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首次東江漂流
我在黃草鎮工作十二年,直接見證了影響黃草經濟發展的幾件大事,在所有大事中,令我最難忘的是首次東江漂流。 東江漂流(當時叫浙水河漂流或浙水漂流)地處資興市黃草鎮(當時叫黃草鄉,1993年撤鄉設鎮)羊興、源興、龍興三個村,全長28km,在未修建移民造血工程浙水電站之前,它是羊興村木材外銷的主要通道。1989年11月,我從蓼市鄉(后撤鄉設鎮改為蓼江鎮)調到黃草工作時,尚未聽說“漂流”二字。記得在1991年上半年召開的鄉黨委民主生活會上,大家議論黃草經濟如何發展時,有一位鄉領導根據時任資興市常務副市長黃誠的指示提出在羊興浙水河搞漂流,鄉黨委、政府領導成員討論時認為在黃草搞漂流是一件可望不求的難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更沒有制定抓旅游促旅游、興旅游的具體措施。1992年8月底,資興市委對黃草鄉黨委、政府班子進行了調整,組建了以黃亞林同志為班長的新一屆黨委、政府領導班子。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到位后,迅速圍繞“如何加速黃草經濟發展”進行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在當年10月召開的黃草鄉第七次黨代會上正式提出了“立足山水資源,開發東江漂流”的口號,至此,東江漂流列入黃草經濟工作的重要議程。 東江漂流沿河兩岸到底是些什么情況,東江漂流能否象猛洞河漂流一樣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帶著這些問題,黃草的主要領導反復思考,多次研究,最終決定,一方面積極向上級領導和旅游部門匯報,爭取領導重視,盡可能將東江漂流納入資興的重點旅游開發項目;另一方面由肖平亮同志負責(時任黃草鄉黨委委員,主管辦公室、宣傳工作),李芳光協調(時任資興市旅游局副局長,開發東江漂流的主要倡儀者),羊興村配合,認真做好首次漂流籌備工作。 1993年7月16日那天上午,天氣晴朗。由郴州市旅游局(當時為郴州地區旅游局)、資興市委宣傳部、資興市旅游局、黃草鎮等單位抽調的20名首批東江漂流試漂人員全部到位。我們備足必備用品后全部集中在羊興村浙水組河邊的大橋下。漂流伐由幾十根大小不一的杉木分上下兩層扎成,每個杉木排可坐10人,由前后兩名水手掌握著杉木排前進的方向和速度。11時許,在進行簡短的漂流安全知識講解后,我們懷著膽怯而又興奮的心情坐上了杉木排。隨著一聲令下,兩艘杉木排載著20名試漂勇士順流而下,穿梭于急流險難之中,頓時消失的無影無蹤。河道時寬時窄,河水時而湍急,時而平靜。湍急之時,杉木排向脫弦之箭飛快地向前沖去,每個的心都提提到了嗓子眼,神經繃得緊緊地,唯恐自己掉進湍急的河水中。而到河道寬闊處,杉木排則靜靜的漂在河面上,如處子般的“凌波微步”。此時此刻才能盡情地欣賞兩岸的古木參天,傾聽兩岸的鳥語猿鳴,甚至還可從清澈見底的江中捧一捧江水,將雙腳浸于水中,零距離體驗浙水的清涼舒適。這時,水手突然扯起嗓子唱起了當地的民歌,歌聲粗獷而動聽,歌聲赤裸而熱烈,我們聽著,慢慢地附和起來,緊繃的神經慢慢地松弛起來。 后面那艘杉木排慢慢地靠近,不時傳來陣陣贊嘆聲,不時地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創設如此仙境般的美。 我們幽哉樂哉地穿梭于嵯峨險峻、植被繁茂的浙水大峽谷,盡情地欣賞著浙水峽谷這幅絕妙無倫的長幅畫卷。突然,一捧清涼的河水潑到我的背上,我側頭一看,原來是對面杉木排的同事向我們挑起“水戰”。這還了得,在我的鼓動下,我們奮起反抗,水花在上空舞動起來。兩邊的勇士越戰越勇,睜不開眼睛,只知道不停地潑水,進攻。兩只排子糾纏在河面上,排子上空的空氣也熱鬧起來,歡笑聲夾著水嘩聲回蕩飄揚在整個浙水的上空。此時此刻,唯一能感覺到的是內心深處的激動和喜悅,是在遠離城市緊張生活的河面上的一種歡快、愉悅、合作、友誼還有放松。 山移水轉,銀浪催舟。兩小時后杉木排駛入了平靜的東江湖,有驚無險的東江漂流結束了。試漂成功后,鄉黨委、政府迅速啟動了東江漂流開發項目,在上級黨委和有關部門及全鄉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較短時間內完成了東江漂流的規劃、配套項目建設和相關服務工作,促成了1995年7月8日資興東江漂流的對外首漂節,加快了建設資興旅游名市和黃草旅游名鎮的步伐,帶動了資興特別是黃草經濟的快速發展。十多年過去了,昔日養在深閨無人識的東江漂流搖身一變已成為享譽海內外的“中國生態第一漂”。看著東江漂流愈發顯示出其無窮魅力,一步步成為資興旅游經濟新的增長點時,心中不由地生起了對自己和曾經乘排勇闖急流險灘、首次東江漂流的勇士們的幾份敬意。
關鍵字: 影響 水 漂流 資興市 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