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特色鄉音—嗩吶巫音
嗩吶巫音
湖北保康縣巫音(嗚音)調是荊楚文化的重點組成部分,是隨著楚國的興起發展而由民間走入宮庭的音樂。巫音調演奏樂器由馬鑼、小鑼(包鑼)、戰鼓、小釵、大釵(俗稱葉子)、長號、嗩吶2支(比現通用的粗長)組成,由5人或6人演奏,巫音調的主要表現器樂為嗩吶。古時演奏者坐在宮庭遙池對面的云臺上,故稱“云臺師”。
巫音調在楚國時期被奉為國樂,主要用于表現祭祀、祭祖、祭火種(相傳的楚民族祖先),現在民間適用的場合為白事、搬家。巫音調的主要特點:一是幽暗、詭譎、較神秘;二是音調上,嗩吶演奏八孔音時發出的嗚嗚之聲(故稱巫音亦嗚音),揉音(即閃音)較多;三是結構原始、粗獷。
巫音調隨著楚國及楚文化的衰落又逐漸流入民間。1987年,縣文化局,文化館及武漢音樂學院專家到保康縣進行挖掘整理,巫音調曲目60個完整記錄下來,拍攝了演奏照片,畫了演奏器樂圖解,整理編入《保康民間嗩吶鑼鼓曲》第二集,同年,保康巫音調全部曲目被《中國民間三套集成?湖北卷》收入出版,將保康巫音調單列為省民間器樂界的13類(此前全省器樂只有12類)。確立了巫音調在全省音樂界的地位。
嗩吶巫音演奏最完整的叫王述金, 男,現年47歲,家住保康縣馬良鎮十字沖村, 自幼隨父學習演奏巫音調技巧,現從事演奏達35年。
關鍵字: 樂器 民間 湖北 通用 長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