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臺
為了以后的演出吉利祥和,在古秦州,凡新建一座戲樓(舞臺),首先要“踩臺”(亦稱“打臺”、“破臺”)。主演踩臺戲的演員,必須是德高望重的老藝人。
過去對“踩臺戲”非常重視,一定要選擇黃道吉日。踩臺的這天,首先要“封門”,即在前臺口橫拉一條二丈四尺長的紅線繩,上下“馬門”(演員出入之門)以桃、柳樹枝綁成“×”狀木架,禁止任何人出入。舞臺九龍口(即前臺兩側)兩邊各放一個火盆,內盛干柏葉、喜鵲窩、香等物,以備用時燃燒,臺中靠后處設香案,內擺高座(供“天官”坐);左右亦設香案,內是低座(供“靈官”坐)。舞臺四周張貼著寫有“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等話句的字條。
踩臺前夕,演員不得與女人同房,并要“忌口”,不能吃蔥、蒜等物。在登臺化裝之前,必先盥手、洗臉,名曰“凈身”。飾“天官”、“靈官”的演員,各口含一個銀元;扮演其他角色者及舞臺文武樂隊和工作人員,口內亦要含錢(銅元),名曰“封口”。此后不準隨便說話。主演天官、靈官者,先點燃三張黃表紙,通身三繞,然后才可進行化裝。前后異常靜穆,令人生畏。踩臺戲的人物角色有“天官”、“靈官”、“咬雞仙”、“劉海”和敬香的男女老幼百姓等,多則十余人,少則六七人。
踩臺戲以鼓師擂鼓為號。頭陣鼓響,準備工作開始,封臺、封門、演員含錢、凈身、化裝;二陣鼓響,演員著裝,前臺點蠟、燃火;三陣鼓響,開演。一聲長號,鞭炮齊鳴,九龍口香柏燃燒,香案上燭光通明,頓時舞臺上煙霧繚繞,緊鑼密鼓聲中一把煙火,靈官手執金鞭破門而出,一腳踢開上下馬門的桃、柳架叉,揮鞭挑斷封臺口的紅線繩,隨之二靈官(演員多時亦有四靈官的)表演“開道”動作(嗩吶伴奏)。開道動作是戲曲中的程式,名曰“搜門”(有的提前在臺上按四角八方置放用猩紅、朱砂寫有“雷”字的八片新瓦,靈官開道時均要踩碎)。然后靈官打恭,請天官出場。
天官頭戴天官帽,身穿天官服威嚴上場道:“身在九重為天官,常在玉帝寶殿前;世人若得陰功滿,天官賜福降凡間。吾一執事天官李長福。某某(具體地名)地方新修福臺一座,吾領了玉帝敕旨,帶眾神前去觀光鎮臺,四靈官起駕!”在嗩吶曲牌中轉圓場、升高座,靈官亦歸左右座位。此時扮演香客的男女角色上場,進廟、上香叩首。祭臺完了,香客乞求天官啟齒。天官開口吐出銀元,然后說話。臺詞大意是:某年某月某日某地某某人(均是具體地名、人名)承頭新修戲樓一座,于某年某月某日落成,吾今前來鎮臺。一賜國泰民安;二賜風調雨順;三賜三陽開泰;四賜四季平安;五賜五谷豐登;六賜六合同春;七賜七星高照;八賜八方平安;九賜久長富貴;十賜十全十美。“劉海何在(劉海應聲跑上)?何不與此地兒女百姓賜福賜祿!”劉海手捧金斗(內裝金錢和五色糧食),向戲臺及舞臺周圍撒放“福祿”。所撒的金錢都是當時流通的小面額貨幣。誰如果能拾到一文錢或二粒糧食,象征著天官所賜福祿。所以,當劉海撒錢糧時,臺下一片紛亂,連臺上的文武樂隊及工作人員也都爭著撿“福”撿“祿”。扮演“踩臺”角色的演員退場,“踩臺”就此結束。
關鍵字: 主演 吉利 新建 舞臺