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寺記游
靈山寺位于葫蘆島市連山區山神廟鄉涼水井子村。今與影友流水行云前去采風游玩。 走近靈山,眼前數座石峰兀立,象塔?象筆?象人?一對情侶?不,又象對情猴。。。。 踏上白玉橋,心馳神往。一個又一個之字形盤山道把你帶進靈山,有一種唐僧取經,功德圓滿之感。這是一座剛剛修飾一新的獨特寺廟建筑群,說它獨特,建筑明顯與眾不同,b寺廟分為東西兩院,二層樓似傳統建筑又具西方古建筑特點,回廊周旋,曲徑相通,殿宇,樓閣,天橋布局精巧,組合對稱,精致宏偉。兩根石質大旗桿直插云天,上盤兩條彩色大龍生氣活現,加上樓閣雕塑的九龍壁,耀人眼目。f 靈山寺我老游已來過兩次,第一次是十年前寺廟倒塌,破損不堪,幾近荒蕪。第二次是兩年前正在整修,初露宏倪。這次已是今非昔比了,嶄新宏偉,精巧獨特的建筑群讓人眼睛一亮,禁不住有立即收入鏡頭之感。而那位流水行云早已飛奔高峰之上,在那里上串下跳,找角度。老游我只顧欣賞建筑美,那里跟得上他? 靈山寺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山是石灰巖結構,喀斯特地貌,滿山石洞數不勝數,上院是個地勢險要的天然大石棚,內中洞穴已建成廟宇,陽光從洞頂射進形成兩束頂天立地的光柱,可稱為一絕。此外高山之巔有石洞形成的天門,高山之下有石洞塌陷的大廳,還有一無底洞曲折撲溯迷離,曾有一群少年進去三天才出來。。。。 周巡大半天下了山,遇一看山老者嘮起此山傳說歷史。說此處明代屬蒙古少數部落地界,清代柳條邊離此不遠,靈山寺建于清嘉慶年間,有一清帝御賜大匾燒于文革,涼水井子村有一大廟最為興盛,是為下院,毀于一旦。見我們對歷史感興趣,老人神秘地告訴我們,山的西面有一大溝,怪石奇峰,據說那里有大遼國蕭天佐的墓地。于是我們又滿懷興致地走進空無一人的山谷,果然是怪石嶙峋,密林深處發現有古建筑遺址,斷墻殘瓦之中有數個盜洞,是否蕭天佐之墓不得而知,只有在殘墻斷壁之中感嘆,感嘆中老游我有幸拾到古瓷殘片一枚,真有些遼代特點,收藏起來算不虛此行。 此時已是傍晚,來到山門外,見不少村民搭鍋壘灶鋪開攤位,一打聽,原來明天是農歷四月十八,是娘娘廟會,嚯,來著了,正想看看民風民俗呢!索性找老鄉家住下,明天趕個廟會。今天農歷四月十八應是娘娘廟會,靈山寺沒有娘娘廟,但每年今天的廟會人是最多的,基本上是來自葫蘆島的,錦州的,朝陽的,據說過去興旺時,東三省的人都來朝拜靈山。這也許是因為東北唯此一處叫靈山?知道今天是廟會,昨晚就沒走,住在涼水井子村的一戶農家。巧的是鄰居家住的也是錦州的客人,他們是錦州老年自行車三隊的17名隊員。從早5點出發騎了6個點,11點到靈山。我們白天在山上巧遇,出于敬意,我們給他們拍下了合影,他們聽說今天是廟會也住下來。還是這些老年人會玩,你看,他們派人從附近集市上買來蔬菜,晚上在老鄉家自己造飯炒菜,另部分人干脆上炕打起麻將,而我們只好將就著老鄉家的飯菜,大米水飯,小蔥蘸醬。飯后,伴著隔壁的歡聲笑語,我們很快入睡,一宿無話。 早四時,我們就爬起,為趕早晨的陽光,匆匆上山選好位置架上了相機,今早的天空不是很好。前面的大山又向屏障一樣擋住了視線。我見流水行云在這里傻等,索性鼓足氣力向背后的頂峰爬去,待爬上頂峰早已大汗淋漓,晨風吹來,寒熱交加,而此時的晨陽則毫無動靜,我不禁放開喉嚨:啊---啊---啊!。。。。四周回音不絕。啊,好驕傲!是我喚醒了早晨,喚醒了群山!也許是我拉開了廟會的的序幕:遠處線條般的路上,依稀可見三三兩兩趕廟會的人們向這里聚集,太陽也忍不住了,在高高的云層中羞澀地漏出懶懶的散光。 我撥開荊棘,下去會合流水行云,半山中他還在那堅守崗位,今天的天空的確差勁,早七時,光線才勉強照到廟頂,我們勉強拍了幾張匆匆下山,而此時山下早已人流涌動了,人們匯聚在一個個連在一起的盤山道上向大廟涌來,幾處香火燃起,一縷縷柱子般的香煙沖向半空,我們在善男信女中穿梭,尋找我們需要的鏡頭,我們發現年輕的姑娘和小伙子們打扮的異常時髦,一群群歡笑著,有的還自發的跳起了霹靂,與那些磕頭拜佛的老人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廟會,倒成了年輕人放釋青春活力的最佳時機。 經過與一些老者的攀談我們了解到:目前靈山正在由一個有錢的附近礦主開發旅游,現在廟會除了燒香拜佛之外沒什么熱鬧,只不過現在是農閑,人們趁這個機會湊湊熱鬧,也順便討個吉利。即沒熱鬧,我們只好穿過摩肩接踵的人流,下了山。 山門外,別是一番天地:賣東西的格外興旺,趕集般連綿數里,叫賣聲連成一片,我們找到一家吃飯棚子,里面簡陋的桌凳,經營農家飯菜,水豆腐,小拌菜,爛烀豬蹄,木耳炒家雞蛋,開懷暢飲,老板是大嫂大娘,十分熱情,家里的現拔甜蔥,農家醬管夠,招徠附近老兩口攤的黃色大煎餅,哈哈,就是一個香!待酒足飯飽,早已不知南北,好容易找到道,已經被來往人流車輛堵死,走不了,咋辦?索性下了河套,挑一平展展大石,仰頭倒下,醉入夢境。真乃神仙我也!
關鍵字: 山神廟 建筑群 情侶 白玉 葫蘆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