀的故里所在處)西南之四十里”。花果山之名最早見于北宋太宗太平年間(公元976—983年)成書的《太平寰宇記》,書中有云:“壽安縣(即今宜陽縣)岳頂山在縣西南,又西為花果山”。此書記載的花果山之名要早于吳承恩寫《西游記》大約600年,所以花果山之名絕不是后人附會杜撰的。自宋以后兩種名稱并傳于世。“乾隆十五年九月九日”所立之“重修西佛殿記”有云:“宜邑西南百里許有花果山,即女幾山也。昔有神女遺幾,故名之。后因山多奇花佳果,又名之花果山”則明確指出了花果山名稱的演變。至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續修的〈〈宜陽縣志〉〉時“女幾”之名尚見于多卷,此后則一直用花果山之名至今。二、花果山西北山腰有十八羅漢峰,其下有一花山廟(即花果山廟),始建于中唐時期。整個寺廟共有一百八十六間房,分為五進,分別供奉三藏法師,孫悟空,豬八戒,沙河尚以及白馬,廟內墻壁上有大型彩繪壁畫〈〈大唐圣僧西域取經記〉〉(以上據〈〈宜陽縣志〉〉記載)。寺內香火十分鼎盛,吸引著著四方游客及善男信女,可惜的是民國時期為了清剿盤踞廟內的土匪,寺廟焚于一旦。廟中原存碑刻百余,現今只余七十余處。在這些碑刻中,時間較早的要數康熙四十一年所刻的“重修花果山三祖殿碑”了,此碑距〈〈西游記〉〉成書僅百余年。且《西游記》成書于明末清初動亂之際,依照當時的文化傳播速度,《西游記》一書尚不可能在宜陽有如此影響。再者“花果山三祖殿”既然是重修,那必然是歷經了上百年的滄桑,況且人們對一個山名的認同至少要經過好幾代人,所以可見花果山之名確要早與《西游記》的成書。此后的碑刻中,“花果山”之名一直沿用。如“乾隆十五年歲次庚午仲春”所立之碑“重修齊天大圣孫佛老祖廟宇序”開篇便稱“花果之山,巍然高聳……美哉斯山,真仙境也。我孫佛老祖,廟宇實建此山……”。又如“乾隆十五年三月上巳旦”所立之碑“重建花果山(茅*衡)山廟碑記”亦有記載“……東南諸峰,耐觀奪目,素稱名山,為騷朋韻友、難婦耆稚之所星馳,則又推花果山為最。斯山也,即《西游記》所稱齊天孫佛成圣處也,故其廟在焉……”。又如“道光八年歲次戊子八日谷旦”所立之碑“建修齊天大圣木暖閣序”中說“蓋花果名山中州福地,實齊天大圣之所從出也,神通顯于上古,歸真原至唐代……”。這些石碑都明確指出了宜陽花果山即《西游記》中孫悟空的老家,同時也是“齊天孫佛成圣處”。三、《西游記》一書的作者吳承恩及書中的主人公唐僧均與洛陽有不解之緣。〈〈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就是洛陽人氏,他的出生地在洛陽市東35公里處的緱氏鎮陳河村,距離花果山約有125公里,并且玄奘出家的凈土寺里花果山也不遠。玄奘西天取經自西安出發,但取經回國后第一次受太宗召見卻是在洛陽。見駕完畢玄奘即前往白馬寺講經。這位聲震五印度,名動那蘭陀寺的高僧講經吸引了很多僧眾,其中就有當時和白馬寺齊名的靈山寺僧人(靈山寺距離宜陽縣城5公里處)。再者,玄奘自長安到洛陽所走的古官道出古函谷關途經宜陽,自然會對花果山有較多的了解。這樣,玄奘就和花果山結了緣 。隨著玄奘取經故事的神話化以及花果山聲名的擴大(列身于道教“七十二福地”),到了明代已在人們心中有了根深蒂固的影響。又據《吳承恩年譜》和《吳承恩小傳》記載,吳承恩曾經在洛陽居住過一段時間,自然會對花果山有所耳聞。這樣,玄奘的故事和花果山的傳說邊直接影響了他的創作,成了《西游記》一書的主要素材。四、花果山村民習俗一直供奉西佛,據統計占總戶數的90%左右。但此處所說的西佛卻不是西天如來釋迦牟尼佛,而是斗戰勝佛齊天大圣孫悟空。西佛在民間口語中又叫“孫佛”,民間說“斯神能祈福禳災,有禱必應”,所以“孫佛祠”在這里并不少見。當地居民家中正屋堂上多設有香案來來“供奉撫生老母、齊天大圣之神位”。有的家庭甚至把“齊天大圣之神位”設于祖宗牌位之上來受祀,每月初一,十五家家都要上香。另外,每年農歷三月三日上巳節和九月九日重陽節,花山廟都要舉行大型的廟會朝拜孫佛老祖。這些習俗源于何時已難考證,當地人也難以說清,只知道這些習俗是祖祖輩輩流傳至今的。五、花果山雄奇險峻,氣勢宏偉,奇峰、異石、茂林,曲溪、飛瀑、幽洞等圣境遍布各處,其中多數景點與《西游記》一書 有驚人的相似。未進公園大門便有一處名喚“板橋”,《西游記》一書中“鐵板橋”之名與它何其相似。順盤山路繼續前行數里,可至水簾洞。此洞通道高兩米許,寬亦兩米許,深七步。洞中開闊地帶有石猴、石桌等物。洞口瀑布狀如珠簾飛瀉而下。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花山廟北側危崖處的水簾洞。長約十五米,洞口寬不足一米,被巨石所掩,石中一縫正對洞口,可容一人通行。內洞四壁光滑,可容納四十余人。洞口泉水,飛流而下,狀如珠簾,五光十色,真乃是“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十六世紀七十年代中葉,吳承恩一部《西游記》橫空出世。全書以其恢弘的氣度,廣博的知識,奇幻的色彩,生動有趣的人物,千回百轉的情節,三教合一的思想抓住了幾乎所有讀者的心。幾百年來人們或閱讀原著,或口耳相傳,把這部小說已徹底融入了中國人的心中,這個故事也具有了比歷史上玄奘取經更大的影響力。不僅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就連許多地名山名也給人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孫悟空的老家——花果山更是人們難以忘懷的地方。它不僅是“七十二福地”,更是孫悟空這個大無畏英雄破石而出,與天爭鋒的根據地。全國以花果山為名的山很多,起中影響較大的有兩種:一種說是連云港的花果山,另一種說是洛陽的花果山。今年暑假我們通過實地考察,掌握的大量資料,經過認真分析,最終認為:洛陽市宜陽縣的花果山是吳承恩著作《西游記》中花果山的原型,是孫悟空的老家,花果山根在河洛。主要證據有以下幾點:一、花果山位于九朝古都洛陽以西90公里的宜陽縣穆冊關,主峰海拔1831.8米。花果山原名女幾山,又名化姑山、瑤姑山、天幾山或女山。此山早在《山海經》中就有記載“女幾之山,洛水出焉,東注于江”、“又東北二十里,曰女幾之山”。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稱為“女機”。大唐《元和郡縣圖志》中稱“女幾之山在河南福昌縣(即唐詩人李賀的故里所在處)西南之四十里”。花果山之名最早見于北宋太宗太平年間(公元976—983年)成書的《太平寰宇記》,書中有云:“壽安縣(即今宜陽縣)岳頂山在縣西南,又西為花果山”。此書記載的花果山之名要早于吳承恩寫《西游記》大約600年,所以花果山之名絕不是后人附會杜撰的。自宋以后兩種名稱并傳于世。“乾隆十五年九月九日”所立之“重修西佛殿記”有云:“宜邑西南百里許有花果山,即女幾山也。昔有神女遺幾,故名之。后因山多奇花佳果,又名之花果山”則明確指出了花果山名稱的演變。至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續修的〈〈宜陽縣志〉〉時“女幾”之名尚見于多卷,此后則一直用花果山之名至今。二、花果山西北山腰有十八羅漢峰,其下有一花山廟(即花果山廟),始建于中唐時期。整個寺廟共有一百八十六間房,分為五進,分別供奉三藏法師,孫悟空,豬八戒,沙河尚以及白馬,廟內墻壁上有大型彩繪壁畫〈〈大唐圣僧西域取經記〉〉(以上據〈〈宜陽縣志〉〉記載)。寺內香火十分鼎盛,吸引著著四方游客及善男信女,可惜的是民國時期為了清剿盤踞廟內的土匪,寺廟焚于一旦。廟中原存碑刻百余,現今只余七十余處。在這些碑刻中,時間較早的要數康熙四十一年所刻的“重修花果山三祖殿碑”了,此碑距〈〈西游記〉〉成書僅百余年。且《西游記》成書于明末清初動亂之際,依照當時的文化傳播速度,《西游記》一書尚不可能在宜陽有如此影響。再者“花果山三祖殿”既然是重修,那必然是歷經了上百年的滄桑,況且人們對一個山名的認同至少要經過好幾代人,所以可見花果山之名確要早與《西游記》的成書。此后的碑刻中,“花果山”之名一直沿用。如“乾隆十五年歲次庚午仲春”所立之碑“重修齊天大圣孫佛老祖廟宇序”開篇便稱“花果之山,巍然高聳……美哉斯山,真仙境也。我孫佛老祖,廟宇實建此山……”。又如“乾隆十五年三月上巳旦”所立之碑“重建花果山(茅*衡)山廟碑記”亦有記載“……東南諸峰,耐觀奪目,素稱名山,為騷朋韻友、難婦耆稚之所星馳,則又推花果山為最。斯山也,即《西游記》所稱齊天孫佛成圣處也,故其廟在焉……”。又如“道光八年歲次戊子八日谷旦”所立之碑“建修齊天大圣木暖閣序”中說“蓋花果名山中州福地,實齊天大圣之所從出也,神通顯于上古,歸真原至唐代……”。這些石碑都明確指出了宜陽花果山即《西游記》中孫悟空的老家,同時也是“齊天孫佛成圣處”。三、《西游記》一書的作者吳承恩及書中的主人公唐僧均與洛陽有不解之緣。〈〈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就是洛陽人氏,他的出生地在洛陽市東35公里處的緱氏鎮陳河村,距離花果山約有125公里,并且玄奘出家的凈土寺里花果山也不遠。玄奘西天取經自西安出發,但取經回國后第一次受太宗召見卻是在洛陽。見駕完畢玄奘即前往白馬寺講經。這位聲震五印度,名動那蘭陀寺的高僧講經吸引了很多僧眾,其中就有當時和白馬寺齊名的靈山寺僧人(靈山寺距離宜陽縣城5公里處)。再者,玄奘自長安到洛陽所走的古官道出古函谷關途經宜陽,自然會對花果山有較多的了解。這樣,玄奘就和花果山結了緣 。隨著玄奘取經故事的神話化以及花果山聲名的擴大(列身于道教“七十二福地”),到了明代已在人們心中有了根深蒂固的影響。又據《吳承恩年譜》和《吳承恩小傳》記載,吳承恩曾經在洛陽居住過一段時間,自然會對花果山有所耳聞。這樣,玄奘的故事和花果山的傳說邊直接影響了他的創作,成了《西游記》一書的主要素材。四、花果山村民習俗一直供奉西佛,據統計占總戶數的90%左右。但此處所說的西佛卻不是西天如來釋迦牟尼佛,而是斗戰勝佛齊天大圣孫悟空。西佛在民間口語中又叫“孫佛”,民間說“斯神能祈福禳災,有禱必應”,所以“孫佛祠”在這里并不少見。當地居民家中正屋堂上多設有香案來來“供奉撫生老母、齊天大圣之神位”。有的家庭甚至把“齊天大圣之神位”設于祖宗牌位之上來受祀,每月初一,十五家家都要上香。另外,每年農歷三月三日上巳節和九月九日重陽節,花山廟都要舉行大型的廟會朝拜孫佛老祖。這些習俗源于何時已難考證,當地人也難以說清,只知道這些習俗是祖祖輩輩流傳至今的。五、花果山雄奇險峻,氣勢宏偉,奇峰、異石、茂林,曲溪、飛瀑、幽洞等圣境遍布各處,其中多數景點與《西游記》一書 有驚人的相似。未進公園大門便有一處名喚“板橋”,《西游記》一書中“鐵板橋”之名與它何其相似。順盤山路繼續前行數里,可至水簾洞。此洞通道高兩米許,寬亦兩米許,深七步。洞中開闊地帶有石猴、石桌等物。洞口瀑布狀如珠簾飛瀉而下。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花山廟北側危崖處的水簾洞。長約十五米,洞口寬不足一米,被巨石所掩,石中一縫正對洞口,可容一人通行。內洞四壁光滑,可容納四十余人。洞口泉水,飛流而下,狀如珠簾,五光十色,真乃是“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經水簾洞向上,過三道練,攀三道關方至岳頂。一路上有蟹將峰、金剛臺、僧盼石、黑風口、蓮花臺、凌霄壁、通天梯等多處景點,均與《西游記》有關。其中僧盼石形狀酷似一披袈裟之僧人翹首期盼,據傳是唐僧被困遙望南海,期盼觀音大士相救。其上數米,有“慈航普渡”則為觀音救難之處。還有黑風口,又稱一線天,地勢險要,峭壁垂立。據傳為盜取袈裟的黑風怪所居之處。岳頂山北望有一山峰“狂犬吠天”,傳說是當年悟空大鬧天空之后,二郎神奉命捉拿,哮天犬助陣的化身。自岳頂到女幾峰(花果山主峰)途中有盤絲洞一處。花果山主峰東南有一石質山體,名喚曰“四僧朝佛”。四大奇峰突兀而出,按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之序排列,其形狀如師徒四人,神奇之至。四僧朝佛又東南一山梁上雄踞著一巨大的“飛來石”,當地人稱為摞摞石。此石高約十五米,周闊六十米,底部與山嶺接觸面積僅僅五平方米。從北望去,此石如半個仙桃落于崖下。相傳是在悟空與二郎神交戰時被劈開的,另一半現在處于洛寧縣內。另花果山以北約一公里處有一巨石于危崖之上,當地人稱唐僧石,每當云霧繚繞之際,此石便若隱若現,如同身批袈裟的唐僧正穿過云霧前往西天。而七峪嶺上直立而起,一柱擎天的山峰就是拴馬峰,相傳是唐僧的拴馬樁。花果山之中自然石猴,石龜,石蛙極多,形成了又一奇觀。如悟空議事、金雕戲群猴、尖頂猴石、戴帽猴石、神龜石、群蛙望鄉等等。其中悟空議事石在花果山的中部,海拔1400多米。石高約十米,面西背東而立,在它對面十米處群猴排列成為方陣,形如悟空征兵點將之勢。而神龜石則是一烏龜因偷食花果山靈芝而被齊天大圣使定身法定在了那里。花果山中與《西游記》故事有關的圣境不勝枚舉。如南天門、玉皇廟、大圣廟、高老莊、五里坡(在岳山頂可見如五指聳立,是悟空被如來佛壓住的地方)、凌霄殿、瑤池、玉皇泉、天鼓石、八戒石、妖魔峰、火焰山、十八羅漢峰、海螺峰(悟空奪走定海神針之后,四海龍王其兵征討的號角)、龍王洞等等,這些石景巧奪造化之功。《西游記》中不少的素材就是來源于此的。六、花果山歷來就是天下名山。“重修西佛殿碑記”中有云“晉時有玄晏先生與張軌隱此厥山,可列名山乎!”。唐有岑參寫《送梁判官歸女幾舊廬序》、有白居易寫《題裴晉公女幾山刻石詩后》、有韓愈寫《奉和裴相公東征途徑女幾山下》、有劉禹錫寫《三鄉驛樓伏睹玄宗望女幾山詩小臣裴然有感》,宋有蔡襄寫《雪中不見女幾山》、有邵雍寫《女幾山》、有張耒寫《女幾祠》,金有元好問寫《岳山道中》等等,一些著名的文人都留下了詩作。到了明末時候,吳中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慕名前來游玩,并留下了四幅傳世之作。此事在當時影響很大,想必吳承恩不會不知道吧!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11月18日,電視連續劇《西游記》中豬八戒的扮演者馬德華到宜陽花果山攀親,被授予高老莊村榮譽村民的稱號。2001年7月11日和12日,“美猴王”六小齡童在馬德華的陪同下到宜陽花果山攀親,被授予花果山村榮譽村民的稱號。這也可以算是人們對宜陽花果山的極大認同吧!其實,早在1991年文化部外事司專家王樂平教授一行十二人就對宜陽花果山進行了反復考證,綜合多方面的因素,得出結論:洛陽市宜陽縣花果山就是吳承恩《西游記》中的花果山。記得明朝時有個文人魏云霄曾有詩云:“諸天古剎半山中,此際周游上界通。疊嶂曾云濃待雨,清流遠水勢連空。法輪靜轉乾坤大,慧鏡明開日月同。竹映禪林春正普,好將仙酒醉東風”這不正是花果山神奇仙境的真實寫照?面對這如仙境如幻境的花果山難道我們還能不相信它就是吳承恩《西游記》中花果山的原型,是孫悟空的老家嗎?
關鍵字: 中國人 吳承恩 小說 影響力 西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