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歷史遺跡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古尸還原圖
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對我國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均有巨大價值,其出土文物異常珍貴。從三號墓中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經考證,比《黃帝內經》(成書于春秋戰國時代)可能還要早,書中記載了52種疾病,還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共載方280多個,所用藥物計240多個。這是我國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劑。《五十二病方》的發現,補充了《內經》以前的醫學內容,是一份非常珍貴的醫學遺產。
馬王堆三座漢墓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絕大多數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種漆器,制作精致,紋飾華麗,光澤如新。珍貴的是一號墓的大量絲織品,保護完好。品種眾多,有絹、綺、羅、紗、錦等。有一件素紗禪衣,輕若煙霧,薄如蟬翼,該衣長1.28米,且有長袖,重量僅49克,織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奪。出土的帛畫,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描寫當時現實生活的大型作品。還有彩俑、樂器、兵器、印章、帛書等珍品。
一號漢墓的彩繪漆棺,色澤如新,棺面漆繪的流云漫卷,形態詭譎的動物和神怪,體態生動,活靈活現,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三號墓出土的10多萬字的大批帛書,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資料。帛書的內容涉及古代哲學、歷史、和科學技術許多方面。經整理,共有28種書籍,12萬多字。另外還有幾冊圖籍,大部分都是失傳的佚書。二號漢墓出土的地形圖,其繪制技術及其所標示的位置與現代地圖大體近似,先后在美國、日本、波蘭等國展出,評價極高,譽為“驚人的發現”。
1號墓和3號墓的棺槨都保存相當完整,結構大體一致,但規模有一定的差別。1號墓的龐大槨室和4 層套棺,采取扣接、套榫和栓釘接合等方法制作而成,約用木材52立方米。槨室用厚重的松木大板構筑,長6.73米,寬4.9米,高2.8米,下置墊木和兩層底板,再樹4塊壁板和4塊隔板,便形成居中的棺房和四周的邊箱,上部覆蓋頂板和兩層蓋板。4層套棺用梓屬木材制作,內壁均髹朱漆,外表則各不相同。外層的黑漆素棺體積最大,長2.95米,寬 1.5米,高1.44米,未加其他裝飾。第2層為黑地彩繪棺,飾復雜多變的云氣紋及形態各異的神怪和禽獸。第3層為朱地彩繪棺,飾龍、虎、朱雀和仙人等祥瑞圖案。第 4層為直接殮尸的錦飾內棺,蓋棺后先橫加兩道帛束,再滿貼以鋪絨繡錦為邊飾的羽毛貼花錦。3號墓的槨室南邊箱多一縱梁。套棺3層,外棺和中棺的外表均髹棕黑色素漆,未加其他裝飾,內棺則在加帛束之后滿貼以絨圈錦為邊飾的繡品。 2號墓從殘存的痕跡看來,結構和 1、3號墓有所不同,槨內置2層棺。
關鍵字: 關節 歷史 瀏陽河 湖南省 馬王堆漢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