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兵中原行之南陽醫圣祠
千載流芳的醫圣祠 從漢畫館出來走上車站路,隨手喊過一輛出租車到了位于城南(白河北)仲景路南端附近,東關溫涼河畔的醫圣祠。 醫圣祠前是一個大大的停車場,走到停車場盡頭可以看到醫圣祠的全貌。這是一座座落在平臺上的當代仿建的漢代建筑。白色的墻、中國紅的腳線、金色的琉璃瓦,看上去就覺得相當舒服。大門主建筑外東西側是兩座闕,雖然沒有見過真的漢闕,但是這座仿造的闕也好歹讓我見識了什么是闕。闕早期是警戒作用的,后逐漸淪為裝飾,漢代的畫像中常會看到這種建筑。在我國現存的漢闕已經沒幾座了,好像散落在河南嵩山、四川西康、雅安等地。細看這兩座闕,并不是等高的,這就是古建筑書籍中說起過的子母闕形式。闕的立面上各嵌著一個鳥形物體,這在古代應該叫朱雀,是守衛南方的神獸。闕立在整個建筑群最南端,所以上懸朱雀是非常正確地。 大門上方是郭沫若寫的醫圣祠的匾額。醫圣祠當然是祭祀醫圣的。東漢末年,社會動蕩,英雄輩出,各地軍閥相互爭搶地盤。這就導致了連續的疫病發生,張氏家族也十去其七,張仲景從此行醫,并活人無數。由于他在長沙太守任上時,常在大堂上為治下病患診治,傳承至今,演變成了中醫“坐堂”稱謂的典故。 門庭內有一很大的石屏,上面刻了一篇張仲景的傳記,記錄了張仲景從行醫到被譽為“醫圣”的輝煌一生。石屏另一面是張仲景對中醫作出杰出貢獻的行醫心得《傷寒雜病論》的緒言,醫圣在這篇文字中詳細記述了自己行醫的原因。 甬道中間矗立著一尊張仲景的塑像,在塑像左右的綠化帶中,還掩映著四尊中國古代著名醫師的塑像。 紅色的陵園正門兩側是兩座仿漢鐘樓——以春臺和秋風命名,《傷寒雜病論》被后世奉為醫學《春秋》,故兩樓取此意命名。進門兩側是兩排附屬建筑,主要介紹中醫知識、器件,以及張仲景著作。 正中就是醫圣的陵寢了。張仲景在三國形成前一年的公元219年逝世,直至晉代才被迎回家鄉南陽隆重安葬。如今,墓穴上蓋起了仿漢的亭子,給醫圣擋風遮雨。墓用青磚砌成,是傳統的漢墓樣式。墓穴四周各有一個石雕羊頭探出,有吉祥的寓意,而頂部的蓮座則暗示醫圣潔身自好,醫德高尚。 后部的祠堂正在大興土木,刺鼻的味道令人無法接近,只能放棄了參觀。
關鍵字: 東關 中國 停車場 出租車 琉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