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險“桐柏山”
從北向南云游到老家,因為陪伴父母,沒敢離家太遠,去過幾處旅游景點,風景各異,難以忘懷。但總覺得人工景點還有些不夠盡興,于是,決定攜幾個好友到桐柏深山老林里面探險,飽攬自然風光。通過策劃召集很快組建了一支由“五男二女”組成的“臨時探險別動隊”。“別動隊”略有分工,兩個身強力壯的男士手持鐮刀、繩索等頭前開路,另外兩個男士負責斷后,兩個女士負責解決野外食宿問題,我是司機兼現場總指揮。一行7人攜帶外出探險的工具及食物,從早上6點開始,向桐柏深山進發。 桐柏山巍峨險峻,綿延起伏,橫亙在豫鄂兩省之間,是千里淮河的發源地。“分水簾洞、太白頂、淮源、桃花洞”等是桐柏山最有特色的風景區,周邊有大小名峰數百座,山川秀麗,層巒疊嶂,還有千畝原始森林。上午9點許,我們到達第一個目的地之后,開始稍息調整,并準備好野外探險的準備工作,主要是檢查防身的武器和安身的工具。譬如,檢查鐮鉤、繩索、睡袋、防水衣服和鞋子,攜帶的干糧與洗漱用品,消毒濕紙巾、衛生紙、不銹鋼真空旅行保溫水壺,個人必備的藥品,創可貼、清涼油、眼藥水等,以及配備的無線對講機和指南針。當然,女士還有防曬油(霜)、護唇膏等。稍息期間,再做上幾個深呼吸,放松身心,可以忘卻都市的繁忙,能夠充分感受“天、地、人”之間的諧和關系。 9點30分,一切就緒后,“別動隊”的七名成員,把手搭疊在一起,“出發——耶”,大家信心十足地開始了徒步跋涉的探險行程。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攀登,大家感到有些疲憊,為緩解疲勞,我提議每人都要講一個關于桐柏山的故事,得到積極響應。諸如什么“大禹治水,盤古開天,孫悟空出世”等傳說故事都陸續誕生。因為桐柏山是盤古神話的發源地。盤古文化在桐柏山源淵流長,這里有盤古山、盤古洞、盤古斧、盤古墓等天下奇觀。尤其是對《西游記》的探討,明代大家“吳承恩”曾在嘉靖年間,出任與桐柏相鄰的新野縣令,期間多次到桐柏山觀光游覽,他根據“禹王鎖蛟”的故事及結合當地的水簾洞、花果山、通天河、太白頂、高老莊、老君堂等地名完成了傳世名著《西游記》。因此,《西游記》中許多方言都是桐柏方言,其景點描述與這里的景觀吻合。 精神糧食的享受,也解決不了身體的饑餓與困乏。上午11點,我們就找到一個小溪潺潺處,開始就餐。這個時候,不管吃什么,都感到非常可口,美美吃過后,還可以喝上這里爽口甘甜的泉水。飯后體力大增,一行七人又向深山老林進發。 沿途我們了解到,宗教文化在桐柏山也是主要特色。金臺山上的“金臺道館”,是南北朝時代南朝的四大道觀之首,張三豐曾在此修行過;清代乾隆晚期,桐柏山佛教昌盛,白云山系成為佛教圣地之一。太白頂上的“云臺禪寺”、水簾洞的“水簾寺”、桃花洞的“普化寺”等香火不絕,構成了桐柏山特色的宗教文化。桐柏山“水簾寺”與開封“相國寺”、洛陽“白馬寺”、登封“少林寺”等并稱為“中原四大名寺”。當然,最能夠引起當地山民自豪的還是蘇區文化。早在1925年夏,桐柏山就建立了黨組織。豫南工農革命軍、紅九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新四軍五師、三五九旅南下支隊等均在這里輾轉戰斗過,先后有1萬多名共產黨員、革命群眾在桐柏山獻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值得我驕傲的是,我外公當年就在這一帶與敵人、土匪周旋啊! 我們在行進中還看到不少野生動物,如水獺、青羊、野豬,據說還有老虎、獵豹和豺狼等。我們沿著風景景致不斷伸入,在山顛幾乎也看不到幾個山民,我們盡情地吶喊,聲音在山谷上空悠悠回蕩著,看著如同萬馬奔騰的行云,時而淡薄飄渺,時而綿長厚重,有的雄偉壯麗,有點變幻無常,大家都駐足欣賞。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溜走,很快就到了下午的5點鐘,兩個女隊員建議在此安營扎寨,以便慢慢欣賞這里風光秀麗的美景,大家一致同意,我們就趕快在山腰的避風處搭建起帳篷,架起簡易的“地灶”,開始忙于燒水、燒烤等野炊工作。 晚上,為了安全期間,我們商議由兩組男士,每組2人輪流在帳篷附近值班,并緊握信號彈,供緊急情況的時候點燃。我把自己安排在深夜最容易犯困、也是危險系數最大的寅時值班。寒風不停地吟唱,豺狼間斷地吼叫,心中真是發怵,熬到天色放亮,才敢把警惕性放松,我們終于戰勝了黑夜。 次日,匆匆早餐后,收起簡易帳篷又繼續前進。在山間小路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小蛇“擋道”,通常情況下,我建議把這些小懶蛇用長棍撥開,大家各行其道,互不傷害。隨著探險的伸入,山峰的海拔越來越高,這里山勢陡峭,千山萬壑,奇山異石眾多,山泉瀑布隨處可見,動植物南北交匯,相互滲透。令人開心的是,野生葡萄、山核桃、山楂、獼猴桃等越來越多,我們可以在欣賞美景的同時,還可以享受野生果實的美味。還是女隊員眼睛厲害,很遠就又看到了一片野生葡萄,一串串晶瑩透亮的葡萄,誘惑我們去攀登嘗鮮,正當大家唧唧喳喳快到山崖的時候,只見頭前開路的大個子,急忙俯下身子,打了個臥倒的手勢,然后,把手中的小錘使勁扔到山崖處,大家還在迷惑的時候,卻見眼前地上的野草瞬間劈開,倒向兩邊,一個青黑色的“木棍”呼嘯而過,周邊還有很濃的腥味,原來剛剛飛出來的“木棍”竟是一條蟒蛇。真的想象不到,蟒蛇會有這么大的威力,飛馳速度驚人,蟒蛇未到,草先倒了,乖乖,好險啊! 一切發生得太突然,還沒來得及看清出,蟒蛇就杳無音信了。事后我們聽大個子說,很早以前這里的蟒蛇很多,有時候還能與人進行肉搏斗啊,我們聽后才感到心驚肉跳、魂不附體。就像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中說的那樣,越是別人不易到達的地方風景越好,我們今天也感受到越是果實誘人的地方,險境可能就越多。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達到超越常規的境界,就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具有超強的意志,此外,別無捷徑可尋。于是,大家商議趕快撤離,因為武器有限,建議不再前行,等有機會再前往探險吧。 我們返回路上,匆匆撤離,特別留意周邊的環境,生怕再出現什么意外。桐柏山古往今來曾有不少帝王、文豪大家親臨攬勝,漢代劉邦、明代朱元璋、清代康熙、雍正等都在此撰文、御書過“墨寶”;漢代張良曾在太白頂隱居“辟谷”;西晉“聞雞起舞”的祖逖,也曾攜家眷遷居天目山;唐代李白到桐柏訪友,留下《尋高鳳石門山元丹丘》等詩作。據不完全統計,歷代文人墨客來這里賞景吟詩的不下百人,留下大量傳世作品。截止目前,已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游人來此觀光考察、祭祖探源。如果把這些自然、人文景觀資源,給予很好的開發保護,其開發前景廣闊,可以成為我國壯麗河山的代表,值得大家來此探險呵,不過,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確保萬一啊! 從北向南云游到老家,因為陪伴父母,沒敢離家太遠,去過幾處旅游景點,風景各異,難以忘懷。但總覺得人工景點還有些不夠盡興,于是,決定攜幾個好友到桐柏深山老林里面探險,飽攬自然風光。通過策劃召集很快組建了一支由“五男二女”組成的“臨時探險別動隊”。“別動隊”略有分工,兩個身強力壯的男士手持鐮刀、繩索等頭前開路,另外兩個男士負責斷后,兩個女士負責解決野外食宿問題,我是司機兼現場總指揮。一行7人攜帶外出探險的工具及食物,從早上6點開始,向桐柏深山進發。 桐柏山巍峨險峻,綿延起伏,橫亙在豫鄂兩省之間,是千里淮河的發源地。“分水簾洞、太白頂、淮源、桃花洞”等是桐柏山最有特色的風景區,周邊有大小名峰數百座,山川秀麗,層巒疊嶂,還有千畝原始森林。上午9點許,我們到達第一個目的地之后,開始稍息調整,并準備好野外探險的準備工作,主要是檢查防身的武器和安身的工具。譬如,檢查鐮鉤、繩索、睡袋、防水衣服和鞋子,攜帶的干糧與洗漱用品,消毒濕紙巾、衛生紙、不銹鋼真空旅行保溫水壺,個人必備的藥品,創可貼、清涼油、眼藥水等,以及配備的無線對講機和指南針。當然,女士還有防曬油(霜)、護唇膏等。稍息期間,再做上幾個深呼吸,放松身心,可以忘卻都市的繁忙,能夠充分感受“天、地、人”之間的諧和關系。 9點30分,一切就緒后,“別動隊”的七名成員,把手搭疊在一起,“出發——耶”,大家信心十足地開始了徒步跋涉的探險行程。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攀登,大家感到有些疲憊,為緩解疲勞,我提議每人都要講一個關于桐柏山的故事,得到積極響應。諸如什么“大禹治水,盤古開天,孫悟空出世”等傳說故事都陸續誕生。因為桐柏山是盤古神話的發源地。盤古文化在桐柏山源淵流長,這里有盤古山、盤古洞、盤古斧、盤古墓等天下奇觀。尤其是對《西游記》的探討,明代大家“吳承恩”曾在嘉靖年間,出任與桐柏相鄰的新野縣令,期間多次到桐柏山觀光游覽,他根據“禹王鎖蛟”的故事及結合當地的水簾洞、花果山、通天河、太白頂、高老莊、老君堂等地名完成了傳世名著《西游記》。因此,《西游記》中許多方言都是桐柏方言,其景點描述與這里的景觀吻合。 精神糧食的享受,也解決不了身體的饑餓與困乏。上午11點,我們就找到一個小溪潺潺處,開始就餐。這個時候,不管吃什么,都感到非常可口,美美吃過后,還可以喝上這里爽口甘甜的泉水。飯后體力大增,一行七人又向深山老林進發。 沿途我們了解到,宗教文化在桐柏山也是主要特色。金臺山上的“金臺道館”,是南北朝時代南朝的四大道觀之首,張三豐曾在此修行過;清代乾隆晚期,桐柏山佛教昌盛,白云山系成為佛教圣地之一。太白頂上的“云臺禪寺”、水簾洞的“水簾寺”、桃花洞的“普化寺”等香火不絕,構成了桐柏山特色的宗教文化。桐柏山“水簾寺”與開封“相國寺”、洛陽“白馬寺”、登封“少林寺”等并稱為“中原四大名寺”。當然,最能夠引起當地山民自豪的還是蘇區文化。早在1925年夏,桐柏山就建立了黨組織。豫南工農革命軍、紅九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新四軍五師、三五九旅南下支隊等均在這里輾轉戰斗過,先后有1萬多名共產黨員、革命群眾在桐柏山獻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值得我驕傲的是,我外公當年就在這一帶與敵人、土匪周旋啊! 我們在行進中還看到不少野生動物,如水獺、青羊、野豬,據說還有老虎、獵豹和豺狼等。我們沿著風景景致不斷伸入,在山顛幾乎也看不到幾個山民,我們盡情地吶喊,聲音在山谷上空悠悠回蕩著,看著如同萬馬奔騰的行云,時而淡薄飄渺,時而綿長厚重,有的雄偉壯麗,有點變幻無常,大家都駐足欣賞。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溜走,很快就到了下午的5點鐘,兩個女隊員建議在此安營扎寨,以便慢慢欣賞這里風光秀麗的美景,大家一致同意,我們就趕快在山腰的避風處搭建起帳篷,架起簡易的“地灶”,開始忙于燒水、燒烤等野炊工作。 晚上,為了安全期間,我們商議由兩組男士,每組2人輪流在帳篷附近值班,并緊握信號彈,供緊急情況的時候點燃。我把自己安排在深夜最容易犯困、也是危險系數最大的寅時值班。寒風不停地吟唱,豺狼間斷地吼叫,心中真是發怵,熬到天色放亮,才敢把警惕性放松,我們終于戰勝了黑夜。 次日,匆匆早餐后,收起簡易帳篷又繼續前進。在山間小路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小蛇“擋道”,通常情況下,我建議把這些小懶蛇用長棍撥開,大家各行其道,互不傷害。隨著探險的伸入,山峰的海拔越來越高,這里山勢陡峭,千山萬壑,奇山異石眾多,山泉瀑布隨處可見,動植物南北交匯,相互滲透。令人開心的是,野生葡萄、山核桃、山楂、獼猴桃等越來越多,我們可以在欣賞美景的同時,還可以享受野生果實的美味。還是女隊員眼睛厲害,很遠就又看到了一片野生葡萄,一串串晶瑩透亮的葡萄,誘惑我們去攀登嘗鮮,正當大家唧唧喳喳快到山崖的時候,只見頭前開路的大個子,急忙俯下身子,打了個臥倒的手勢,然后,把手中的小錘使勁扔到山崖處,大家還在迷惑的時候,卻見眼前地上的野草瞬間劈開,倒向兩邊,一個青黑色的“木棍”呼嘯而過,周邊還有很濃的腥味,原來剛剛飛出來的“木棍”竟是一條蟒蛇。真的想象不到,蟒蛇會有這么大的威力,飛馳速度驚人,蟒蛇未到,草先倒了,乖乖,好險啊! 一切發生得太突然,還沒來得及看清出,蟒蛇就杳無音信了。事后我們聽大個子說,很早以前這里的蟒蛇很多,有時候還能與人進行肉搏斗啊,我們聽后才感到心驚肉跳、魂不附體。就像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中說的那樣,越是別人不易到達的地方風景越好,我們今天也感受到越是果實誘人的地方,險境可能就越多。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達到超越常規的境界,就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具有超強的意志,此外,別無捷徑可尋。于是,大家商議趕快撤離,因為武器有限,建議不再前行,等有機會再前往探險吧。 我們返回路上,匆匆撤離,特別留意周邊的環境,生怕再出現什么意外。桐柏山古往今來曾有不少帝王、文豪大家親臨攬勝,漢代劉邦、明代朱元璋、清代康熙、雍正等都在此撰文、御書過“墨寶”;漢代張良曾在太白頂隱居“辟谷”;西晉“聞雞起舞”的祖逖,也曾攜家眷遷居天目山;唐代李白到桐柏訪友,留下《尋高鳳石門山元丹丘》等詩作。據不完全統計,歷代文人墨客來這里賞景吟詩的不下百人,留下大量傳世作品。截止目前,已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游人來此觀光考察、祭祖探源。如果把這些自然、人文景觀資源,給予很好的開發保護,其開發前景廣闊,可以成為我國壯麗河山的代表,值得大家來此探險呵,不過,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確保萬一啊!
關鍵字: 別動隊 旅游景點 桐柏山 策劃 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